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5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产间发热及致热因子的影响。方法适合阴道分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孕37~41周,年龄20~35岁,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0.075%罗哌卡因组(A组)、0.1%罗哌卡因组(B组)和0.125%罗哌卡因组(C组),每组40例。宫口扩张至3 cm时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A组0.07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B组0.1%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C组0.12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5μg/ml。记录镇痛后1、2、3、4和5 h、胎儿娩出即刻、分娩后2 h产妇鼓膜温度;分别在镇痛前、胎儿娩出即刻及分娩后2 h采集产妇静脉血,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记录产程时间;采用改良Bromage法评定三组产妇在镇痛后1 h及胎儿娩出即刻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结果与镇痛前比较,镇痛后5 h及胎儿娩出即刻三组鼓膜温度明显升高,C组发热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与镇痛前比较,胎儿娩出即刻三组血清IL-1β、IL-6、TNF-α浓度明显升高(P0.05)。C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和B组,B组第二产程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三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注射用于分娩镇痛均能产生良好的镇痛效果,低浓度罗哌卡因分娩镇痛产妇发热率低,产妇分娩期间发热与致热因子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了解国人寰枢椎侧块关节周围血管、神经的解剖关系,为后路寰枢椎侧块关节融合器准确、安全置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成人尸体标本20具,冠状面上观察寰枢椎侧块关节后缘周围解剖关系;平枢椎侧块上关节面后缘测量C1、2间椎动脉内缘至颈髓硬脊膜外缘的距离,确定手术冠状位的"安全操作空间";测量枢椎下关节突后内缘的纵垂线与枢椎椎弓上缘交点(G点)至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水平距离,确定手术切入点。结果 "安全操作空间"为(19.72±1.84)mm,水平距离为(2.23±0.45)mm。寰枢椎后膜下的静脉丛主要集中在寰枢椎侧块关节的外缘、上方和内缘,其下方尤其枢椎椎弓根上缘的静脉丛稀疏。位于寰椎椎弓根下方、寰枢椎侧块关节内上侧的C2神经根,距颈硬脊膜外缘5~7 mm处膨大成颈神经节,并发出前、后支。结论 G点恒定在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延长线的内侧2.5 mm处,以此点向外水平旁开2.5 mm,向上推开寰枢后膜,内上骨膜下剥离并沿枢椎椎弓根上缘中线一并剥离枢椎椎弓根骨膜和寰枢椎侧块关节囊,即可显露寰枢椎侧块关节并置入融合器。以此入路在"安全操作空间"内置入融合器,可避免切开寰枢后膜而损伤血管和神经,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泮托拉唑治疗非甾体消炎药(NSAID)相关溃疡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标准纳入NSAID相关性溃疡伴出血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常规组(n=33)。观察组予以泮托拉唑进行治疗;常规组予以奥美拉唑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 d,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5,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观察组有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常规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晕、失眠和恶心、腹胀,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NSAID相关溃疡出血,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应用单节段截骨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畸形(congenital kyphoscoliosis,CK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5月应用后路单节段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19例椎体形成不良型CKS患者,平均19.2岁,其中9例行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10例行全椎体截除术(vertebra cloumn resection,VCR)。对比观察手术情况、影像学分析、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和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302.1±43.2) min,术中出血(589.5±151.5) ml,平均融合节段6.0±1.5;术后侧凸角矫正率(79.7±9.2)%,局部后凸角矫正率(81.1±21.9)%,颈7垂线-骶骨中线距离(vertical line between the 7th vertebra and central sacra,C7-CSL)矫正率(82.7±12.5)%。上述指标在PSO组和VC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术前局部后凸角VCR组62.2°±21.0°明显大于PSO组22.7°±22.0°,t=4.009,P=0.001。经过平均4.2年随访,所有患者脊柱侧凸角、局部后凸角及冠状面偏移未见明显进展,VAS改善(85.9±15.9)%,ASIA分级3例D均恢复至E。所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1.1%,1例硬脊膜损伤,2例单侧下肢麻木,1例慢性腰痛,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移位、内植入断裂发生。结论:一期后路单节段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椎体形成不良型CKS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矫正效果,其中VCR术应用于脊柱矢状面矫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对于手指钝性离断伤患者进行断指再植手术的治疗情况,分析其效果并研究其改进方法。方法以20例本院临床外科收治的手指钝性离断伤患者为资料,对其进行断指再植手术治疗,统计分析手术后患者断指成活的成功率,并分析其失败原因。结果资料中20例患者治疗后有18例断指成活,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0.0%,其余2例患者手术失败,其失败原因分别包括1例术后感染和1例手指远端坏死,坏死原因在于患者血管发生危象,失败率为10.0%。结论断指再植术对于手指钝性离断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手术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成活率,应着重防止手术感染的发生,对患者断指组织的细致修复,对患者血管的精密吻合以及对血管危象的有效预防是手术的关键,应加大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格拉斯琼、地塞米松、氟哌利多联合应用,对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ASAⅠ-Ⅱ级、拟在全身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各组40例。在术毕前30min,A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B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氟哌利多2.5mg,C组静脉注射格拉司琼3mg+地塞米松5mg+氟哌利多2.5mg。术毕均采用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观察各组患者24h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及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h内MAP、HR、SpO2均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h内C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A组和B组(P〈0.01或P〈0.05)。结论格拉司琼联合地塞米松、氟哌利多预防妇科腹腔镜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应用地塞米松与氟哌利多。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