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评价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和运转情况。方法对2003~2009年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建立后的各项运转指标进行评价,对麻疹实验室网络的各项实验室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麻疹实验室网络于2003年10月正式建立,含1个省级和9个市(州、地区,下同)级麻疹血清学实验室,形成了贵州省麻疹疑似病例的实验室快速反应诊断系统。2003年起省级麻疹实验室和9个市级麻疹实验室可常规开展麻疹的血清学检测,2003~2009年贵州省麻疹网络实验室共检测7499份血清标本,麻疹IgM抗体阳性39.4%,风疹IgM抗体阳性21.0%,麻疹疑似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率从2003年的1.9%逐年上升到2009年的87.9%。2004起省麻疹实验室开展了麻疹病毒学监测工作,2004~2009年从71例114份麻疹疑似病例咽拭子和(或)尿液标本中共分离到麻疹阳性分离物26例38株,经鉴定18例(株)为麻疹野病毒H1基因型。2001年起接受国家麻疹实验室及WHO对省级麻疹实验室的职能考核、血清再证实与现场认证,成绩为满分或优秀;2004年起省级麻疹实验室每年组织对市级麻疹实验室进行职能考核和标本抽样复核等质量控制工作,各项质控指标均逐年提高并达到较高水平。结论贵州省已建立了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风疹快速鉴别诊断和病原学监测实验室网络,并且运转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人群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亚健康发生之间的关联,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
照研究方法,从队列中获得由健康状态转化为亚健康状态133例,按1∶1的比例分别匹配以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对照。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及体质指数差异未见显著,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发生有显著性
意义,OR值为5.90(95% CI为3.12~11.16,P=0.000)。对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中的六个维度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
现压力管理的贡献作用有统计学关联,OR值为4.00(95% CI为1.54~10.40,P=0.004)。结论不良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是亚健
康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以压力管理能力的作用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贵州省遵义市2016年4月发现的1例B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采集患者血液标本,分离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Etest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菌株其菌落形态、生化特征均符合脑膜炎奈瑟菌特性,玻片凝集试验和Real-time PCR鉴定其血清型为B群,基因MLST分型为ST-12885型。该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美罗培南、米诺环素、氯霉素、利福平等抗生素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结论贵州省1例流脑患者血液中首次检出B群脑膜炎奈瑟菌,属ST-4821高致病性克隆群。因此应加强对流脑病原菌的检测,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部分县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水平,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10县10个乡(镇)8个年龄组<1岁~≥20岁人群血清标本2 552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 检测2 552份血标本,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4.40%。8个年龄组中,<1岁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最低,为82.24%,其余阳性率均高于93.29%。10个县中以威宁县的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最低,为79.92%,其余县阳性率均高于91.25%。未接种麻疹类疫苗和接种史不详的人群中麻疹IgG抗体阳性率最低在<1岁组,接种1剂次以上疫苗后,麻疹IgG阳性率高于95%,接种2剂次与3剂次麻疹类疫苗后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1,P=0.728)。结论 加强健康人群麻疹IgG抗体的监测,发现免疫薄弱地区和乡镇是消除麻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rugniaud株弓形虫感染小鼠后脑的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及包囊的形成。方法弓形虫Prugniaud株10个包囊/只鼠(0.5mL)经腹腔感染40只ICR小鼠,对照组22只小鼠接种同等量的PBS,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并于感染第5d、10d、15d、20d、25d、30d、60d、90d、120d、150d和180d剖杀小鼠,取脑组织制作切片,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提取脑组织DNA,用PCR法扩增弓形虫B1基因特异性片段。结果经腹腔感染小鼠从第6d开始出现食欲减退、耸毛、怠惰、抖动、腹泻及死亡等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5%,第20d后症状开始减轻。HE染色镜检在感染第5d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第10d起见明显的神经元变性、卫星现象及噬神经现象,第15d起见神经胶质结节及较小的弓形虫包囊,第20d起珠网膜下腔见炎症细胞浸润,第25d起见血管套现象,第90d时珠网膜下腔见肉芽组织,第120~180d观察到弓形虫包囊、神经胶质结节及珠网膜下腔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共存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感染第10d脑组织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发现弓形虫抗原颗粒,以后随着包囊增多抗原开始逐渐减少。PCR法从感染第10d至180d小鼠脑组织中均检测到弓形虫B1基因特异性片段。结论弓形虫Prugniaud株感染小鼠后速殖子可在几天内侵入脑,但出现包囊的时间可晚至15d,该虫可导致小鼠脑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和非特异性脑膜脑炎的病理改变。15d以后随包囊形成脑组织病变逐渐减轻,但包囊可存在于脑组织中达180d。  相似文献   
7.
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二相性与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念珠菌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 (BEC)进行黏附试验 ,比较二相性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 ;分别用牛血清白蛋白培养基及卵黄培养基测定二相性白念珠菌的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 ;分别将二相性白念珠菌进行小鼠毒力实验。结果 菌丝相白念珠菌对BEC的黏附率显著高于孢子相 (P <0 .0 0 1) ;菌丝相白念珠菌分泌性酸性蛋白酶与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 (P分别 <0 .0 0 1和 <0 .0 0 2 ) ;注射菌丝相白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2 5 ) ,且平均存活期低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 (P <0 .0 0 1)。结论 菌丝相白念珠菌的毒力强于孢子相。  相似文献   
8.
白色念珠菌二相性与口腔致病性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白色念珠菌二相性与口腔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分别将孢子相、菌丝相白色念珠菌与人口腔颊粘膜细胞 (BEC)进行粘附试验 ,比较二相性白色念珠菌对BEC的粘附率 ;用兔抗人sIgA血清中和人唾液中sIgA ,12 5Ⅰ sIgA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唾液中sIgA的浓度 ,比较含sIgA及不含sIgA的唾液对二相性白色念珠菌粘附BEC的影响。 结果 菌丝相白色念珠菌对BEC的粘附率显著高于孢子相 (P <0 .0 0 1) ;含sIgA的唾液抑制孢子相及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粘附BEC的能力强于不含sIgA的唾液 (P <0 .0 0 5 ) ,且唾液中sIgA抑制孢子相白色念珠菌粘附BEC的能力强于抑制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粘附BEC的能力 (P <0 .0 5 )。结论 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的口腔致病性强于孢子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贵州省中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现状,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问卷对省、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现状进行调查。 结果 共调查了79所中医医疗机构。各级中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中本科学历占66.90%,护理专业占60.69%,初级职称占42.07%。大多数中医院开展了医院感染相关监测工作,26.67%的中医医疗机构实现了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仅3.80%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了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科研。 结论 贵州省中医医疗机构需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相关监测工作,并加强信息化监测;专职人员存在专业单一、职称偏低、高学历人才缺乏的情况;需加强医院感染相关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贵州省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3年贵州省流脑的发病资料,并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2011-2013年共报告流脑病例31例,死亡5例,发病率0.025 9/10万~0.034 4/10万。3、4月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是黔西南州、毕节市和遵义市;发病年龄为5月龄~16岁,发病年龄中位数9岁;学生占61.29%,散居儿童占35.48%,农民占3.23%;未完成脑膜炎球菌疫苗基础免疫、否认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的占93.55%。实验室病原分群C群占66.67%,A群占33.33%。全省2011-2012年未发生流脑聚集性疫情,2013年发生2起聚集性疫情。结论贵州省流脑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显著,A群、C群脑膜炎奈瑟菌是全省流脑主要的致病菌群,应重点提高学生和散居儿童A群、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