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对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2例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脉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其中不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患者分为一组,伴有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患者分为一组.其中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组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叶酸治疗,一组给予安慰剂对照.两组均在阿替普酶溶栓24小时复查头部CT无出血后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未给予抗凝、降纤等治疗方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溶栓前、溶栓后24h、30d评分.结果:型半胱氨酸正常组与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组相比较,治疗后NHISS评分及改良MRS评分均显著好转(P<0.01);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组中经叶酸治疗组较未应用叶酸治疗组NHISS评分及改良MRS评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型半胱氨酸正常患者经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较同型半胱氨酸升高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回归社会能力增强;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能够改善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高 粘滞血症 (BHS)是血栓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优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对 15 5例BHS患者分二组用药 ,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变化 ,为临床治疗BHS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5 5例患者病人原发疾病诊断及BHS的诊断均符合有关标准[1] 。A组 6 7例 (男 45例、女 2 2例 ;年龄 39~ 82岁 ,均龄 5 3± 8刚 ) ,其中冠心病 9例、肺心病 10例、脑血栓 16例、脉管炎 2例、脑梗塞前综合征 30例 ;B组 88例 (男 6 3例、女 2 5例 ,年龄 40~ 70岁 ,均龄 5 1± 9岁 ) ,其中冠心病13例、脑血栓 2 5例、脑梗塞前综合…  相似文献   
3.
我院自1990年1月~1992年12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硫酸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85例,同时以60例使用常规综合治疗作为对照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145例病人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内科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50例,女性35例,男女之比为1.7:1。50岁~60岁组29例,60岁~70岁组44例,70岁以上12例,平均年龄为65.7岁。对照组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男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东北汉族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中国东北汉族人140例,其中72例为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68例为健康体格检查者和因肛肠疾病住院的患者(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所有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一步法测定7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含量.结果对照组和脑梗死组apoE基因型均以ε3ε3多见,分别为67.6%、72.2%(P>0.05).未见ε4ε4.两组ε2ε2、ε2ε3、ε2ε4、ε3ε4基因型频率(对照组为2.9%、13.2%、0%和16.2%,脑梗死组为2.8%、15.3%、2.8%和6.9%)和等位基因ε2、ε3、ε4频率(对照组为9.6%、82.4%和8.1%,脑梗死组为11.8%、83.3%和4.9%),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基因型脑梗死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中国东北汉族人中,未发现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相关,亦未发现apo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DL-C和LDL-C之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实验旨在细胞水平研究毛喉萜(forskolin)对tau蛋白磷酸化、聚集体形成及tau蛋白与微管结合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转染技术建立过度表达人类最长tau(tau441)的人肾母细胞瘤细胞(HEK293),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内tau蛋白的磷酸化状况,tau与微管结合能力改变;免疫荧光技术和thioflavin染色检测细胞内tau蛋白聚集体形成情况。结果:在HEK293转tau细胞株,总tau蛋白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tau蛋白在Ser214、Ser262和Ser396/404位点过度磷酸化。与此同时,随着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tau蛋白与微管的结合能力下降,细胞内有磷酸化的tau蛋白聚集增加。结论:蛋白激酶A的激活可以引起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磷酸化的位点包括蛋白激酶A和非蛋白激酶A的磷酸化位点,而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又损害了tau与微管结合,形成了大量细胞内聚集体,提示了蛋白激酶A的激活可能是超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发展过程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