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气导听觉剥夺对大鼠听性脑干反应(ABR)和Corti器基底膜发育的影响。方法 SD仔鼠共60只,随机分为听觉剥夺组及对照组,每组30只。听觉剥夺组行双外耳道填塞后饲养于密闭隔声室,对照组在正常声音环境饲养,两组动物分别于出生后21、28、35、42及56天时行ABR检测,42及56天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Corti器基底膜发育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ABR反应阈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56天时为24.17 dB SPL,基本达到正常成年大鼠水平,听觉剥夺组大鼠随饲养时间延长ABR反应阈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5天时增高至39.47 dB SPL,去除双外耳道填塞物后ABR反应阈无明显恢复。扫描电镜可见对照组Corti器基底膜外毛细胞纤毛排列整齐,听觉剥夺组基底膜外毛细胞表面形成大量细小囊泡,纤毛末端膨大、融合。结论出生后早期气导听觉剥夺可造成大鼠Corti器基底膜发育异常以及听觉障碍,表明气导听觉传入在听觉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哇巴因(ouabain)对SD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GC)的损伤.方法 75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其余4组经耳蜗鼓阶钻孔分别给予0.01、0.02、0.05 mmol/L哇巴因以及生理盐水.术后7d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大鼠处死后取耳蜗组织,通过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观察耳蜗SGC形态学变化.体外分离培养孕14d胎鼠SGC,加入1×10-8mmol/L哇巴因,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哇巴因对离体培养SGC的损伤.结果 鼓阶注入哇巴因后,大鼠DPOAE无明显改变,各组之间不同频率DPOAE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耳蜗鼓阶注入哇巴因后,大鼠ABR 反应阈升高,且升高幅度随着哇巴因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哇巴因组大鼠ABR阈值与生理盐水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电镜下哇巴因组大鼠SGC发生退行性改变,细胞器结构破坏,核膜溶解,神经髓鞘崩解、空泡化.哇巴因同样可导致离体培养SGC的损伤,胞体皱缩、变小,突起缩短、断裂,细胞结构破坏.结论 无论是在体还是体外细胞培养,哇巴因均可确切造成SGC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在原代培养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细胞(spiral gan-glion neurons,SGN)中是否表达.方法 应用细胞培养技术原代培养SGN,并进行鉴定、纯化,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原代培养的SGN中ANP的表达情况.结果 原代培养的SGN经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证实其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NeuN)表达阳性,并且发现近胞核周围的胞质存在ANP免疫反应阳性颗粒,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证实了ANP、NeuN的共同表达,RT-PCR方法检测到ANP-mRNA的存在.结论 本实验表明原代培养的SGN具有表达与合成ANP的能力,提示ANP可能作为内耳SGN神经调节的一种递质或调质,参与其生理活动和突触传递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同产地(西藏、甘肃)与不同生产方式(野生、栽培)的喜马拉雅紫茉莉药材的性状和显微特征进行总结,得到不同产地、不同生产方式喜马拉雅紫茉莉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及其差异性。方法:采集甘肃、西藏产的栽培和野生喜马拉雅紫茉莉样品,对其性状特征、粉末及横切面显微特征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分析。结果:性状特征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断面颜色、点状环纹、质地以及气味等形态特征上;横切面显微特征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初生木质部、异型维管束、皮层和木栓层上;粉末显微特征差异不明显。结论:在本草考证的基础上,传统的性状鉴定法和药材横切面的显微鉴定法可作为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的鉴别手段。实验结果为喜马拉雅紫茉莉的鉴别提供科学依据,为质量评价、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等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胚胎大鼠嗅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及分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胚胎大鼠嗅神经干细胞(NSCs)体外培养方法,研究其增殖和分化特性.方法采用添加丝裂原的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胚胎14 d(E14)大鼠嗅球NSCs,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培养的NSCs及自然分化为特异性神经细胞的类型,测定NSCs的生长曲线.结果从E14大鼠嗅球分离、培养出表达nestin,并能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NSCs.