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91篇
肿瘤学   2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液质联用技术(LC-MS)建立同时测定中药复方旋覆代赭汤合六君子汤中白术内酯Ⅲ、槲皮素、茯苓酸三种活性成分的方法,并探究其大鼠含药血清中三种成分含量。方法 Agilent-C_(18)柱(2.1mm×150mm,5μm)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5∶95),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5℃。结果复方试剂供试液中各有效成分的平均浓度:白术内酯Ⅲ4109.12mg·L~(-1);槲皮素50.70mg·L~(-1);茯苓酸0.666mg·L~(-1);含药血清中白术内酯Ⅲ的平均浓度为55.75mg·L~(-1)。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以同时检测旋覆代赭汤合六君子汤中药复方及其大鼠含药血清中上述三种有效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头翁加味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评估4种炎症因子的临床监测意义。方法:将入选的78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片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白头翁加味汤灌肠治疗。两组均以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比较两组有效率、安全性及其治疗前后血清中MDA浓度、SOD活力、IL-4和COX-2含量。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9%、79.5%,试验组明显>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相比,血清MDA浓度和COX-2浓度均显著下降,SOD 活性和IL-4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MDA 和COX-2浓度均显著下降,SOD 活性和IL-4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白头翁加味汤治疗UC,血清MDA浓度、SOD活力、IL-4和COX-2含量均明显改变,可用于临床指标监测,且其疗效优于对照组,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免疫学发病机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和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并伴有一些肠外表现,如脱髓鞘疾病、多发性硬化症、视神经炎,骨质疏松嵋。等。UC病因不明,通常认为是环境、遗传及免疫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我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本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在UC研究领域中,对免疫因素进展研究较快,本文就近年来免疫方面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AP)CT灌注血流参数的变化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试图找出特异的指标,将其引入中医对AP的辨证,以使辨证更为客观。[方法]运用中医理论将49例AP患者分为肝郁气滞、胃肠实热、湿热蕴结3种证型组,同期运用16排螺旋CT进行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3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各型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等灌注参数,对不同证型的AP患者的灌注数据与正常胰腺(对照)组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3个不同证型的AP组BF、BV平均值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而PS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实热型的BF、BV平均值较肝郁气滞及湿热蕴结型显著降低。[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AP,其CT灌注血流参数不尽相同,胃肠实热型AP病情较其他证型重,血流参数BV、BF明显低于肝郁气滞型和湿热蕴结型。血流参数的变化是中医证型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判断AP中医证型的一个参考指标,同时也可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程度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当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时序不同时,是否会加重对肝移植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的损伤尚未见大量报道.目的:探讨肝动脉与门静脉早期复流对肝移植太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门静脉灌注的大鼠自体肝移植模型,78只SD大鼠以简单随机化法分为3组:肝动脉组(忙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以40C乳酸林格液由门静脉灌肝40min,开放肝动脉及下腔静脉,10min后开放门静脉;门静脉组(n=36):行自体肝移植手术,门静脉开放恢复肝脏血流后10 min再开放肝动脉血流:假手术组(n=6):打开腹腔,游离肝脏后关腹.观察各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并测定一氧化氮水平.结果与结论:术后各实验组不同时段先后出现小肠绒毛排列不整或紊乱,小肠黏膜细胞线粒体大小不一,明显肿胀,呈类圆形,内有空泡变性,严重者可见嵴减少、断裂或消失.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均升高.上述变化在术后12 h达高峰.术后肝动脉先复流组小肠显微及超微结构损伤及小肠组织一氧化氮水平明显高于门静脉先复流组.提示,肝动脉早期复流可以通过早期肝脏供氧以减少移植肝脏的损害,但门静脉的延迟开放则加重了肝移植大鼠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胆囊收缩素(CCK)、细胞癌基因fos(c-fos)的表达与肠易激综合征(IBS) 患者负性情感的关联.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IB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测试,评定心理状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IBS患者及正常对照组乙状结肠和回盲部黏膜CCK、c-fos的含量.结果 IBS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敌对负性情感;IBS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中c-fos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及IBS便秘型组(P〈0.01); IBS患者焦虑、抑郁与乙状结肠和回盲部黏膜CCK、c-fos的表达相关.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与结肠黏膜CCK、c-fos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旋覆代赭汤为经典古方,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效,主治胃虚痰阻气逆之证。近年来,初步证实旋覆代赭汤可通过促进胃肠运动、减轻炎症反应、改善食管黏膜、镇吐等环节来治疗相关疾病。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顽固性呃逆、胆汁反流性胃炎、化疗后呕吐、糖尿病胃轻瘫、慢性咽炎、美尼尔综合征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加大该方适宜治疗的证候学相关研究,深入开展实验研究,以期为该方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新的实验依据,探求更多的治疗领域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杨长水  韩苏乔  周童  王星  董小耘  卜平 《中草药》2018,49(24):5751-5755
目的对黄花三宝木Trigonostemon lutescens枝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MCI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MS、NMR等波谱学数据对化学结构进行解析。结果从黄花三宝木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发现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7个香豆素类:酸橙素烯醇(1)、水合橘皮内酯(2)、花椒毒素(3)、佛手柑内酯(4)、异茴芹内酯(5)、别异欧芹属素乙(6)、异去甲基呋喃羽叶芸香素(7);2个苯丙素糖苷:3,4-dihydroxyallylbenzene-4-O-β-D-glucopyranoside(8)、1-O-β-D-glucopyranosyl-4-allylbenzene(9);1个苯乙醇类:1-(2-ethylphenyl)-1,2-ethanediol(10);1个生物碱类:8-hydroxy-3-methoxy-5H-pyrido [2,1-c] pyrazin-5-one(11)。结论化合物1~11均为首次从三宝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药物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人们认识到实体瘤的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后,各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应运而生,为肿瘤治疗开创了新视角.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优势在于:(1)作用的靶是具有遗传稳定性的血管内皮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2)药物易于到达靶细胞,与化疗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其在肿瘤组织内的聚集浓度;(3)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复发等.目前已有二十余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本文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根据其作用原理,将其分为细胞内作用和细胞外作用两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探讨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理论渊源的同时,通过对44例重症中暑的临床观察,认为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是中暑发生的主要内因;暑伤阳明,内陷营血是中暑发展的病理机转;健脾益胃是中暑防治扭转截断的有效环节;中暑病位在脾胃。动物实验表明:脾虚动物最易中暑;健脾益胃中药组动物中暑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作用机理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