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联合应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讲解两种治疗方式,由患者选择治疗方式后分组,将单一应用内镜治疗的纳入单一组,联合应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内镜治疗的纳入联合组,各40例。记录两组血红蛋白水平、临床症状停止时间与凝血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疗5 d后,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提高,联合组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后,在临床症状(出血、黑便与呕血)停止时间上比较,联合组均短于单一组(P<0.05)。治疗前,两组凝血指标功能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均得到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单一组(P<0.05)。结论: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联合应用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与内镜治疗,可加速血凝过程,并提高血红蛋白水平,促进临床症状的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分析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在揭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对其均行放大内镜诊断,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60例患者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后发现病灶65个,其中癌前病变25个、食管炎症33个、早期食管癌6个、食管癌侵及肌层1个,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87.10%(27/31);早期食管癌患者在放大内镜模式下表现为: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改变,其中IPCL分型为Ⅳ、V1、V2、V3、Vn 5型,且患者经放大内镜诊断后发现,其食管黏膜的色泽变化比较明显,病变区域及病灶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从棕褐色至淡青色过渡,且病变区域与非病变区域之间有着明显的界线,食管与胃连接部位的黏膜腺管开口异常。结论:临床上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放大内镜,能够将食管的病灶形态清楚地反映出来,进一步明确病变浸润的深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置管引流术并用丹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方法1999~2001年28例为对照组,2001~2004年33例为治疗组,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禁食、解痉、抑酸,抑制胰酶分泌治疗。治疗组每天加用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行床边腹腔置管引流术。结果治疗组治愈率84.8%,并发症发生率30.3%,死亡率9.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微创置管引流术并用丹参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操作简单、疗效显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超声内镜图像特点.[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本院病理检查确诊的100例胃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超声内镜对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的诊断符合率,并观察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超声内镜图像特点.[结果] 以病理侵袭危险性分级为标准,超声内镜对极低度、低度、中度、高度侵袭危险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89%、80.85%、72.73%、69.23%,总符合率79.00%;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其超声内镜图像特征,如肿瘤形态、回声、钙化、囊变及表面溃疡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内镜对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且不同侵袭危险性胃间质瘤的超声内镜图像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回声、钙化、囊变及表面溃疡上.  相似文献   
5.
耐信治疗难治性溃疡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耐信(埃索美拉唑)治疗难治性溃疡的疗效。方法45例难治性溃疡耐信治疗6周。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加羟氨苄青霉素+克拉霉素口服1周。结果溃疡愈合率86.7%,有效率97.8%。结论耐信是治疗难治性溃疡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应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后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再发情况及诱使本病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56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微生态制剂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常规保肝护肝药物治疗;微生态制剂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金双歧,口服,每次0.5 g×4片,每日2次,持续用药3个月.比较1年内两组患者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病情况以及再发时各症状缓解时间的变化.结果 微生态制剂组与对照组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分别为21.4%与46.4%,胃溃疡穿孔的发病率分别为17.9%与42.9%;发热缓解时间分别为(2.52±0.78)d与(4.21±1.34)d、腹部压痛缓解时间分别为(4.02±0.96)d与(6.34±1.27)d,微生态制剂组明显低于和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784,x2=4.139,t =2.029,t=2.433;P均<0.05).结论 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降低自发性腹膜炎的再发率,缩短发病时各症状的缓解时间,同时可以降低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0年~2006年本院的药物性肝病病例178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转归等特点。结果 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生素类占首位(35.95%),其中抗结核药15.73%;其次为抗肿瘤药及免疫抑制剂(17.42%);随后依次为中药(15.17%)、解热镇痛抗炎药(12.92%)、降糖药(8.43%)、抗甲状腺药(17.30%)、用药不详者占2.81%。临床分型:肝细胞型(57.30%),胆汁淤积型(14.61%),混合型(28.09%)。经停药及治疗后,预后较好者81.46%,预后较差者18.54%,病死率5.05%。结论 致肝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和诊断。  相似文献   
9.
急性胃黏膜病变1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诊治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01~2003-12广东揭阳市人民医院148例急性胃黏膜病变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胃黏膜病变约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病人的21.0%,病因依次为药物因素,严重的内、外科疾病及其它。确诊的手段主要是急诊胃镜检查。去除诱因,积极处理原发病,降低胃内酸度是治疗的基础。结论 急性胃黏膜病变主要病因为应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及严重的内外科疾病所致,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品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等药物联合应用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轻中型远段溃疡性结肠炎(UC)的效果。方法86例UC患者按时间阶段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应用SASP3.0g、地塞米松5mg、0.2%普鲁卡因30ml、0.5%甲硝唑100ml、珍珠粉1.2g保留灌肠,每晚1次,持续4周后改为每周灌肠2次,疗程共8周。对照组42例,口服SASP1.0g,每日4次;强的松40mg,每晨1次顿服,治疗3周-4周后如病情缓解,SASP每周递减0.5g/d,直至减为维持量2.0g/d,强的松每周递减5mg/d,直至20-25mg/d。疗程结束后复查结肠镜,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46%,对照组69.05%,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33.3%)。结论柳氮磺胺吡啶、地塞米松等药物联合应用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轻中型远段UC疗效较好,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