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9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手术干预先天性髋关节脱臼取得的进展及发展趋势。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1991-01/2004-06相关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文章,检索词“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手术”,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为先天性髋关节脱臼手术治疗的方法。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Ma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收集到106篇相关文献,2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86篇文章中61篇内容陈旧,25篇系重复研究。资料综合:20篇文献中7篇涉及Salter骨盆截骨术的改良,3篇涉及Pemberton手术的改良,2篇涉及联合手术治疗,3篇涉及关节置换术,4篇涉及髋臼成形术和造盖术,1篇涉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结论:先天性髋关节脱臼的手术治疗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不同术式各有优缺点,掌握好手术指征和适应证可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计算机技术的引入有助于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6±9.5)岁。其中Neer分型Ⅳ型8例,Neer分型Ⅲ型1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6±4.5)个月。26例患者手术时间85~171 min,平均(119.5±2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80~600 mL,平均(365.0±97.7)mL。在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63~94分,平均(85.2±6.8)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可根据不同的骨折形态选择合适的多维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灵活、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开发适合脊柱外科医师需要的数字化病历管理系统。方法:基于中文WindowsXP系统,运用Access2002进行开发。结果:该系统可以快捷建立、编辑和储存文本、图片、音像、影像和统计资料,并集成了脊柱外科通用的疾病诊断分类、创伤评分、功能判断、生活质量评估标准,以及运动系统正常的生理学、解剖学测量标准,治疗方案模拟系统和疗效评价系统等。通过Internet,该系统还可实现远程医疗合作、远程科研合作和远程病例随访。结论:该系统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有助于提高脊柱外科临床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门诊急性腰扭伤病人非常多见,病程急性而迁延,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约60%~80%的成人有患病史,仅次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居第2位。腰肌劳损、椎间盘病变、椎间关节病变、韧带病变等均可造成棘旁肌痉挛、微循环障碍等,患者易被引发急性腰扭伤,各国、  相似文献   
5.
在急性、亚急性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大鼠模型中,动态检测并比较分析血管内皮纤溶、凝血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差异,探讨其在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分别取150只SD大鼠建立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模型。急性血栓模型组采用直接钳夹股静脉 双后肢石膏固定、亚急性组采用定量击打双侧大腿 双后肢石膏固定的方式造模。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生物学状态,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创伤即刻、血栓形成初始期、血栓形成高峰期、血栓消退、血栓不消退和血栓不形成7组。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4302.0芯片,测定股静脉RNA表达情况,运用基因芯片数据分析方法(倍数变化分析)筛选出差异性表达基因。重点分析血管内皮纤溶、凝血相关基因在两种模型中的变化和差异。结果显示:内皮细胞抗凝和纤溶功能相关基因如ThbdN、os及Plat等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关系密切。内皮细胞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减弱是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机制在血管直接受损的急性血栓模型中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完全内镜下与椎间盘镜下L5/S1椎间盘切除术的中期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 年4 月-2016 年7 月在该院骨科进行L5/S1椎间盘切除手术的9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使用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手术(MED)]和观察组[使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手术(PTED)],每组各45 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大小和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前、手术后3 d、手术后30 d、手术后半年和手术后1 年的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的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1.587,P =0.000);②两组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5.368,P =0.000),经过检验,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得分高于观察组,其余各时间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1.615,P =0.000),两组术前、术后3 d、手术后30 d、手术后半年和手术后1 年的腿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的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5.664,P =0.000);②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865,P =0.000),经过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得分高于观察组,其余各时间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8.334,P =0.000),两组患者手术1年后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3.691,P =0.000),对照组治疗效果要优于观察组,对照组共发生不良反应5 例,观察组共发生不良反应4例,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 =0.725)。结论在摘除椎间盘L5/S1段的突出物手术中,PTED的短期效果比MED更好,在远期效果上,两种手术方法的结果趋向于一致,但前提是在手术前必须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且仔细研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保证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7.
1病例资料例1女,10岁,车祸致头颅左额受伤0.5h,昏迷10min,频繁呕吐入院。查体不合作,T:38.40℃,R:26次/min,烦躁。GCS评分:12分。左眼睑青紫、肿胀,左眼角、眉弓、颧部擦挫裂伤2cm,左瞳直径2mm,光反射迟钝;右瞳散大,直径6mm,直接光反射消失,间接光反射存在,无光感。眼底改变:右眼视盘苍白,颞侧动静脉血管出血,视网膜贫血。鼻腔和右耳道血性分泌物溢出,口腔内胃内容物残留。颈硬三指,颈前捻发感。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增强。头部CT示鞍上池变窄且密度增高,骨窗示蝶窦腔内密度增高,蝶骨斜形骨折,自左前向右后方行走;颈部CT示下颌正前方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膝关节镜下经皮穿刺张力带钢丝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08年8月间我科收治的16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膝关节镜和C臂辅助下闭合复位,经皮穿刺张力带钢丝固定术治疗。对该16例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根据胥少汀评分法,优12例(75%),良4例(25%)。结论膝关节镜下经皮穿刺张力带钢丝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具备以下优点:固定牢固,创伤小,恢复快,复位确切,能同时探查和处理膝关节其他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骨盆固定术中髂骨钉入钉点、钉长及直径、植钉方向,为其正确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用35侧成人尸体髋骨标本(左16侧,右19侧,男30侧,女5侧),经髂后上、下棘间切迹上缘至坐骨大切迹顶弧做一直线并延续至髋臼缘,定为基线(a),通过坐骨棘和髂前上棘做一直线(b),该线与a线相交于C点上.经过a线和C点在髂骨后部向上做5°、10°、15°、20°、15°、30°、35°的扇形线,之后经过10°~30° 5个角度做髂骨斜截面.观察各斜截面形态,并从截面上面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同时观察髂骨后部内外侧唇、中间线的形态和可辨性.确定髂骨钉入钉点、直径、长度及进钉方向后,以2具尸体标本进行验证. 结果 35°扇形线已到达髂窝,髂骨臀盆面间距明显变窄,5°扇形线紧邻坐骨大切迹弧顶,坐骨大切迹弧顶A点到各截面垂直距离变短明显. f线在各截面最为狭窄. 髂骨后部中间线明显可辨,呈一规则弧形,为后部髂嵴最凸出部,在所选实验标本中均可观察到.进钉点至髋臼顶软骨距离(k)测得值最小为109.38mm. 结论 通过基线(a)、C点及10°~30°之间髂骨外侧板能准确、安全植入髂骨钉;钉长以不超过100mm、直径不超过9mm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探讨多点按压法的疗效。方法 160例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的门诊患者,年龄20~50岁,分为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各采用多点按压法与药物法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1d、7d、14d的疼痛评分和腰椎活动度进行t检验法统计学处理。结果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14d疼痛评分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点按压组与药物组治疗后1、7d腰椎活动度比较(P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4d腰椎活动度比较,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点按压法治疗急性非创伤性下腰痛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较药物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减少药物用量和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