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β-咔啉类生物碱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β-咔啉类生物碱处理人胃癌SGC-7901细胞48 h后,检测细胞增殖、凋亡情况,并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测定细胞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激酶B(AKT)基因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β-咔啉类生物碱均能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的增殖,其中40μg/m L浓度的抑制效果较其他浓度及5-Fu干预组更显著(P0.01),并可诱导细胞凋亡。不同浓度β-咔啉类生物均可引起PTEN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AKT mRNA和蛋白表达减少,其中40μg/m L浓度的调节效果较其他浓度及5-Fu干预组更显著(P0.01)。结论β-咔啉类生物碱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TEN及下调AKT蛋白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2.
经股动脉途径Wistar大鼠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途径Wistar大鼠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技术,为大鼠泡状棘球蚴病肝动脉灌注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法。 方法 采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别切开腹部及右侧腹股沟区,在直视下行经股动脉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术。 结果 30只Wistar大鼠,26只插管成功,24只造影成功。插管和造影的成功率分别为86.67%(26/30)和80.00%(24/30)。造影图像较为满意,可见动脉期早期肝动脉增宽、纡曲,可见"抱球征",毛细血管期可见病灶呈环形染色,中央染色变淡。 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Wistar大鼠肝动脉插管及造影技术简便易行,成功率较高,可提高大鼠泡状棘球蚴病肝动脉灌注治疗研究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Embosphere微球与PVA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的子宫肌瘤患者49例,其中23例使用Embosphere微球栓塞,26例使用PVA颗粒栓塞。观察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大小、血红蛋白、痛经程度、术后疼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受体的改变。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在子宫肌瘤大小、血红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受体、痛经缓解程度、术后疼痛评分方面均有改变。两组术后中度痛经缓解率、术后24 h疼痛评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受体变化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Embosphere微球与PVA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治疗子宫肌瘤对改善宫肌瘤大小、升高血红蛋白、缓解痛经程度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疗效相似的情况下,使用Embosphere微球在术后可减轻疼痛,同时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及受体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联合比亚芬对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将65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或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均行放化疗。对照组每次放疗结束后在照射野及超出照射野1cm区域的皮肤上均匀涂抹比亚芬,厚度为1~2 mm,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涂抹湿润烧伤膏(为外用中药制剂,由黄连、黄柏、黄芩、地龙、罂粟壳等中药组成),厚度薄于1 mm,每日2次,与比亚芬交替涂抹。观察2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并评价2组的疗效。【结果】(1)观察组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Ⅰ级皮肤反应较为多见,而Ⅱ、Ⅲ级皮肤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2)观察组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晚,57.6%患者在接受照射剂量20~30 Gy之间出现,42.4%在40 Gy后出现,而对照组87.5%患者在接受照射剂量20~30 Gy之间出现,观察组防治放射性皮炎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 0.05)。(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比亚芬防治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肝泡状棘球蚴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 HAE)是由多房棘球绦虫感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其发病率远低于细粒棘球蚴病,但泡状棘球蚴如同肿瘤呈浸润性、外生性生长,常向远处器官转移,所以有“虫癌”之称。患者就诊时,往往进入晚期阶段,手术切除机会少,对病人的健康危害严重。我国该病主要分布在西部牧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西部,与放牧时接触牧羊犬有关。仅新疆每年因患包虫病而接受手术者达2000人次以上,已成为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β-咔啉类生物碱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β-咔啉类生物碱设定为浓度0、5、10、20、40μg/mL,分别用其处理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 48h,透射电镜观察其对SGC-7901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其对SGC-7901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结果透射电镜结果可见SGC-7901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提示其可诱导细胞凋亡;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分析,在不同浓度β-咔啉类生物碱(0、5、10、20、40μg/mL)作用下,SGC-790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0.25)%、(6.30±0.39)%、(9.34±0.54)%、(11.33±0.37)%、(19.86±0.55)%,0μg/mL组分别与其他药物浓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咔啉类生物碱可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7.
DSA评价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血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模型的血供情况。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0只,造影前经B超筛查病灶。对每只大鼠在分别行选择性肝动脉及门静脉DSA。结果病理检查证实30只大鼠共48个肝泡状棘球蚴病灶,B超共筛查出43个;门静脉造影显示33个,肝动脉造影显示26个病灶。门静脉参与直径≤3mm病灶的供血,直径4~8mm的病灶有门静脉及肝动脉双重供血,直径〉8mm病灶主要为肝动脉供血。结论大鼠肝泡状棘球蚴病存在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双重血供,供血与病灶直径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索β-咔啉类生物碱对SGC-7901细胞迁移、细胞侵袭,和PI3K/AKT及MAPK/ERK通路基因mRNA,以及蛋白水平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条件下β-咔啉类生物碱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通过Transwell小室测定β-咔啉类生物碱对SGC-790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随着β-咔啉类生物碱浓度增加,人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逐渐升高,IC50=13.364μg/m L;阳性对照组(5-FU,5μg/m L)、β-咔啉类生物碱组中Transwell小室内SGC-7901细胞均可见显著减少(P0.01),且β-咔啉类生物碱组SGC-7901细胞数目较阳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阳性对照组、β-咔啉类生物碱实验组GRB2、PI3Kp85a、FAK基因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STAT3、ERK1、ERK2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β-咔啉类生物碱组PI3Kp85a、p-ERK1/2、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较5-FU,β-咔啉类生物碱具有更有效的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而该机制可能与β-咔啉类生物碱抑制PI3Kp85a、p-ERK1/2、AKT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