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MD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评估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及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主动脉夹层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MDCT轴位图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对破口大小及位置的显示情况。利用MDCT轴位图像、MPR、VR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进行测量;记录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的距离,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测量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MDCT轴位图像、MPR矢状位图像、VR图像分别测量破口的大小并记作CT-W、MPR-W、VR-W,比较3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在MPR矢状位图像中沿主动脉外侧缘、主动脉弓内侧缘,并在VR图像中分别测量破口距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分别记作MPR-OD、MPR-ID、VR-D,与术中DSA造影下测量数据(DSA-D)进行比较,MPR-OD、VR-D分别与DSA-D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MPR、CPR 对破口位置显示敏感度均为100.0%(20/20),VR显示破口敏感度为90%(18/20),MIP显示破口敏感度为0%。VR-W大于CT-W及MPR-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W、MPR-W相关系数0.963(P<0.05)。MPR-OD、VR-D与DSA-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OD、VR-D与DSA-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5和0.828(P<0.05)。结论 显示破口位置MPR、CPR图像更具优势。MPR矢状位沿主动脉外侧缘测量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与术中DSA测量数据相关性最好,利用此方法术前测量破口的位置,更能精准地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MD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评估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及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确诊主动脉夹层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MDCT轴位图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对破口大小及位置的显示情况。利用MDCT轴位图像、MPR、VR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大小进行测量;记录夹层破口距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侧的距离,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测量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别在MDCT轴位图像、MPR矢状位图像、VR图像分别测量破口的大小并记作CT-W、MPR-W、VR-W,比较3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在MPR矢状位图像中沿主动脉外侧缘、主动脉弓内侧缘,并在VR图像中分别测量破口距主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距离,分别记作MPR-OD、MPR-ID、VR-D,与术中DSA造影下测量数据(DSA-D)进行比较,MPR-OD、VR-D分别与DSA-D之间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MPR、CPR 对破口位置显示敏感度均为100.0%(20/20),VR显示破口敏感度为90%(18/20),MIP显示破口敏感度为0%。VR-W大于CT-W及MPR-W,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W、MPR-W相关系数0.963(P<0.05)。MPR-OD、VR-D与DSA-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R-OD、VR-D与DSA-D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5和0.828(P<0.05)。结论 显示破口位置MPR、CPR图像更具优势。MPR矢状位沿主动脉外侧缘测量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与术中DSA测量数据相关性最好,利用此方法术前测量破口的位置,更能精准地为临床医生术前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重复畸形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可以发生在舌根至肛门的任何部位,其中以回肠多见.约45%的消化道重复畸形发生于回盲部,包括阑尾.而重复胃则是消化道重复畸形中最少见的一种类型,仅占3.8%~5.0%,其发生位置多在腹腔内胃大弯侧,与胃壁相连,发生在纵隔内的十分罕见.本文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纵隔内重复胃畸形患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4.
王菁  巢惠民  刘文冬  王斌 《安徽医药》2019,23(7):1376-137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直肠癌肝脏钙化性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合肥市滨湖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结直肠癌伴钙化性肝转移病人21例,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肝内钙化性转移瘤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21例均病理证实为非黏液腺癌,低分化2例(9.52%),中分化19例(90.48%);钙化灶形态的CT表现为细颗粒状或砂砾样钙化18例(85.71%),粗大团状钙化4例(19.05%),不规则斑片状钙化9例(42.86%);钙化分布在转移瘤的中心20例(95.24%),钙化分布在转移瘤的周边5例(23.81%)。13例增强扫描,11例出现花瓣样强化,发生率85%(11/13);2例出现环形强化,发生率15%(2/13)。右半结肠癌10例(47.62%),左半结肠癌11例(52.38%);共计检出266枚转移瘤,钙化92枚,转移瘤钙化率34.59%。