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与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本研究从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的角度阐明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中医证型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者73例,按中医辩证分型分为肝气郁滞组12例,湿浊中阻组26例,脾气亏虚组28例,肾阳亏虚组7例。采用放免法检测患者乙状结肠粘膜和静脉血白介素-1β(IL一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胃动素(MTL)的含量。结果肝气郁滞组血CGRP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湿浊中阻组患者血CGRP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血MTL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增高;脾气亏虚组患者血CGRP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降低,ET含量较健康人组、湿浊中阻组明显降低;肾阳虚弱组血IL一1β含量较健康人组明显增高;脾气亏虚组粘膜IL一1β较健康人组和湿浊中阻组明显降低。结论 IB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和粘膜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有一定差异,中医证型和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其交化有证型的特异性,为IBS中医证型量化和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S)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将120例活动期AS患者分为两组,并设健康志愿者30例为正常组。试验组90例予清热养阴除湿丸12g,口服3次/d,对照组30例给予柳氮磺吡啶(SSZ)1g,口服2次/d,治疗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IL-6、IL-10、TNF-α水平,同时观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Bath AS活动指数(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SFI)改善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1、IL-6、TNF-α表达,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L-10表达。结果:治疗前试验组、对照组两组与正常组比较IL-6、TNF-α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L-6、TNF-α水平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IL-6、TNF-α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两组ESR、CRP、BASDAI、BASFI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养阴除湿丸对降低AS患者外周血中IL-6、TNF-α的水平有一定作用,并可有效降低ESR、CRP,改善疾病活动指标。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异常升高的细胞因子,减少致炎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清热养阴除湿汤治疗痛风急性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清热养阴除湿汤治疗痛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痛风急性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清热养阴除湿汤内服、泡洗、对照组予秋水仙碱口服,0.5 mg/次,tid,疗程均为7 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白细胞,血尿酸,关节肿胀、压痛、疼痛VAS评分,胃肠道反应。结果:在控制患者关节疼痛,肝肾功能,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在肝功能异常和胃肠道反应秋水仙碱组多于清热养阴除湿汤组,有显著性差异;在降低患者血尿酸和关节肿胀程度方面,清热养阴除湿汤组优于秋水仙碱组。结论:在痛风的急性期,清热养阴除湿汤可缓解患者的病情,降低血尿酸。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北京中医医院门诊9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痹阻证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内服和对照组予西药秋水仙碱内服,在第0、7 d分别观察患者关节肿胀、压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医生和病人对疾病的全面的评估和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7 d后血UA、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肿胀程度、医生和病人对疾病的全面的评估及中医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而ESR、CRP、关节压痛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服薏苡附子败酱散可以有效缓解急性痛风关节炎湿热痹阻证患者受累关节的肿胀、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血U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和电扇早已走入中国人的家庭和生活之中。电扇和空调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夏季的生活条件,使生活更加舒适。在炎炎夏日里,尤其在白天骄阳似火,夜里闷热难当的伏天里,有空调和电扇是何等的惬意。但你是否知道如何正确使用空调和电扇,如何避免不当使用对人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呢?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进行焦虑与抑郁调查,探讨抑郁和焦虑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100例活动期RA患者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评定。结果:抑郁焦虑情绪与RA患者关节压痛数、关节疼痛数、关节肿胀数、关节肿胀呈正相关,与握力呈负相关,与晨僵、病程无明显相关性。结论:RA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治疗后可以降低其程度,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痹愈汤、甲氨蝶呤(MTX)对SD大鼠类风湿关节炎(RA)骨破坏、修复的作用机制和疗效。方法:建立Ⅱ型胶原蛋白诱导的SD大鼠关节炎模型,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剂量、中剂量痹愈汤组,MTX组,造模后10天,开始给药,30天后取双侧踝关节切片进行骨保护素(OPG)mRNA和核刺激因子-KB受体配体(RANKL)mRNA原位杂交实验。结果:大、中剂量痹愈汤组和MTX组比模型组和正常组明显上调OPG的平均光密度和计数。其中大剂量痹愈汤组优于MTX组和中剂量痹愈汤组。大、中剂量痹愈汤组,MTX组和模型组均比正常组上调RANKL的平均光密度和计数。结论:中药痹愈汤、MTX通过上调OPG的表达,提高了OPG/RANKL的比例,从而竞争性抑制RANK和RANKL的结合,最终抑制了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化,延缓关节周围的骨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评价中医泡洗(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临床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门诊60例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中西药结合常规治疗(中药内服+西药内服)+中医外治和中西药结合常规治疗(中药内服+西药内服)治疗,在第0、7、14天分别观察患者关节肿胀数、晨僵、双手握力、病人对疼痛的VAS评分、病人对疾病的全面的评估、医生对患者的全面评估、健康评价调查表(HAQ)和中医证候评价及焦虑、抑郁评分。结果: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疲劳VAS评分第7、14天有显著性差异,患者对疾病的总体评价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第14天有显著性差异,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疼痛第7天有显著性差异,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关节肿胀程度第3、7天有显著性差异,中药治疗组和对照组焦虑积分第14天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中西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泡洗可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乏力、疼痛、肿胀等症状,降低患者的焦虑,提高活动期患者病情的缓解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的方法 将80例活动期R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清热养阴除湿丸口服,每次12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甲氨喋呤(MTX)口服,每次10 mg,每周1次.两组均治疗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压痛个数及指数,晨僵时间,关节功能,双手握力,中医症状,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的改善情况,以及两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4个月后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肿胀指数、压痛指数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ESR、CRP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为8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热养阴除湿丸治疗活动期RA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血中胃肠激素水平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不同中医证型状态下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及胃动素(MTL)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患者血中IL-β、CGRP、ET、MTL的含量。结果:脾气亏虚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ET水平明显降低(P〈0.05)有显著性差异。肾阳亏虚组IL-1β比健康组明显升高(P〈0.05)。肝气郁滞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水平明显降低(P〈0.05)。湿浊中阻组与健康组比较CGRP下降,MTL升高。(P〈0.05)。结论:IBS各中医证型血中胃肠激素水平有所变化,从而反映了胃肠激素是IBS各中医证型基础调节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