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Ames试验和小鼠活体骨髓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研究了生育调节剂环氧司坦的诱变作用。Ames试验选用TA_(97a)、TA_(98)、TA_(100)、TA_(102)菌株,剂量浓度5、50、250、500、1000μg/JШ。微核试验剂量为240、480、960mg/kg·w。结果,加和不加 S_9Ames试验的回复突变菌数均无明显增加。微核试验三个剂量组的平均微核率分别为0.21±0.14、0.24±0.15、0.28±0.15、与溶剂对照0.41±0.11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值均大于 0.05(p>0.05),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环氧司坦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无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静与目的:前列腺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一种男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该病也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认为肿瘤转移是由于一部分肿瘤细胞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发生基因水平的变化而改变性质变成“转移克隆的细胞”,这部分细胞能突破机体防御系统最终到达远处组织器官形成转移灶。本实验旨在探索人前列腺癌细胞PC-3M在裸鼠体内淋巴道转移的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前列腺癌淋巴道转移机制打下一定的基础。方法:将PC-3M细胞原位接种于裸鼠体内两个月后分别从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分离肿瘤细胞,通过体外侵袭和粘附实验,比较两者体外侵袭和粘附能力的差异,并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两细胞在转移相关基因丰度水平上的差异。结果:淋巴结转移灶分离的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及粘附能力显著高于原发灶内分离的肿瘤细胞,大约分别为后者的2.5倍和1.5倍;而且前者在一些转移相关基因丰度水平上明显高于后者,这些基因按其编码产物的属性和功能可划分为:①编码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蛋白水解酶包括组织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②编码转录因子家族成员;③编码参与肿瘤细胞异质性粘附的分子;④编码细胞表面受体。结论:原发灶内的前列腺癌细胞和淋巴结转移灶内的肿瘤细胞在侵袭和粘附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经鉴定的差异表达分子可能在前列腺癌细胞由原发灶迁移到远处组织器官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简捷细胞培养方法并观察该方法对癌细胞特性的影响。方法:将复苏的OC-3-VGH卵巢癌细胞株不经洗涤直接移至细胞培养瓶,加入10ml RPMI-1640培养液,放入培养箱,余同传统方法,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取细胞悬液,以细胞数4×10^6/ml,0.2ml/只接种至BALB/c雌性裸小鼠皮下,2个月后处死,取肿瘤组织制片,并与传统培养方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均生长活跃,皮下接种7d左右,裸鼠长出肿瘤,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改良细胞培养方法减少了传统方法的繁琐步骤,方便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4.
我组从1987年7月1至1990年12月在上海市区及郊县36所医院中进行出生缺陷与药物及化学物联系的3218例对照调查研究,共收集缺陷病例组1609例,对照组3218例。经统计分析后发现孕期服用APC、安定、母亲孕期接触农药、有机溶剂、苯、合成树脂和噪声;父亲接触有害物(化学物及物理因素)及吸烟>20支/天,与出生缺陷间存在相关联系。同时也发现双亲家族遗传史、母亲孕次≥2次,母亲营养差,孕期患感冒、传染性肝炎、腹泻亦与出生缺陷之间存在联系。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的比数比(OR),反映了致畸因素与出生缺陷之间的联系与程度。结论认为环境因素中药物的致畸性明显低于工作中接触的化学物与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在加或不加激活系统S-9组分情况下,甲孕环酯诱发人体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的离体效应。结果表明,在加或不加激活系统S-9组分中,每毫升培液含甲孕环酯15和150微克时,每个细胞的SCE 率在1—15之间(平均5.79±2.45—7.92±2.96),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SCE 率为2-14,平均6.56±3.89—6.68±3.18)。当含甲孕环酯300微克时,每个细胞的SCE 率为5—18(平均9.76±3.33—10.36±2.42),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阳性诱变剂环磷酰胺使每个细胞的SCE 率在5—40(平均12.27±4.19—26.36±7.01),均高于甲孕环酯组,它们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0.05)。提示甲孕环酯在S-9组分激活下未能转化为有活性的诱变剂或潜在的致癌剂,表明甲孕环酯是一种较安全的长效口服避孕药。  相似文献   
6.