右半结肠癌转移瘤共100枚,钙化58枚,钙化率58.00%(58/100);左半结肠癌转移瘤共166枚,钙化34枚,钙化率20.48%(34/166),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转移瘤钙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27,P<0.001)。肝右叶转移瘤共145枚,钙化62枚,钙化率42.76%;肝左叶转移瘤共121枚,钙化30枚,钙化率24.79%(30/121),肝右叶与肝左叶转移瘤钙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9,P=0.002)。结论 右半结肠癌转移瘤钙化率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癌;肝右叶转移瘤钙化率显著高于肝左叶转移瘤钙化率;结直肠癌肝转移瘤钙化CT表现主要以细颗粒状或砂砾样钙化为主,并且大多数分布在病灶中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能谱CT铁-水基图定量含铁物质铁含量的准确性。方法 以蔗糖铁注射液及蒸馏水配制含铁浓度分别为20、10、5、2.5、1.25及0 mg/ml的铁-水溶液,另配置铁浓度分别为12、6、3、1.5、0.75及0 mg/ml的铁-碘混合液,置于5 ml PVC试管中。分别以管电流200、240及320 mA对不同铁浓度铁-水溶液及铁-碘混合液行能谱CT扫描,获得铁-水基图及铁-碘基图;比较各电流条件下铁-水基图中铁-水溶液的虚拟铁浓度(VIC)及VIC校正值的差异,以及铁-碘基图中铁-碘混合液VIC校正值的差异,分析铁-水基图中铁-水溶液VIC值及VIC校正值与铁浓度的相关性,拟合其回归方程。结果 管电流为200、240及320 mA时,铁-水基图中的铁-水溶液VIC(F=0.483,P=0.627)及VIC校正值(F=0.001,P=0.99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VIC与铁浓度均呈线性相关(r=0.998、0.999、0.998,P均<0.001),拟合回归方程(Y为VIC,X为铁浓度)分别为Y=0.615+1.050×XY=-1.149+1.027×XY=-0.129+1.037×X;VIC校正值与铁浓度亦均具有正相关性(r均=0.998,P均<0.001),回归方程(Y为VIC校正值,X为铁浓度)分别为Y=-0.185+1.054×XY=0.221+1.022×XY=-0.009+1.037×X。管电流为200、240及320 mA时,铁-碘基图中的铁-碘混合液的VIC校正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3,P=0.968),其VIC校正值与铁浓度均呈正相关(r=0.986、0.983、0.988,P=0.002、0.003、0.002)。结论 能谱CT铁-水基图可准确定量含铁物质铁含量。  相似文献   
6.
收集临床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56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15~70岁,中位年龄37岁。患者均行多排CT小肠成像检查。将数据经1.25 mm重建后传至AW 4.4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CT血供成像对病变肠壁和肠周病变情况进行观察。50%的患者病变节段数大于4段;56例患者的肠壁厚度自4~17 mm,平均9.2 mm,其中以环形增厚为主;25%的肠壁为均匀强化,13%的患者为混合强化;“梳状征”25例;22例并发症患者中有10例为肠粘连。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能谱CT碘基图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 采用离体猪小肠制作出血模型,利用微注射器模拟0.5、0.4、0.3、0.2、0.1、0.05、0.025 ml/min七种流率活动性出血,分别行能谱GSI模式及常规MSCT扫描,分别延迟15 s及40 s采集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图像,利用GSI重建平台获得能谱碘基图。观察记录并比较采用常规MSCT平扫+动脉期、平扫+门静脉期图像及能谱GSI模式平扫+动脉期、平扫+门静脉期碘基图发现对比剂渗出的阳性率;测量碘基图内含碘区的碘含量(IC)及CT衰减曲线斜率(K),比较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出血流率的相关性。结果 平扫+动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65.71%(23/35)、88.57%(31/35,χ2=5.185,P=0.023)。平扫+门静脉期:常规MSCT及GSI模式扫描的阳性率分别为88.57%(31/35)及100%(35/35,χ2=2.386,P=0.122)。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P=0.003)和K(P=0.006)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门静脉期值均明显高于动脉期。动脉期及门脉期碘基图对比剂渗出区的IC、K均与出血流率呈正相关(动脉期r=0.968,P<0.001,r=0.965,P<0.001;门静脉期r=0.964,P<0.001,r=0.956,P=0.001)。结论 应用动脉期能谱CT碘基图可以提高诊断肠道活动性出血模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7例患者多排螺旋CT检查资料,运用后处理技术显示各种解剖畸形,将CT检查结果与超声心动图及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与手术结果比较,心内畸形诊断中,多排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82%和92%(P>0.05);心脏大血管连接部及心外畸形诊断中,多排螺旋CT和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94%和75%(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在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小肠活动性出血的价值。方法 将离体猪小肠与微量注射器连接,分别设置5种注射流率(0.1、0.2、0.3、0.4、0.5 ml/min)模拟活动性小肠出血。对不同出血流率的猪小肠进行能谱成像(GSI),分别延迟15、40 s扫描模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利用能谱CT基物质碘基图,分别测量动脉期肠腔内总碘含量值(IC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总碘含量值(IC门静脉期),并利用公式计算出血流率[V测定=IC门静脉期-IC动脉期/[Δt×ρI]],初步估计小肠活动性出血量,分析真实流率与测定流率间的关系。结果 真实注射流率分别为0.1、0.2、0.3、0.4、0.5 ml/min的模型测定流率分别为0.0712、0.2566、0.3587、0.4685、0.5594 ml/min;测定流率与真实流率间的误差率分别为28.77%、28.30%、19.57%、17.13%、11.88%。经过回归分析测定流率与真实流率呈正相关(r=0.984,P=0.002)。结论 利用能谱CT碘基图像测量碘含量计算小肠活动性出血流率,并以此评估小肠活动性出血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