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66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体外治疗性超声助溶动脉血栓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旨在评价体外治疗性直发声溶兔股动脉血栓的效果及其在急性改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中初步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药免疫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免疫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概况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50011)周翠英山东中医药大学1995年级研究生(250014)樊冰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77500)甘志浩关键词中药免疫抑制实验研究综述随着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的发展,许多原因不明的疾病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3.
4.
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目的 探讨心肌桥对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 对 1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有心肌桥者作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查 ,观察并记录壁冠状动脉及其远近段血流图形及特点 ,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基础平均峰值流速 (bAPV)和充血平均峰值流速 (hAPV) ,分别计算出壁冠状动脉远段、近段的血流储备 (CFR)并予比较 ,作配对t检验。CFR定义为冠状动脉相同节段hAPV和bAPV的比值。结果  16例患者的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 ,其壁冠状动脉多普勒频谱血流图形呈特征性的舒张早期指尖样变化 ,壁冠状动脉近段和远段bAPV无明显差异 [(18 8± 9 2 )cm/s比 (17 5± 7 8)cm/s,P>0 0 5 ],而hAPV的增加明显高于其远段 [(5 5 5± 19 5 )cm/s比 (4 1 1± 17 9)cm/s,P <0 0 5 ]。壁冠状动脉近段CFR明显高于其远段 (3 13± 1 15比 2 38± 0 76 ,P <0 0 1)。结论 心肌桥使壁冠状动脉的多普勒血流图形呈特征性指尖样现象 ,其远段CFR下降 ,低于其近段值  相似文献   
5.
病变血管长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病变血管长度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研究,选择本院2001年1月至2002年7月准备接受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入选标准包括冠脉单支病变或多支病变;支架置入一只或一只以上;年龄18~75岁;有明确的冠心病史;目标病变冠脉目测直径2.75~4.0 mm;狭窄程度>50%;病变血管长度<30 mm;支架置入术后残余狭窄<10%.排除标准包括主动脉-冠脉窦口;无保护的左主干病变;左前降支或左回旋支起始点处2 mm内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近5 d内有急性心肌梗死史;目标病变处或附近有血栓.按病变血管长度≤20 mm和>20 mm分成A组和B组.支架置入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采用Medcon分析系统对造影结果进行QCA分析,以复查时冠状动脉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再狭窄的指标.结果 A组105例,B组56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高血压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肌梗死史、冠心病家族史,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支架置入术前冠脉造影显示靶血管病变的部位、类型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术后主要用药基本相同(抗血小板制剂、硝酸酯类、转化酶抑制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降脂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类),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QCA分析提示病变血管最小管径[(2.29±1.12) mm对(1.86±1.29) mm,P=0.028]、最终管径丢失[(0.85±1.03) mm对(1.22±1.18) mm,P=0.043]、丢失指数[(0.31±0.40)对(0.44±0.40),P=0.041].再狭窄率(26.7%对42.9%,P=0.0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病变血管长度>20 mm的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率明显增高,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介入治疗后的表达。方法 :1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 (对照组 )及 5 1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患者组 )入选 ;术后常规查肌钙蛋白I(cTnI) ,分别采取术前 ,术后第 1、第 3及第 5天的外周血 ,Elisa试剂盒测定MMP 2、MMP 9的水平。结果 :5 1例患者中共有 2 1例患者cTnI增高 ,平均 (0 .6 8± 0 .2 3) μg/L ;术前两组的MMP水平无明显差异 ;cTnI阳性者的MMP 9在术后第 1天明显高于阴性者及对照组〔(198± 5 8.5 )∶(14 4± 4 8.3)、(132± 4 6 .7) μg/L ,均 P <0 .0 5〕 ,并在术后第 3天、第 5天保持较高水平 ;MMP 2仅在术后第 1天增高 ,第 3天、第 5天恢复正常。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微损伤的发生率较高 ,这种心肌微损伤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血清MMP水平的增高 ,可能是此类患者临床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肌灌注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与结果 入选 10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 ,在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后 ,经冠状动脉内灌注导管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缓慢注入前降支。随访 3个月后 ,左室射血分数由术前 4 5 3%± 9 8%升高至 5 4 5 %± 6 5 % (P =0 0 0 3) ;2 0 1 Tl心肌灌注显像 (SPECT)显示左心室心肌灌注明显改善 ,即刻和延迟心肌灌注评分分别由术前的 2 9 5± 5 8和 2 8 6± 6 3降低至 2 3 9±5 7和 2 3 0± 6 1(P均 <0 0 1) ,没有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和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 ,可显著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并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操作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后所使用的绷带式高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的病原学进行分析。方法对接受PRK手术的50例(100只眼)患者,手术前取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培养。术后给予术眼配戴高透氧性绷带式角膜接触镜,术后第6~8天摘除角膜接触镜,将角膜接触镜进行细菌学检测,并同时再次取结膜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培养。并将接触镜培养阳性的患者与培养阴性的患者分组对比,分析两组间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厚度等相关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 100片角膜接触镜中,3片(3%)细菌学检测结果呈阳性,均为表皮葡萄球菌。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结膜囊均未监测到细菌,术后均未见眼部感染表现。阳性组和阴性组间,泪液分泌量存在差异,可能与培养阳性有相关。结论 PRK术后使用的高透氧性绷带式角膜接触镜具有发生细菌污染的可能,尤其对于泪液分泌量较少的患者,其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机率较高。手术前后合理用药可有效控制接触镜中细菌的繁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消耗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次数(0.6±0.5)次/d、发作持续时间(3.3±1.5)min/次、硝酸甘油消耗量(11.5±2.5)片/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曲美他嗪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C反应蛋白在SAH及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9例急性SAH患者分为CVS组(9例)和非CVS(10)组,测量两组患者第3、7、14天的CRP。结果CVS组和非CVS组在发病后第3、7和14天的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CVS组在第7天的CRP水平明显高于第3天,而非CVS组中CRP水平在第7天和第14天明显低于第3天(P<0.01);CVS组在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的CRP水平也明显高于非CVS组同期水平(分别为P<0.05、P<0.01、P<0.01)。结论CRP对于病情的监测和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