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8篇
特种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长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影响。方法:采用药物标准治疗的60例CHF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运动训练组(30例),常规治疗组(3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30例)。于治疗前、后抽血检测血清脑钠肽(BNP)及H-FAB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HF患者运动训练组及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清BNP[(357±32)mg/ml,(343±14)mg/ml:(36±4)mg/ml]、H-FABP[(15.5±3.1)μg/ml,(13.0±5.4)μg/ml:(4.1±2.3)μg/ml]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运动组运动训练6个月后BNP[(357±32)mg/ml:(104±41)mg/ml],H-FABP[(15.5±3.1)μg/ml:(6.1±4)μg/ml]明显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BNP[(343±14)mg/ml:(165±20)mg/ml],H-FABP[(13.0±5.4)μg/ml:(8.2±5.1)μg/ml]也有明显下降(P0.05),但运动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血清H-FABP、BNP水平随心衰加重而明显升高(P0.05),H-FABP与BNP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长期适当的运动训练,可使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水平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后的终末产物,可作为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与纤溶发生的间接指标。测定其血浆水平能反映D-二聚体在循环中的形成。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显示炎症在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中起重要作用。对于C反应蛋白(CRP)与AF的关系,近年来一直是各家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脊神经刺激对冠脉内皮功能及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小型猪10只,用冠脉造影的方法,测量左冠脉主干的内径。同时插入5F塑型后的右冠造影管到冠状静脉窦。在胸椎3~4间隙椎旁2cm,分别进针3.5cm,电麻仪刺激30分钟。刺激后立即做冠脉造影,并同时分别抽取冠状动静脉血各1ml送检,测量其NO、ET含量。结果刺激脊神经可以改善内皮功能,促进内皮细胞释放NOx同时减少ET的释放,增加冠状动脉直径。结论脊神经刺激疗法能改善冠脉内皮功能及血流储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与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老年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至2018年于我院适合接受MIDCAB的冠脉多支病变患者72例为MIDCAB组,另外同期不宜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择期体外循环CABG的96例多支病变患者为CABG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和随访2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MIDCAB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CABG组(83.3%比67.7%,P=0.022);与CABG组比较,MIDCAB组左前降支近端病变(61.5%比34.7%)、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比例(57.3%比34.7%)显著减少(P均0.01),两组其余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随访2年,两组全因死亡率以及MACCE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近中期疗效无显著差异,推荐对适宜患者进行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期运动训练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92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数字表法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和运动组(4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训练),随访1年,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两组血压、颈总动脉内径、颈动脉IMT,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基线值比较,运动组训练1年后收缩压[(176.66±11.78) mmHg比(130.89±13.01) mmHg]与舒张压[(101.43±6.41) mmHg比(81.71±8.45)mmHg]均明显降低(P均<0.05),颈动脉内径[(6.62±0.97)mm比(6.22±1.01)mm]、颈动脉IMT[(0.98±0.12)mm比(0.84±0.11)mm]显著减小(P均<0.05),且较治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显著减小(P均<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颈动脉内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对冠状动脉(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病例分2组:冠脉慢血流现象组(67例)和冠脉血流正常组(59例),所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并除外心肌病、心瓣膜病及其他类型心脏病。在行冠脉造影检查时发现慢血流,均于冠脉内注射丹参多酚酸盐50mg,测量注射前后的血流速度。结果:冠脉慢血流现象组注射丹参多酚酸盐后血流速度明显增快。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改善冠脉慢血流现象,治疗机制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术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对持续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接受RFCA治疗的成功病例50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用国际上流行的简短表格-36(SF-36)和自行设计的针对pAf介入治疗术后情况的随访.术前资料于手术前一晚采集,术后1个月及3个月以信访、门诊复查的方式发放问卷.同时比较了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术后恢复窦性心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较术前增加(P<0.01).简短表格-36中各项计分除总体健康感觉外,手术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计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精力及活力为P<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律恢复是术后早期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患者术后体力恢复较慢,大部分在随访期内恢复正常工作.结论:RFCA可改善客观的心脏功能指标,显著提高pAf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标准看是pAf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红花黄色素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血小板功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血小板集聚率、P选择素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常规疗法(对照组)及红花黄色素(治疗组)治疗需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测血小板聚集率及P选择素。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组在二磷酸腺苷(ADP)2.5μmol/L及肾上腺素(EP)300μmol/L时降低显著。P选择素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红花黄色素对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夜间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以及行为干预疗效。方法:393例鼾症患者根据睡眠多导图分为单纯鼾症组(216例)和OSAS组(177例),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行为干预(包括戒烟、少酒、纠正仰卧睡姿、增加运动、合理饮食等),随访一年后,比较干预前后最低氧饱和度(minSaO 2)、氧饱和度小于90%的时间(TSaO 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等。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OSAS组minSaO 2[(75.9±4.8)%比(82.1±5.0)%]显著增加,TSaO 2[(28.3±7.6)min比(23.5±6.4)min]、AHI[(17.3±8.3)次/h比(14.8±6.6)次/h]显著下降,且均显著优于单纯鼾症组(P均<0.01);鼾症组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干预前,OSAS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鼾症组(59.9%比22.2%,P=0.001),干预后OSAS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28.2%比59.9%,P=0.001),但仍显著高于鼾症组(19.4%,P=0.04)。结论:OSAS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临床应予足够重视。行为干预可减少OSAS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