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以近年来国内外发展的文献为依据,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综述了龙胆属植物的研究进展。龙胆属植物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很好的药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滇橄榄中的水解氨基酸的亲水色谱-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盐酸水解滇橄榄中的17种氨基酸,DE-52纤维素除氯离子后,利用亲水色谱柱,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采用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外标法定量,测定滇橄榄中17种水解氨基酸。结果:DE-52纤维素能够有效去除水解溶液中的氯离子,亲水色谱柱对于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在0.000 3~2.0μ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17种氨基酸的线性关系较好,检出限为0.015~13.0 mg·kg~(-1),回收率为73.8%~98.8%,RSD为3.25%~7.79%。结论: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适合滇橄榄中17种水解氨基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HPLC-UV-ELSD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麦冬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该方法简单、可靠,可同时对高异黄酮及甾体皂苷两类成分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对27批麦冬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采用18个对照品对部分共有峰进行了指认。采用相似度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指纹图谱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色谱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用于不同产地麦冬的鉴定及药材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社会对药学、中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结合中药化学教学的现状,从传统中药内容的强化,学科前沿成果与社会热点的引入,双语教学,多种授课方式这四个方面对中药化学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玉竹中的四个高异黄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玉竹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各种分离方法(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分离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玉竹中分离并鉴定了4个高异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分别为(±)5,7-dihydroxy-3-(2-hydroxy-4-methoxybenzyl)-6,8-dimethylchroman-4-one(1),(3R)-5,7-dihydroxy-3-(4-hydroxybenzyl)-6,8-dimethylchroman-4-one(2),(3R)-5,7-dihydroxy-3-(4-hydroxybenzyl)-8-methoxy-6-methylchroman-4-one(3),(3R)-5,7-dihy-droxy-3-(4-hydroxybenzyl)-6-methylch-roman-4-one(4)。结论: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很少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建立了一种简单而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方法,对不同产地的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进行了系统评价。采用线性梯度洗脱,乙腈和0.6%甲酸水为流动相,柱温30℃,检测波长为300nm。该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的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分别有24个共有峰和21个共有峰。研究结果显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的部分共有峰相同,但是两者不同的发酵工艺又产生了各自特征性的指纹峰。因此,此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可以用于普洱熟茶和普洱生茶的评价和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滇红茶香气成分的最佳工艺,并对提取物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夹带剂、茶叶粒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工艺条件;用GC-MS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夹带剂250mL无水乙醇、茶叶粒度20目、提取时间0.5h、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45℃,萃取率为0.46%,提取物经GC/MS检测到近50种成分。结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可用于滇红茶有效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8.
苦丁茶冬青叶的三萜皂苷类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苦丁茶冬青Ilex kudingcha C. J. Tseng叶的三萜皂苷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苦丁茶冬青的叶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学手段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 pomolic acid 28-O-α-L-rham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 ester (1),3-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yl-α-kudinlactone(2)and 3-O-β-D-glucopyranosyl-β-kudinlactone(3).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三萜皂苷类成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