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38篇
内科学   1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29篇
药学   54篇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XB130在鲍温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鲍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鲍温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61例鲍温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7例鲍温病组织及3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XB130的表达情况。结果:鲍温病多发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但男性的平均确诊年龄低于女性,所有患者中躯干为最常见发病部位。XB130在鲍温病组织中表达降低, XB130在正常皮肤组织及在鲍温病中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鲍温病多发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男性患者发病普遍早于女性患者,所有患者中躯干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女性患者头颈部发病最多见,男性则多发于躯干。XB130在鲍温病皮损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XB130可能参与鲍温病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取出方法及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根管内折断器械的取出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 对56个根管内器械折断的病例,应用根管治疗显微镜和不同取出方法处理并进行分析。结果 器械折断的56个根管中,有41个取出,4个通过断针并根管充填。其中,根管上部断针5个全部取出;根管中部断针28个,25个取出;根尖部断针(包括全根管)23个,11个取出。结论 应用适当方法,根管内中上部的断针大部分可取出,根尖部的断针取出较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冬、春季节兰州地区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老年患者常见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兰州地区3所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年龄65岁或以上的318例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而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定量法)检测血清中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包括流感病毒A(Flu A)、流感病毒B(Flu 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结果318例患者中有112例被检测到1、2种或2种以上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其中Flu A77例(24.2%),Flu B41例(12.9%),RSV 32例(10.1%);ADV和PIV的检出率较低,分别是4.1%(13/318)和1.3%(4/318)。少数患者(35/318,11.0%)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病毒感染;其中FluA和FluB、FluA和RSV混合感染多见,有26例(26/318,8.2%);有9例(9/318,2.8%)FluA、FluB、RSV三种混合感染。其中112例病毒检测阳性患者中有19例(16.9%)同时培养出致病细菌,112例中74例(66.1%)有基础疾病。结论FluA是兰州地区冬、春季节老年人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最多见的病毒病原体,FluB和RSV次之,ADV和PIV感染少见。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病毒感染情况,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感染呼吸道病毒的风险增加,合并细菌混合感染者增多。  相似文献   
6.
王欣  魏勤  魏莲花  李军春  李可可 《甘肃医药》2022,41(1):64-65,78
目的:分析我院收治的女性生殖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生殖道标本4140份,对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统计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4140份送检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91株,检出率为2.2%,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占55.0%,革兰阴性菌41株,占45.0%.革兰阳性菌中最多的为无乳链球菌(39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革兰阴性菌中最多的为大肠埃希菌(32株),其次为淋病奈瑟菌(3株).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均大于60.0%,未发现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均等于或大于50.0%,未检出对三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结论:对生殖道感染患者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测,掌握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8.
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可通过自动、高通量方法自PET/CT图像中提取大量定量特征。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进一步推动了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恶性肿瘤预后研究的进展,有望更好地指导临床管理恶性肿瘤患者。本文对18F-FDG PET/CT影像组学用于评估常见恶性肿瘤预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湿疹小鼠动物模型外周血中的CD4+和CD8+的水平,分析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对湿疹小鼠CD4+、CD8+及其比值的影响,探讨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治疗湿疹的机制。方法将60只健康成年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湿疹模型组、湿疹阳性药物组、化湿汤组、润肤止痒膏组及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湿疹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湿疹模型组不进行治疗;湿疹阳性药物组用醋酸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而化湿汤组、润肤止痒膏组及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则采用相应药物治疗,每日1次。通过流式细胞仪对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测定。结果与湿疹模型组相比,湿疹阳性药物组、化湿汤组、润肤止痒膏组及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小鼠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均明显提高(P均<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P均<0.01)。与湿疹阳性药物组相比,化湿汤组、润肤止痒膏组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均明显降低(P均<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均<0.01);而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小鼠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无差异(P>0.05)。与化湿汤组、润肤止痒膏组相比,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对小鼠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T/CD8+T的作用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结论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可能是通过提高CD4+T百分比,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提高CD4+/CD8+,纠正了CD4+T淋巴细胞相对减少,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多,恢复了湿疹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纠正了免疫失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对湿疹小鼠IL-4和IFN-γ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化湿汤组、润肤止痒膏组及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建立湿疹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干预治疗;阳性药物组用益康唑乳膏治疗,而化湿汤组、润肤止痒膏组及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则采用相应药物治疗,连续给药13天。ELISA法检测干预前后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小鼠血清IL-4水平均明显降低(P0.001),而IFN-γ水平则明显升高(P0.001);与化湿汤组相比,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小鼠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润肤止痒膏组相比,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组小鼠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P0.001)。结论:化湿汤结合润肤止痒膏具有下调湿疹小鼠IL-4及上调IFN-γ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