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血高压作为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因人体血压调控机制不同,同时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药效个体差异,使临床降压药物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患者血压难以得到满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单药治疗,在观察降压疗效的同时测定RAS基因多态性靶位点:ACEI/D、ACTM235T、AT1R 1166A/C、573T/C、1062A/G、-521C/T的基因型,旨在发现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17例,服用伊贝沙坦单药治疗8周,在临床观察疗效的同时,应用RFLP及PCR的方法对患者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进行RAS基因多态性位点ACEI/D、AGT M235T、AT1R 1166A/C、573T/C、1062A/G、-521C/T基因型的分析。结果:含ACED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SB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Ⅱ型基因型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含AT1R 573T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收缩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CC纯合基因型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GT M235T、AT1R 1166A/C、-521C/T各基因型之间BP下降幅度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入选患者未发现AT1R 1062A→G的变异。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位点ACEI/D及AT1R 573T/C与ARB类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动脉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伴及不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差异。方法:入选高血压病患者307例,对入选患者分别进行晨尿白蛋白/肌酐测定、大动脉弹性指数、小动脉弹性指数、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测定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正常组(n=232)和异常组(n=75),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动脉功能和结构指标的组间差异比较。结果:①大动脉弹性指数和小动脉弹性指数在异常组均低于正常组;②cfPWV在异常组显著高于正常组;③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元分析,小动脉弹性指数和cfPWV在两组之间的差异仍存在;④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异常组显著高于正常组,Logistic回归去除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程和糖尿病等影响因素后组间差异仍存在;⑤异常组颈动脉斑块检出数显著高于正常组。以上P均<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白蛋白尿和动脉功能、结构异常在高血压病情判断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1986年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氯沙坦问世,1994年作为降压药物进入临床,在短短的十余年间该类药物已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一线降压药物,且相关研究鳞次栉比、日益深入,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ARB的认识,同时为高血压的治疗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中Ⅲ型胶原合成与动脉僵硬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住院高血压病患者158例进行血清Ⅲ型胶原前多肽(PⅢNP)和生化指标包括血脂、空腹餐后血糖、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并测定以下动脉僵硬度指标: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cf).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选生化指标、血清PⅢNP与动脉僵硬度指标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WVcf与血清PⅢNP呈正相关(r=0.167, P<0.05),血清PⅢNP与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患病年数、血脂、血糖等无相关性(P>0.05).PWVcf还与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SBP)、合并糖尿病、空腹和餐后血糖相关;C1、C2与血清PⅢNP无关,而与患者性别、年龄、SBP明显相关;(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WVcf仍与患者血清PⅢNP水平有关(P<0.05),与年龄、SBP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动脉管壁Ⅲ型胶原的沉积增加可能在大动脉功能异常中发挥作用,且其作用并非由于增龄所致,但其对小动脉顺应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胰岛素血症(HIns)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00名高胰岛素血症组患者的腰围、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脂及临床患病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同期对照组130名胰岛素正常的人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HIns组的腰围(WC)、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及肥胖合并高血压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胰岛素血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是独立存在而是彼此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发病机制复杂,同时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药效个体差异,使临床降压药物的选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已成为高血压治疗中的难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在人体血压调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AT1R)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1166 A/C可能与高血压发病有关[1].AT1R作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er,ARB)的作用靶点,其基因变异是否在ARB类药物药效个体差异的产生中发挥作用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9.
β—受体阻滞剂在充血性心衰中的应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充血性心衰(以下简称心衰)是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是心血管病常见的死亡原因。在发达国家,目前心衰的发生率在1%以上,老年人发病率为10%[1]。故近年来,心衰的发生机制、病理生理改变及药物治疗已引起诸多学者的重视和兴趣。传统上认为充血性心衰主要表现为血液...  相似文献   
10.
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众多证据已证实,抗高血压药物带来的获益主要源于血压的降低,因此理想控制血压已成为高血压治疗及其并发症防治的重点。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半数甚至更多患者需两种或更多的药物才能达到目标血压,也就意味着多数高血压患者面临是否联合用药以及联合用药方案选择的问题,了解联合用药的应用范围及不同方案的利弊特点将有助于合理制定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