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8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31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行外科辅助治疗的临床资料,针对手术前后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外科辅助治疗效果。所有患者均进行5年临床随访,了解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本组资料中,172名患者行脾脏切除术,34名患者行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5名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术后患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本组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79例,5例死亡,随访期间17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脾脏切除术是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但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需谨慎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予以ERCP治疗,术后常规抑酶、抑酸、抗感染;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十二味疏肝利胆冲剂口服。观察比较2组患者右上腹部疼痛、发热和黄疸的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AKP)、血淀粉酶(AMY)、血清胆石形成生化指标(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鼻胆管引流量的变化。结果2组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能降低血常规指标、肝功能指标、血清胆汁生化指标和提高胆汁引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疏肝利胆冲剂联合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可以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控制术后胆总管炎症、促进肝功能早日恢复、降低术后淀粉酶和增加胆汁引流量,防治术后结石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疗效。方法 将53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西药抗凝、溶栓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同对照组治疗方法外,还给予益气活血中药辨证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 二聚体水平以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T、INR、APTT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D 二聚体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具有明显的作用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肠道只是消化器官,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场所,近10年研究发现,肠道还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承担着总面积高达400~600m2肠黏膜的防御任务,免疫屏障已被认为是最重要屏障之一。肠黏膜屏障与危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关系密切,而免疫屏障又是肠黏膜屏障最主要的组成之一,加强对肠黏膜免疫屏障的研究及其对疾病状态下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保护显得更加重要。近些年来,中医药已显示了对肠黏膜免疫保护的良好前景,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就近年中医药对肠黏膜免疫屏障保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肠道只是消化器官,是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场所,近10年研究发现,肠道还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承担着总面积高达400~600m2肠黏膜的防御任务,免疫屏障已被认为是最重要屏障之一。[1~2]肠黏膜屏障与危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关系密切,而免疫屏障又是肠黏膜屏障最主要的组成之一,加强对肠黏膜免疫屏障的研究及  相似文献   
6.
<正>胃癌是指发生在胃的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36/10万,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胃脘胀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形体消瘦,乏力,呕血和黑便等。胃癌发生早期,因为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易被忽略,一旦确诊,绝大部分患者已是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在30%左右徘徊。术后早期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确定的时间标准,参阅众多文献,一般认为胃癌术后早期是指术后12~72h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各类消化道肿瘤的首位,常以上腹部肿块、疼痛、呕吐、反胃、呕血、黑便、消瘦等为其主要表现。中医典籍并没有胃癌的病名记载,但与其相类似的病证,相关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的描述较多,当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反胃”、“积聚”、“伏梁”等范畴。目前外科手术在胃癌治疗中仍占据首要地位,然而手术创伤常致患者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和营养状况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重症蝮蛇咬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重症蝮蛇咬伤的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重症蝮蛇咬伤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西医疗法以局部扩创排毒、注射抗蝮蛇毒血清及对症治疗为主,对危重症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血液净化、重症监护等治疗技术;中医疗法以内服院内协定方蛇伤冲剂及采用季德胜蛇药片内服外敷为主。结果治愈22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1%。发生脏器功能损害26例,治疗后恢复25例。住院时间2~16d,平均(7.72±1.35)d。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蝮蛇咬伤,治愈率高,脏器功能损害恢复好,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辨证敷脐联合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方法 62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除外科基础治疗外还给予辨证敷脐联合灌肠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外科基础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中转手术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1例,其总有效率为64.51%;治疗组临床治愈21例,好转6例,无效4例,其总有效率为87.09%。两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中转手术12例,其中转手术率为38.71%;治疗组中转手术4例,其中转手术率为12.90%。两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在外科基础治疗基础上,联合敷脐、灌肠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能提高临床疗效和降低中转手术率,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亢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肝硬化33例,乙肝(HBV)肝硬化22例,进行术前、术后总胆汁酸检测,并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BA术前大多数上升、术后有明显下降过程(P0.01)后上升;ALT、AST、TBIL、DBIL术后均有不同程度明显上升,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A与ALT、AST、TBIL、DBIL呈"背离"现象。结论 TBA在脾切除治疗肝硬化脾亢中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现象。动态观察并结合其他指标有助于肝损伤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