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讨论思考丙酸氟替卡松、硫酸沙丁胺醇吸入联合维生素D3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儿科门诊共收治的小儿变异性哮喘患儿72例入组,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36)给予丙酸氟替卡松联合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治疗,研究组(n=36)给予丙酸氟替卡松、硫酸沙丁胺醇吸入联合维生素D3治疗。评价及对比两组的疗效、T淋巴细胞含量、血清生化指标。结果研究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血清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CD4^+、CD4^+/CD8^+含量低于对照组,且CD8^+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硫酸沙丁胺醇吸入联合维生素D3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疗效确切,可协同增效、相互补充,缓解症状,维持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点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于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RDS 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nCPAP时间分为≤2h组38例、2~4h组41例、≥4 h组21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7d的机械通气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组给药24 h后吸入氧浓度(Fi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低于给药前,pH和氧分压(PaO2)高于给药前,且2~4h组改善情况优于≤2h组和≥4h组;给药2h后,2~4h组FiO2低于≤2h组和≥4 h组,≥4h组PaO2均高于≤2h组和2~4h组(P<0.05);治疗3d2~4h组需机械通气率低于≤2h组和≥4 h组(P<0.0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病率≤2h组高于2~4h组和≥4h组(P<0.05).结论 早期给予nCPAP对PS治疗RDS效果明显,可改善预后,在发病2~4h应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金实教授对于白塞氏病的中医治疗临床经验。[方法]分析金师对白塞氏病的病因病机认识,从辨证论治、经验用药等方面总结老师治疗白塞氏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举验案佐证。[结果]金师认为素体虚弱是白塞氏病发生的内在基础,而外感湿热之邪是本病发生及发展的外在条件,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是"湿、热、毒、瘀、虚"。金师注重辨证,从络论治,标本兼顾,针对其病因病机,采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养阴清热、健脾补肾等方法治疗该病,临床应用每收良效。所举医案,具体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金实教授"湿、热、毒、瘀、虚"辨治白塞氏病,临证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其学术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钱先教授认为,痛风的发生是内外合邪的结果,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机以肝肾亏虚、脾运失调为本,以风邪、寒邪、湿邪、热邪、痰浊、瘀血闭阻经络为标。治疗应重分期论治:急性发作期多以湿热蕴结、痰浊阻滞为主,治疗应清热除湿、化痰泻浊、通络止痛;间歇期和慢性期以脾虚湿阻、肝肾阴虚为多,治疗应益气健脾、补益肝肾、除湿通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UBA1A基因变异导致的大脑皮层发育不良(MC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分子检测确诊的MCD患儿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同一基因型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2例患儿均以间断抽搐就诊。例1男性,1岁3个月。发作时表现为双眼凝视,口唇及面色发绀,四肢强直,约1~2分钟自行缓解。脑电图示异常癫痫波发放,磁共振成像(MRI)示神经元移行障碍障碍(平滑脑、巨脑回)。基因检测发现TUBA1A基因存在c.387CA(p.C129X)杂合突变,荧光定量PCR显示突变影响RNA水平。例2女性,6月龄。无明显诱因出现抽搐,表现为突然点头、上肢内收,成串发作。四肢无明显抖动及强直,口唇面色无明显异常。长程脑电图示高度失律并检测到孤立或成串痉挛发作,MRI示双侧额顶叶巨脑回畸形。基因检测发现TUBA1A基因存在c.848AG(p.H28R)杂合突变。结论 TUBA1A基因异常导致患儿大脑皮层发育畸形,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科重症病房(PICU)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及其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感染性休克患儿资料,其中存活好转58例,死亡6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的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PICU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达5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与成活组患儿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数目、低血压、PCIS评分、中性粒细胞数、紫癜或凝血障碍、入院24h尿量、血清白蛋白浓度、血乳酸浓度及需要使用机械通气支持治疗9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ODS数目、紫癜或凝血障碍、PCIS评分降低及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是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较高,当其PCIS评分降低或发生MODS、紫癜、凝血障碍,或需要机械通气支持治疗时死亡风险更高,需早期检测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