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期穿心莲叶中6种同工酶的酶谱变化规律,为探讨同工酶与穿心莲次生代谢产物形成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以不同生长时期的穿心莲顶端全展叶为供试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得到穿心莲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细胞色素氧化酶(CYT)及酯酶(EST)同工酶的电泳酶谱,对不同生长期穿心莲叶中上述6种同工酶图谱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同生长期穿心莲叶中6种同工酶的酶带亮度(酶活性)均随着生长时期的不同显示出明显差别,且均具有各自的主要特征酶带。POD、CYT和PPO同工酶酶谱在质(酶带数)和量(酶活性)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其酶活性在花果期显著增强,其中POD受物候期的影响最为显著;EST同工酶的酶活性也在花果期明显提高;CAT和SOD同工酶在穿心莲生长过程中相对稳定。结论:POD、EST、PPO以及CYT同工酶酶谱的变化可以明显反映不同生长期穿心莲的生长发育特异性,尤其是POD可以作为观察穿心莲生长变化以及深入研究次生代谢产物生成的一种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作者采用α-干扰素治疗宫颈腺囊肿116例,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6例宫颈腺囊肿患者,年龄19~62岁,其中未产妇10例,经产妇106例.所有患者均经宫颈刮片及白带常规检查排除宫颈癌、细菌性栽阴道病、念珠菌性及滴虫性阴道炎;妇科检查肉眼见宫颈表面突出多个白色或青白色小囊泡为宫颈阴道部腺囊肿;宫颈B超发现宫颈管壁呈圆形囊性无回声为宫颈管腺囊肿.按囊肿数目分:①多:囊肿数≥7个;②中:4~6个囊肿;③少:囊肿数≤3个.按囊肿部位分:①颈唇型:在宫颈阴道部表面;②颈管型:在颈管管壁;③混合型:2者兼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穿心莲内酯类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化学稳定性.方法 以非极性、极性溶剂及不同体积分数的甲醇或乙醇为溶剂提取穿心莲内酯类成分,利用HPLC法检测其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提取介质对其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极性溶剂及醇水混合溶剂对穿心莲内酯类化学成分的提取率较高,但是介质极性增大会降低其化学稳定性;常温条件下,以甲醇为溶剂,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和去氧穿心莲内酯在放置过程中含量逐渐升高,3d后开始下降,在HPLC图谱中显示峰较明显的X1和X2成分则一直下降;在不同体积分数的甲醇-水溶液中,5个指标成分的含量一直下降;在乙醇、85%乙醇中,5个指标成分3d内均较稳定,之后开始下降,但下降幅度较不同体积分数甲醇作溶剂时低.以85%乙醇为介质,经100℃加热30 min后穿心莲内酯、去氧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的含量均升高,2h后仅脱水穿心莲内酯仍升高,X1和X2一直降低;于-80℃放置12 h后,各内酯成分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穿心莲内酯类成分在乙醇和85%乙醇中稳定,在甲醇中不稳定,在甲醇-水中变化较大;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的化学稳定性较差,分析过程中应注意溶剂的选择,不宜长时间放置;穿心莲内酯和去氧穿心莲内酯的热稳定性较差,生产过程中应随时监测环境温度,尽量保持低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广藿香药材不同提取部位的高效薄层色谱(HPTLC)指纹图谱,通过比较分析来评价商品广藿香药材的质量.方法 采用硅胶GF254高效预制薄层板,广藿香挥发油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10∶3∶0.05)为展开剂,喷50 g·L-1香草醛浓硫酸,于105℃加热,置可见光下检视;石油醚部位分别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10∶1.5∶0.05、10∶3∶0.05)为展开剂,分别喷50 g·L-1香草醛浓硫酸和50 g·L-1三氯化铝乙醇,于105℃加热后分别置可见光下和紫外灯(366 nm)下检视;甲醇部位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甲酸(7.5∶1.8∶1∶0.125)为展开剂,喷50 g·L-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于105℃加热后,置紫外灯(366 nm)下检视;将广藿香不同提取部位的HPTLC指纹图谱导入指纹图谱系统解决方案软件(Chromap 1.5)中生成共有模式,并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 广藿香挥发油的指纹图谱与对照品对照,指认了其中的百秋李醇成分;石油醚部位图谱经香草醛浓硫酸显色,由8个特征条带构成,且指认了百秋李醇成分,经三氯化铝乙醇显色,由10个特征条带构成;甲醇部位图谱由10个特征条带构成.结论 不同商品的广藿香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相似.石油醚部位提取的脂溶性物质,经香草醛浓硫酸显色后的化学成分相似,经三氯化铝乙醇显色后的化学成分因商品不同而差异较大.甲醇部位化学成分因商品不同相差很大.