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2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4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51篇
内科学   4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430篇
预防医学   208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158篇
中国医学   226篇
肿瘤学   2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芒针深刺秩边穴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81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芒针组(正常组9只,其余两组各36只),采用改良Allen's造模法制备大鼠脊髓中度损伤模型,模型组不做特殊处理,芒针组采用芒针深刺秩边穴,每日1次,每次30 min。分别于术后1 d、3 d、5 d、7 d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术后1 d、3 d、5 d、7 d取受损段脊髓组织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结果术后5 d和7 d,芒针组大鼠BBB评分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损伤后,模型组和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录因子kB(NF-kB)、白介素-6(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5);受损的脊髓组织松散,灰质中有许多空洞形成,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芒针治疗后,芒针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NF-kB、IL-6含量及HMGB1mRNA、NF-kBmRNA、IL-6mRNA水平较模型组降低,且在3 d、5 d、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损部位的空洞及炎性细胞逐渐减少。结论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的大量聚集引起级联性炎症反应,影响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芒针的抗炎机制可能包括抑制HMGB1的表达,降低NF-kB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促炎因子IL-6的分泌。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睡眠质量与肺功能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深圳南山区西丽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95例,根据患者临床分期分为急性加重期组42例和稳定期组53例,所有患者进行肺功能检查,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睡眠质量,分析患者睡眠质量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急性加重期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分别为(2.18±0.42)分、(2.20±0.38)分、(2.23±0.35)分、(2.30±0.28)分、(2.34±0.33)分、(2.01±0.35)分、(2.08±0.33)分,均明显高于稳定期组的(1.12±0.33)分、(1.25±0.28)分、(1.23±0.32)分、(1.21±0.25)分、(1.22±0.25)分、(1.04±0.23)分、(1.02±0.12)分(均P<0.05)。急性加重期患者FEV1、FEV1/FVC、FEV1/预计值分别为(1.31±0.34)L、(57.13±6.34)%、(54.25±5.12)% 均明显低于稳定期组的(1.62±0.31)L、(72.12±6.44)%、(70.54±5.12)%(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得:COPD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以及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与FEV1/FVC、FEV1/预计值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 结论 COPD患者睡眠质量与肺功能存在密切相关,且睡眠质量越差,患者肺功能也越差,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斯的明、胃复安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100例胆囊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新斯的明和胃复安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比较两组肠胃恢复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显著高于对照的80.00%(40/50),两组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予以囊切除术后患者新斯的明、胃复安联合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促使其肠胃功能较快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析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7年8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过程中运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接受中西药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和复发率。结果: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复发率,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上,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方案进行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能够缓解各项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斑样血管炎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中医辨证水平。方法对12例确诊的青斑样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中医证候、中医治则、方药、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男3例,女9例,年龄15~45岁,平均年龄20.17岁,中医药治疗时间为14~70 d,平均时间为54.60 d。12例患者均为对称皮疹,均伴有疼痛;皮损特点均为红斑、水疱、紫癜、坏死、水肿、溃疡,呈现线状或放射状分布;皮损痊愈后见色素沉着斑或线状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所有患者经过组织病理确诊。12例患者均符合寒凝血瘀证。坏死期选用活血化瘀法,应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溃疡期选用温阳生肌法,应用自拟方温阳生肌汤加减。局部使用黄连膏换药。12例患者经中医药治疗后皮损均完全消退,溃疡愈合,遗留色素沉着斑及象牙白色萎缩性瘢痕。停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活血化瘀联合温阳生肌法为中医治疗青斑样血管炎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能明显降低复发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案例2则,介绍顾氏外科救治毒蛇咬伤的特色传承与创新。认为通过"截断扭转,内外并治"可有效降低毒蛇咬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围手术期睡眠质量的干预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4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LDH合并睡眠障碍患者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对症心理干预治疗,治疗后7 d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睡眠质量、疼痛、腰椎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 d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7 d VAS疼痛及ODI腰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 LDH患者围术期加强患者对症心理干预治疗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腰椎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伴有第11号染色体长臂(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LL-11q)是最近新报道的罕见肿瘤,目前病例报道以西方人群为主,鲜有亚洲人群病例资料。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BLL-11q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08—2020-04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9例BLL-11q,对其病变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EBER原位杂交和FISH检测,进行随访和文献复习;同时与75例Burkitt淋巴瘤(BL)病例的免疫表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9例BLL-11q患者中男女比为13∶6,中位年龄11岁;8例以头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11例发生于淋巴结外,表现为鼻咽部异物感5例,腹痛和咽痛各2例,乳腺肿痛和肩胛骨疼痛各1例。形态学几乎以弥漫浸润为主,肿瘤细胞形态多样,BL样10例,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样9例。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一致性表达CD20、CD10和Bcl-6,与BL病例的免疫表型对比发现,BLL-11q病例常表达LMO2(57.89%vs 1.33%,P<0.001),不表达CD38(57.89%vs 1.33%,P<0.001)。EBER检测所有病例均为阴性。19例MYC基因断裂均阴性并伴有11q基因异常,其中9例做了Bcl-2和Bcl-6基因断裂检测均为阴性。18例患者行化疗伴或不伴利妥昔单抗治疗,1例患者未行放化疗;除1例哺乳期患者外,所有患者均无病生存。结论BLL-11q是一种罕见、预后较好的生发中心B细胞淋巴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更为多见,结外相对高发;形态学表现为BL样和HGBL样;BL样形态的BLL-11q病例出现CD38阴性和LMO2阳性的概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