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丹参治疗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化学专业数据库筛选丹参的有效成分及相应的靶蛋白,通过TTD、DrugBank、OMIM、GAD、PharmGKB等数据库筛选出DVT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图。使用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利用DAVID、Bioconductor数据库对有效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丹参化合物36个,有效作用靶点70个。通过Venn图获得36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ESR1、APP、FOS、MMP9、NR3C1、CASP3、MYC等可能是丹参治疗DVT的关键靶点。利用DAVID数据库与Bioconductor数据库进行GO功能分析发现其结果不完全一致。KEGG通路分析发现其主要通路包括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及核因子kB(NF-kB)等经典信号通路。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丹参治疗DVT的关键靶点和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通路,发现其作用是多靶点、多通路,为今后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Chaihu-jia-Longgu-Mul-decoction,CLMD)治疗帕金森病伴发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PubChem数据库、Swiss平台筛选CLMD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预测其靶点;应用Genecards数据库分别收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抑郁(Depression)"的疾病靶点;利用在线韦恩图绘制平台Venny 2.1对PDD与CLMD的靶点进行映射,运用STRING平台及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筛选获得核心靶点;通过DAVID平台对核心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探究可能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应用Cytoscape软件进一步筛选CLMD治疗PDD的关键成分,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预测得到CLMD治疗PDD的关键成分4个: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山柰酚;核心靶点33个:AKT1、MAPK3、TP53、ALB、IL-6、VEGFA等。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LMD治疗PDD主要涉及凋亡、细胞增殖、转录、蛋白磷酸化等生物过程,可能通过酶结合、蛋白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分子功能在蛋白质复合体、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等多部位发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FOXO、PI3K-Akt、HIF-1、MAPK、VEGF、m TOR等信号通路有关,涉及AKT、m TOR、PTEN、MAPK等多个核心靶点。结论:CLMD治疗PDD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与优势,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CLMD治疗PDD的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鹿茸多肽对鱼藤酮诱导的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0.5μmol·L~(-1)的鱼藤酮作用于SH-SY5Y细胞建立帕金森病(PD)体外模型,设置空白组、模型组、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150,100,50 g·L~(-1))组及雷帕霉素组。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罗丹明123(Rh123)染色,2',7'-二氯荧光黄二乙酸酯(DCFH-DA)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细胞中路易小体的数量、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活性氧簇(ROS)含量及α-突触核蛋白(α-syn),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细胞数目减少、触角结构变钝,形态变圆,胞质内可见嗜酸性路易小体。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及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中细胞形态并无明显差异,但是胞质中路易小体较少;罗丹明123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及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中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均有所下降(P0.05);DCFH-DA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中活性氧(ROS)含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及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的活性氧(ROS)含量均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α-syn,Akt,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帕霉素组及鹿茸多肽高、中剂量组α-syn,mTOR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雷帕霉素组及鹿茸多肽高剂量组中Akt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鹿茸多肽可能是通过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α-syn的降解,从而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清咳平喘颗粒进行活性成分筛选以及作用靶点预测,运用Cytoscape 3.8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检索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以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将靶点名输入到UniProt数据库进行标准化处理;通过韦恩图,得到清咳平喘颗粒治疗二病靶点;使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构建清咳平喘颗粒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成分-共同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并通过文献确认相关靶点的准确性。结果 共获得清咳平喘颗粒165个活性成分,374个相关靶点,疾病相关靶点512个,药物疾病共同靶点130个,其中核心治疗靶点14个。对14个核心靶点进行分析,其中GO富集分析共得生物过程390条,细胞组成9个,分子功能23个;KEGG通路分析共得到22条信号通路。结论 清咳平喘颗粒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KDR),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细胞质膜微囊蛋白1(CAV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2(IL-2)等靶点,在体内主要与细胞质内的调控因子的合成与转运有关,参与传递的细胞因子主要通过控制细胞增殖凋亡等功能来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的方法探讨青钱柳调节血糖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文献对青钱柳进行化学成分搜集,利用Swiss ADME平台进行活性成分筛选,借助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作用靶点进预测,运用Cytoscape 3.8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检索Genecards,OMIM以及Disgenet数据库获取血糖靶点;通过韦恩图,得到青钱柳调节血糖靶点;使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metascape数据平台进行基因分类(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构建青钱柳调节血糖活性成分-共同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同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建立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检测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大鼠胰脏组织ESR2、PTPN1的表达。