以上各部位的薄层色谱,尤其是石油醚部位经不同显色剂显色得到的指纹图谱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用于鉴定不同商品广藿香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巴戟天药材寡糖化学成分的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脉冲安培电化学检测器(HPAEC-PAD)特征指纹图谱,为制定巴戟天药材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利用HPAEC-PAD,色谱条件为,Hamilton RCX-10 (4.1 mm×250 mm,7 μm),100 mmol·L-1 NaOH溶液(A)-100 mmol·L-1 NaOH,500 mmol·L-1 NaAc混合溶液(B)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30 ℃,检测电压0.1V,分析时间为40 min。结果 建立了巴戟天药材寡糖化学成分的HPAEC-PAD指纹图谱,并标定出巴戟天药材20个共有峰,其中3个峰经与对照品比对为蔗果三糖、耐斯糖(nystose)、1F-果呋喃糖基耐斯(1F-fructofuranosylnyslose),经指纹图谱系统解决方案软件(ChromafingerTM)生成共有模式,并进行相似度和主成分分析。不同产地巴戟天药材均含有以上共有峰,但在共有峰的峰高上有差异,并可用于区别巴戟天及其常见混伪品。结论 利用该方法建立的巴戟天寡糖类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和专属性强,且该方法快速、灵敏、可靠,可用于控制巴戟天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全国范围内对穿心莲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为穿心莲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及优良种质的筛选奠定基础。方法:查阅文献和标本资料,结合市场产销信息和网络信息等,前往产区对穿心莲种质资源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目前穿心莲野生资源在我国的分布极其少见;栽培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其中广西和广东的栽培面积最大,云南仅有零星种植;同时获得了穿心莲不同居群的生态环境、生物学特性、栽培及产销和使用情况的信息。结论: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穿心莲以及其它药用植物资源的生态环境,完善种植管理体制,积极推广规范化种植栽培,加强穿心莲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巴戟天寡糖在不同溶媒中的化学稳定性。方法 以水、乙醇、不同pH值水溶液为介质提取巴戟天寡糖, 利用高效薄层色谱法检测其变化规律, 探讨不同提取介质对其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巴戟天寡糖在以不同提取时间的水溶液为介质进行提取时, 0.5 h后即开始水解, 巴戟天寡糖含量逐渐下降, 果糖与蔗糖含量逐渐增高, 并产生新的未知成分;巴戟天寡糖在以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为介质进行提取时, 仅在乙醇溶液体积分数为10%~30%内发生少量水解, 并产生少量未知成分;巴戟天寡糖在以不同pH值水溶液为介质进行提取时, 在pH 2和3时基本被水解, pH 4和5时大部分被水解, 并产生较多新的未知成分, pH 为6~10时巴戟天寡糖趋于稳定。结论 巴戟天寡糖在水中不稳定, 在乙醇溶液中相对稳定, 在不同pH值水溶液中变化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巴戟天不同产地土壤理化性质对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土壤因子对巴戟天生长质量的影响.方法 分别测定不同产地巴戟天中水晶兰苷、水溶性成分及灰分的含量,并分析相应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 不同产地巴戟天质量差异显著,土壤因子对巴戟天中成分含量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对水晶兰苷直接作用最大的是pH,间接作用最大的为速效磷,全氮对水溶性成分及总灰分直接作用最大.结论 通过土壤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臭氧技术应用于阴道炎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甲硝唑治疗,观察组行臭氧技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实施治疗时间与控制状态时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臭氧技术对阴道炎进行治疗,疗效确切,能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是对阴道炎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13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处理方法以及产科结局。结果:发现妊娠期间肌瘤增大者共11例,72.73%发生于孕早中期,变性类型多样,红色变性占57.69%;13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者中,发生早产14例,占10.77%(14/130),发生产后出血6例,占4.62%(6/130),其发生率高低与肌瘤的数量、部位及大小之间无明显关系;剖宫产者122例,占93.85%。结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易发生各种产科并发症,剖宫产率高,剖宫产术中行肌瘤剔除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