基于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多个外显子进行对数增长期多重PCR(多聚酶链反应)产物定量分析的原理,本研究在改进Ioannou等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BMD)定量多重PCR(QM-PCR)技术,应用于携带者筛查和产前诊断.运用多重PCR技术对12个DMD/BMD家系先证者的检测表明缺失一个或一个以上外显子的家系有7个(58.3%).QM-PCR证实7名缺失型患者中6名母亲是与缺失型患者相同的携带者(86.7%).1例检测出外显子缺失的DMD患者,其母亲及外祖母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未发现任何DMD基因缺失,可以排除为携带者(13.3%).对一名肯定携带者妊娠9周的胎儿进行了性别测定和DMD检测,确诊胎儿为男性DMD患者.一例可能携带者在排除携带者基础上,进一步对妊娠胎儿产前诊断确诊为正常女婴.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技术筛查DMD携带者的可靠性.将本技术与其它技术相结合可明显改进DMD家系中携带者诊断的准确性,并可应用于谱系及多态性信息不详家系的携带者诊断.该技术对防止缺失型DMD患儿和携带者的出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雌二醇对丙酸睾酮诱导去势大鼠前列腺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50μg·kg-1雌二醇对丙酸睾酮诱导的前列腺增生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方法①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5组,依次为:正常对照、去势对照、丙酸睾酮对照组、雌二醇组和非那甾胺组,每组12只动物;动物去势后,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动物sc0.5mg·d-1丙酸睾酮,雌二醇组同时sc50μg·kg-1·d-1雌二醇,连续31d。②30只雄性SD大鼠于去势后随机分成5组,分别sc0,50,100,200或400μg·kg-1雌二醇,同时sc0.5mg·d-1丙酸睾酮,连续14d。动物于最后一次给药24h后,麻醉处死,取前列腺,测量湿重,计算前列腺指数,组织切片分析前列腺上皮高度及腺腔面积大小。结果①给予50μg·kg-1雌二醇31d,与丙酸睾酮对照组相比,雌二醇组平均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腺上皮高度和腺腔面积无缩小趋势,而非那甾胺组平均前列腺体积、湿重、前列腺指数、腺上皮高度和腺腔面积均明显减小(P<0.01)。②给予系列雌二醇2周,前列腺湿重增加,其中400μg·kg-1组较对照组增加明显(P<0.01);前列腺指数增大,400μg·kg-1组较丙酸睾酮对照组明显增大(P<0.01);腺上皮高度随雌二醇剂量增大而增高(P<0.01);腺腔面积亦随雌二醇剂量增加而增大,其中,400μg·kg-1组较对照组增大明显(P<0.01)。结论50μg·kg-1以上剂量的雌二醇不能抑制丙酸睾酮诱发的前列腺增生,相反,具有促进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雌/雄激素比例对去势大鼠前列腺体积及其脏器系数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7组,分别为:35个不同雌/雄激素比例组、正常和去势对照组。给药组分别注射不同配伍剂量的雌/雄激素、对照组均注射生理盐水各一个月。最后一次注药后24h取血、处死、取材,称取前列腺重量,测量体积,并计算脏器系数。结果当丙酸睾丸酮给药剂量分别为每只鼠0.02、0.5、2.5和12.5mg时,均未见器官增生程度与苯甲酸雌二醇注射剂量呈负相关。丙酸睾丸酮给药剂量每只鼠为0.1mg时,随着苯甲酸雌二醇注射量增加,前列腺体积及其系数均增大,而当每只鼠苯甲酸雌二醇注射量达到50μg/kg时,器官增生程度不再随苯甲酸雌二醇注射剂量增加而增加。结论雌激素发挥作用需以雄激素存在为前提,雌激素并非总是呈现对抗雄激素促进前列腺增生的作用,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协同雄激素促进前列腺增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孕二烯酮对离体原代培养大鼠颗粒细胞分泌雌、孕激素功能及芳香化酶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用活细胞计数法(CCK-8法)计算细胞存活率及半数抑制率(IC50)。加入卵泡刺激素和雄烯二酮刺激颗粒细胞分泌激素。用磁性均相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液中雌、孕激素含量。用大恒MIVNT显微图象分析软件分析免疫组化方法中芳香化酶表达。结果:孕二烯酮杀伤细胞的IC50为41μg/ml(95%可性限38.6-44.1μg/ml)。孕二烯酮5μg/ml,10μg/ml和20μg/ml在不影响活细胞数的情况下对颗粒细胞分泌雌激素的抑制率分别为4.5%,14.3%,38.7%;而其对分泌孕激素的抑制率分别为42.8%,53.1%和61.9%。免疫组化亦证明孕二烯酮能影响颗粒细胞中芳香化酶的表达。结论:孕二烯酮能直接抑制离体培养的大鼠颗粒细胞分泌雌、孕激素;且可能是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而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环磷酰胺处理雄性小鼠后每周与超排卵雌鼠交配,制备分析受精卵染色,持续整个生精周期(7周)。处理组小鼠雄原核染色体出现多种畸形,最敏感期在处理后第8天,相当于诱变剂作用于睾丸精子期。处理后第8天的小鼠精子体外受精试验表明,睾丸精子期受环磷酰胺作用后精子的活力和密度及其受精能力未受显著影响,但胚胎发育受到显著阻滞(<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