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8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119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瑞芬太尼预处理对离体大鼠缺血后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预处理(RPC)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后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心脏分为5组:对照组、瑞芬太尼RPC组在缺血前给予浓度分别为10、50和100μg/L的瑞芬太尼(RPC10、RPC50和RPC100组)5min后改用不含瑞芬太尼的Krebs-Ringer液5min,共3个循环;缺血预处理组(IPC)。观察心肌缺血梗死区(IS/AAR)、冠脉流量(CF)、心率(HR)、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左心室(LV)±dp/dt max。结果IS/AAR在RPC各组都减小(P<0·05或P<0·01),RPC100组降低最多;在缺血30min后和再灌注120min后,LVDP和LV±dp/dt max在RPC50、RPC100及IP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瑞芬太尼可以模拟IPC,减少离体大鼠缺血后心肌梗死区,提高再灌注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大鼠离体心脏模型观察蛋白激酶C(PKC)激活在瑞芬太尼预处理(RPC)的心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2种PKC阻断剂Chelerythrine(CHE,浓度5×10-4mol/L)和GF109203X(GF,浓度1×10-5mol/L),分别从RPC前10min到缺血后5min给予(CHE+RPC和GF+RPC组)。观察心肌缺血梗死区(IS/AAR)、冠脉流量(CF)及乳酸脱氢酶(LDH)。结果IS/AAR在RPC组减小,RPC这种作用被CHE和GF所消除:IS/AAR在GF+RPC组和GF+RPC组分别为50·4%±5·4%和53·1%±2·1%。相似的情况表现在LDH。结论PKC的激活介导了RPC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椎间盘平面颈动脉鞘和食管的超声影像图及在指导颈椎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体表超声检查30例正常成人颈部双侧前方椎间盘平面颈动脉鞘与食管间的关系、走向位置、解剖距离等超声影像图特征。结果颈前超声可清晰探测颈椎间盘、颈动脉鞘、食管及其之间的位置关系。颈部食管在颈椎前方下行中逐渐由中线偏向左侧移行,在各颈椎间盘平面,颈动脉鞘与食管间距离右侧大于左侧。结论颈前右侧颈动脉鞘与食管间距离较左侧更大。为避免食管损伤,在行椎间盘微创穿刺或手术操作中,与左侧入路相比,右侧入路是个相对更安全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4.
1病例资料14岁。因右下腹部疼痛7小时入院。7小时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胀痛,可以忍受,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当晚腹痛加重,查血白细胞15.3×109/L,以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曾于1997年行膈疝手术,月经未初潮。查体:体温36℃,脉搏124/m in,呼吸20/m in,血压110/60mmHg。意识清,表情痛苦,腹平,右下腹明显压痛,以麦氏点为甚,轻微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弱。因月经未来潮未查妇科情况。查血红蛋白142 g/L,白细胞15·3×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17。拟诊:急性阑尾炎。在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结肠癌患者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的分布情况和诊断价值.方法 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70例胃结肠癌患者(研究组)、4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TK1值,分析分布形态,计算基于参考值的阳性率,比较集中趋势,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偏度系数分别为4.975、0.836,研究组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37.14% vs 4.17%,P<0.01),研究组的中位数大于对照组(1.56 vs 0.91,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7,临界值为2.025 pmol/L时,阳性似然比为最大值17.83,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37.14%、97.92%.结论 胃结肠癌患者的TK1值呈正偏分布,可能预示癌细胞和宿主细胞的增殖状态差异,其阳性率和中位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参考值为2.025 pmol/L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映山红总黄酮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映山红总黄酮(TFR)的抗炎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蛋清致大鼠足爪肿胀模型观察TFR的抗炎作用,并测定大鼠血清和足爪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50、100 mg/kg的TFR能明显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25、50、100 mg/kg的TFR可显著抑制蛋清致大鼠足爪的肿胀;在蛋清诱导大鼠足爪肿胀模型中,TFR使血清和脚爪组织屮MDA含量减少,同时脚爪组织中NOS活性、NO和PGE2含量也有显著的下降。结论TFR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PGE2和NO合成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映山红花总黄酮(TFR)对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EDHF)介导的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基底动脉(CBA)血管舒张和平滑肌细胞膜静息电位超极化反应的诱导作用。方法 采用四血管结扎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离体大鼠CBA平滑肌细胞膜静息电位和血管舒张功能。结果 在3×10?5 mol/L L–NAME和1×10?5 mol/L吲哚美辛存在时,全脑缺血再灌注可明显促进乙酰胆碱(Ach,1×10?7~1×10?5 mol/L)诱导大鼠CBA产生非NO、非PGI2介导的血管舒张和平滑肌细胞膜静息电位超极化;TFR 11~2 700 mg/L可使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BA产生较明显的非NO、非PGI2介导的血管舒张和平滑肌细胞膜静息电位超极化反应,并能被Ca2+激活的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TEA,1 mmol/L)和内源性硫化氢(H2S)生成抑制剂dl-炔丙基甘氨酸(PPG,1×10?4 mol/L)显著抑制。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明显增强大鼠CBA中非NO、非PGI2介导的血管舒张和平滑肌细胞超级化。TFR明显诱导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BA产生此种血管舒张和超级化,即EDHF反应,并可能与H2S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槲皮素-3葡-萄糖苷(quercitrin-3-glucoside,QG)是一种黄酮单体化合物,为槲皮素3位葡萄糖苷的衍生物,槲皮素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但迄今为止未见QG对心肌缺血的影响的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药物诱导的小鼠心肌缺血、小鼠气管夹闭致心肌缺氧、冠状动脉结扎致小鼠和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研究QG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诱导的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延长气管夹闭小鼠心电持续时间。结论 QG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增加一氧化氮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虎杖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及机制。方法用白酒灌胃建立大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并给予虎杖(2、10、50 g/kg)治疗。干预9周后,测定血清γ-GT、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含有量,以及肝组织中GSH、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层黏连蛋白(LN)水平。结果虎杖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血清γ-GT显著下降,PPARγ浓度显著升高;肝组织中GSH含有量升高,TNF-α、LN含有量显著降低。结论虎杖能降低大鼠血清γ-GT含有量,提高PPARγ浓度和肝组织GSH含有量,降低TNF-α与LN含有量,对白酒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鼻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鼻骨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60例鼻外伤病人均行MSCT容积扫描后行多种后处理图象重建并与X线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X线片60例患者中诊断鼻骨骨折者28例,8例可疑骨折,其余未见明显骨折。60例患者行MSCT容积扫描后行多种后处理图象重建后显示鼻骨骨折56例,其中单侧鼻骨骨折33例,双侧鼻骨骨折23例,伴上颌骨额突骨折40例,伴泪骨骨折8例,伴鼻中隔骨折15例,骨折伴鼻额缝分离13例,鼻骨间缝分离移位18例,并发眶壁骨折12例,伴鼻颌缝分离移位38例,上颌窦壁骨折5例。4例MSCT检查未见异常。结论:MSCT容积扫描检查鼻骨骨折明显优于常规CT和X线平片。MSCT检查能准确地显示鼻骨及周围各骨结构,对鼻骨骨折的类型、部位及其伴发改变显示全面、准确,是当前诊断鼻骨骨折的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和法医学鉴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