嗅NSCs的增殖依赖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其中EGF的促分裂增殖作用明显优于bFGF.结论从E14大鼠嗅球培养出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NSCs.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神经分化因子NeuroD在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顺铂损伤后的表达变化。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Real-TimePCR技术,观察耳蜗螺旋神经元损伤1d、3d、5d后NeuroD的表达变化。正常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5ml/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5d),用药1d组(顺铂5mg/kg,腹腔注射),用药3d组(顺铂5mg/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3d),用药5d组(顺铂5mg/kg,1次/d,腹腔注射,连续5d),每组8只,建立顺铂耳毒性模型。采用Real-Time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不同时间螺旋神经元NeuroD的mRNA及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建立顺铂耳毒性大鼠模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神经分化因子NeuroD在耳蜗螺旋神经元中呈动态变化。NeuroD的mRNA和蛋白表达在用药1d及3d组分别为2.17±0.39、1.15±0.20及7.02±0.69、2.42±0.40,与对照组及用药5d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结论 NeuroD在用药1d后开始增加,3d后达到高峰,5d后下降;在用药早期有一过性表达增强,后期表达下降同时听力损失明显。表明NeuroD可能参与顺铂损伤螺旋神经元后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C57BL/6-gfp小鼠嗅球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大鼠耳蜗核定位移植。方法培养C57BL/6-gfp小鼠胚胎嗅球神经千细胞,传代并进行分化实验及鉴定后将其立体定位注射于大鼠耳蜗核。结果所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生长良好,可稳定传代,能够分化为3种神经细胞。定位注射后可在局部见到绿色荧光阳性的细胞团。结论该方法培养的C57BL/6-gfp小鼠胚胎嗅球神经干细胞可稳定传代并可以作为荧光标记细胞进行移植实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临证施治时药物特殊制法的经验、认识,归纳、整理包括先煎、后下等方剂,为现代药物炮制、临床调剂等提供参考。方法:立足中药特殊用法,从"先煎与后下"入手,对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进行了摘录、分类、总结与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方剂进行剖析,并与现代研究展开对比、讨论。结论:共得到含有先煎制法的方剂4首、后下的12首,包括麦秆或稻秆、菱角、牛肉等先煎药物,动物脂膏、厚朴、食醋、烧酒、蜂蜜、水银等后下药物,厘清了本书中药物先煎与后下的内容。其中"真伪"与"去存"尚需深入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谷氨酸(Glu)损伤螺旋神经元中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的表达与分布变化,探讨利用谷氨酸损伤体外培养螺旋神经元是否与 AIF 凋亡途径相关。方法取40只出生后0~3天 SD 仔鼠螺旋神经元行体外培养,所得培养细胞平均分为正常组和10 mM、20 mM、40 mM Glu 组,正常组仅给予正常 SGNs 培养液培养,其余三组分别加入相应浓度谷氨酸和 SGNs 培养液,培养48 h 后,应用光学显微镜、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 PCR 方法观察四组中 SGN 细胞形态、SGN 中 AIF 的分布及 AIF、钙蛋白酶(cal-pain)、半胱氨酸天冬氨酸3(caspase 3)的表达变化;用 TUNEL 法观察细胞凋亡。结果20 mM 和40 mM Glu 组SGNs 细胞形态改变和细胞凋亡明显,并伴有 AIF 核转位;不同浓度 Glu 组 AIF 和 calpain 基因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但 caspase 3表达无明显升高(P>0.05)。结论谷氨酸损伤体外培养的螺旋神经元过程中,AIF 凋亡途径参与了细胞凋亡,calpain 的高表达也促进了兴奋性神经递质对 SGNs 的损伤,但 caspase3途径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毒性损伤大鼠耳蜗核移植嗅球神经前体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嗅球神经前体细胞,并移植到谷氨酸诱导损伤的耳蜗核,观察其生存、分化过程。方法嗅球神经前体细胞取自孕15d胚胎大鼠,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耳蜗核定位注射谷氨酸制成损伤模型。伤后7d移植标记的神经前体细胞,不同时间测定听性脑干反应并取材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及分化。结果巢蛋白阳性的嗅球神经前体细胞在体外可自我复制传代,并分化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谷氨酸损伤和前体细胞移植均造成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阈值升高,并有部分的恢复。免疫荧光技术发现耳蜗核中Hoechst33342分别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谷氨酸双重标记的移植细胞。结论嗅球神经前体细胞移植耳蜗核短期存活良好,所分化出的神经元可表达听觉神经递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