结果 通过文献搜集筛选获得青钱柳39个活性成分,导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得509个相关靶点。检索数据库获得血糖相关靶点1618个。二者取交集即为青钱柳调节血糖作用靶点134个,经PPI结果筛选得治疗靶点24个。GO富集分析共得主要条目中生物过程20条,细胞组成7条,分子功能10条。KEGG 通路分析共得到核心信号通路8条。将8条通路涉及靶点与药物成分-靶点网络merge取交集后可得核心靶点18个,靶点连接的核心治疗成分29个。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山奈酚、咖啡酸、槲皮素等核心成分与血糖调节相关蛋白及作用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可能具备相应的调节效果。青钱柳多糖能明显降低实验性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FBG、FIns、HbA1c水平,提高大鼠胰脏组织ESR2、PTPN1的表达。结论 青钱柳可能是通过调节雌激素受体2型(ESR2)、酪氨酸蛋白磷激酶1型(PTPN1)、基质金属蛋白酶2型(MMP2)、金属蛋白酶2型(MMP9)、糖酶合酶激酶3B(GSK3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等靶点,在体内参与神经信号传导,发挥相关蛋白质合成,细胞间信号传递等功能来调节血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速效平喘合剂对脂多糖刺激支气管上皮细胞NCI-H292炎症反应和TGF-β1/Smad3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多糖刺激NCI-H292细胞建立炎症模型,将细胞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以及速效平喘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和增殖率,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细胞因子TGF-β1、Smad泛素调节因子(Smurf2)、Smad3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力下降,细胞因子IL-1β、IL-8、TGF-β1、TNF-α的分泌量和TGF-β1、Smad3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Smurf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速效平喘合剂低、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逆转上述指标,其中后3组数据指标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的特点。结论 速效平喘合剂能显著促进气道上皮细胞活力和增殖,其可能通过调控TGF-β1/Smad3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炎症反应水平,发挥其对脂多糖诱导NCI-H29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对枳实薤白桂枝汤进行研究,探讨其治疗肺栓塞的作用机制。方法:根据药物成分的体内过程[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ADME]属性,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获取瓜蒌、薤白、枳实、桂枝及厚朴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借助中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ETCM)和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grated database,TCMID)进行补充,筛选中药活性组分,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取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人类孟德尔遗传综合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肺栓塞主要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构建PPI网络。采用Metascape平台分析"药物-成分-靶点"及其参与的生物过程及通路,运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枳实薤白桂枝汤-肺栓塞-通路"网络。结果: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肺栓塞的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素及咖啡酸等,核心靶点为CYP1B1和DRD2等。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肺栓塞的生物学通路主要作用于血小板活化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其功能主要为调节血红素结合、蛋白激酶活性等。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肺栓塞的可能的活性成分作用机制,可为后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提供线索及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观察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实验观察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的抗炎作用,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5 mg·kg-1·d-1)、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高(6 g·kg-1·d-1,以生药计)、中(3 g·kg-1·d-1,以生药计)、低(1.5 g·kg-1·d-1,以生药计)剂量组,每组10只,各实验组连续灌胃给药3 d,2次/d,给药间隔不低于4 h,模型组给与等体积0.5%CMC-Na溶液;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小鼠热刺激反应实验观察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的镇痛作用,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布洛芬组(250mg·kg-1·d-1)、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高(6 g·kg-1·d-1,以生药计)、中(3 g·kg-1·d-1,以生药计)、低(1.5 g·kg-1·d-1,以生药计)剂量组,每组10只,给药方法同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各剂量组可降低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度(P<0.01),抑制醋酸诱导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5或P<0.01)。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各剂量组可减少醋酸所致小鼠疼痛的扭体次数(P<0.01),高、中剂量组还可显著延长小鼠的扭体潜伏期(P<0.01)。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高、中剂量组的热板痛阈值较模型组增加(P<0.05或P<0.01)。结论:芍甘附子汤配方颗粒具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临床文献的研究,系统评价中药治疗跖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Trials.gov、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 CNKI、CBM、Wan Fang Data、VIP、ChiCTR数据库,收集中药治疗跖疣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截至2020年4月15日。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5.1版)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总有效率、复发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1个随机对照试验作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患者总数为4844例。Meta分析显示:中药(单用或配合其他疗法)与其他疗法(化学药、免疫调节剂、物理疗法等)的疗效比较,临床总有效率高[OR=5.12, 95%CI(3.95,6.63),Z=12.35,P<0.00001],复发率低[OR=0.20,95%CI(0.15,0.28),Z=9.73,P< 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低[OR=0.44,95%CI(0.33,0.60),Z=5.36,P<0.00001]。结论:中药治疗跖疣疗效较好,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