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0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5岁女童,因双眼红、畏光、流泪10天就诊,表现为球结膜结节、前房灰白色浮游细胞以及虹膜肉芽肿性结节,提示活动性前葡萄膜炎。结合肉芽肿性关节炎、皮炎以及NOD2基因检测结果,最终经病理证实确诊为系统性肉芽肿性炎症 Blau 综合征 双眼葡萄膜炎。局部给予氟米龙滴眼液点眼,全身应用英夫利西单抗和甲氨蝶呤后好转。(眼科,2022, 31: 237-239)  相似文献   
2.
干眼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它是由泪膜的质或量以及泪液动力学异常所致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的损害,进而出现眼部不适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较高水平的干眼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项目,在干眼的流行病学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中笔者就干眼在我国不同地域和人群中流行病学分布的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出一种通过负压将角膜吸附提升至合适缝合深度的高度后进行缝合的方案,并对吸附参数进行仿 真研究。 方法 根据手术要求,设计负压吸附式角膜夹持器。 建立不同长度、深度及位置的直型伤口角膜的吸附 仿真模型,针对 6 种负压条件,利用流固耦合分析对负压吸附角膜过程进行仿真,求解角膜变形、应力及吸附力。 在 PDMS 薄膜上测量 6 种负压条件所产生的吸附力,并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同时在离体猪眼球上进行吸附实 验,评估所设计角膜夹持器的操作安全性。 结果 -70~ -40 kPa 负压下,所有仿真模型角膜最大变形均大于角膜 缝合深度要求的伤口最大提升高度。 最大变形随负压减小而增大。 所有仿真模型角膜最大应力均小于角膜基质 破坏强度(5 MPa)。 吸附力仿真值相对实验值比较吻合。 负压高于-70 kPa 时所设计夹持器进行吸附操作时角膜 未出现破裂。 结论 该角膜夹持器在-70~ -40 kPa 负压下能实现角膜缝合深度要求,且可通过改变负压精确调控 缝合深度,高于-70 kPa 时进行吸附操作不损伤角膜组织。 在该角膜夹持器辅助下,医生可使用直针完成角膜缝合 操作,降低临床操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4.
蔺琪  梁庆丰  顼晓琳  潘志强 《眼科》2021,30(1):77-78
 一例9岁男童,双眼春季角结膜炎,左眼III级盾形溃疡,行左眼病灶切除联合双层羊膜粘合覆盖术,术后给予局部糖皮质激素、抗过敏、免疫抑制剂治疗,角膜恢复上皮完整,残留云翳。(眼科, 2021, 30: 77-78)  相似文献   
5.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代谢相关因子与卒中类型、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200例卒中患者(病例组,100例为脑梗死,100例为脑出血)及80名体检人群(对照组)的血浆Hcy水平,同时测定血浆叶酸、维生素B12浓度及血脂、血糖与血压水平。结果①病例组Hcy平均水平为(17.6±5.1)μmol/L,对照组为(11.5±3.2)μmol/L(P<0.01),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两组间的血浆Hcy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血浆叶酸及维生素B12与血浆Hcy水平均呈负相关;③Hcy水平与血压、血糖、血脂各指标间无明显关系;④血浆Hcy水平>15.0μmol/L时,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度(OR)为4.64(95%CI为2.84~8.36),脑出血患者的OR为3.62(95%CI1.65~6.28)。结论①血浆Hcy升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传统危险因素、卒中的类型无关;②叶酸、维生素B12是Hcy的非遗传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治疗方法,提高外伤性肝破裂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中非手术治疗4例,全部治愈.手术治疗53例,根据病情不同采用不同术式,治愈48例.出现手术并发症者占13%,死亡5例.结论 早期诊断、正确地选择治疗方法、及时手术以及正确合理选择术式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于眼底照相机外眼像在远程眼表疾病筛查中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设计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9种眼表疾病中随机选择30例患者,每种疾病选出10例正常人外眼像作为对照组。方法对9种眼表疾病(结膜下出血、结膜炎、睑裂斑、翼状胬肉、角膜带状变性、角膜炎、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瘢痕、眼睑肿物)的远程筛查图像诊断标准进行测试。金标准选择门诊使用的裂隙灯照相机获得的外眼像。每种眼表病的40例受检者的两种照片分别由2位角膜病专科医师进行双盲诊断,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远程筛查图像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主要指标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结膜下出血、角膜带状变性、眼睑肿物眼底照相机外眼像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达100%(95%CI:92%-100%);翼状胬肉、角膜瘢痕、角膜炎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3%、83%和83%,特异性均为100%。而睑裂斑、结膜炎、角膜营养不良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0%、60%和63%,特异性分别为100%、80%和100%。除陈旧性角膜炎敏感性100%(95%CI:92%-100%)外,其余角膜炎的远程诊断敏感性均低于80%。结论结膜下出血、角膜带状变性、眼睑肿物可通过眼底照相机外眼像为基础的远程筛查模式进行诊断;而睑裂斑、结膜炎、角膜营养不良、角膜炎的判定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背景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眼科的常见致病菌,研究最佳杀菌方法对眼科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观察紫外线-核黄素光动力疗法(PDT)对眼科常见致病细菌的体外杀菌作用. 方法 分别取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冻存菌各10株接种于血培养皿中,复活2次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刮取菌落,置于细菌稀释液中,制备0.5麦氏浓度的细菌悬液原液,原液稀释10倍用于PDT实验.分别用1、2、3 mW/cm2紫外线A(UVA)对不同质量分数核黄素作用后的细菌照射10、20、30 min,测量不同条件下抑菌圈直径的大小,确定最佳抑菌条件.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独核黄素作用组、单独紫外线照射组和PDT组,比较不同组间各种细菌菌落数的差异. 结果 当UVA强度为3 mW/cm2、作用30 min、核黄素质量分数为0.1%时,MH固体培养皿上抑菌圈直径接近6 mm,故上述参数为PDT法抑菌的最佳条件.正常对照组、单独核黄素作用组、单独紫外线照射组和PDT组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菌落数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990、190.841、118.197,均P=0.000),单独紫外线照射组各种细菌的菌落数均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640、7.550、5.320,P<0.05),PDT组各种细菌的菌落数亦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的菌落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80、14.750、12.920,P<0.05).单独紫外线照射组细菌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46.4%~50.2%,PDT组的细菌量降低91.6% ~96.7%,而单独核黄素作用组的细菌菌落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0、0.470、0.510,P>0.05).结论 在紫外线-核黄素PDT灭活微生物的最佳体外实验条件下,PDT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足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层多灶性浸润为主的炎性病变.1965年Turner和Stinsont[1]报道了第1例NTM角膜炎,此后相关病例报道不断增多.随着角膜屈光手术,尤其是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o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普遍开展,NTM角膜炎呈现出集中发生的趋势.目前NTM已成为LASIK术后角膜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53%)[2].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临床常不能及时确诊,延误治疗,所以眼科医师应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