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肝癌治疗手段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其整体生存率逐步上升。肿瘤微创介入医学的发展使部分肝癌患者能够不通过手术而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然后,手术作为治疗肝癌最主要的手段,其重要性不可否认。肿瘤治疗的多学科综合序贯性治疗使得不同科室间治疗“互动”逐渐增加,肝癌微创介入相关治疗如经皮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等技术在外科领域同样广泛应用,而外科医师将上述治疗方式与手术相结合,又产生了更多更优的操作方式和组合效果。本文着重介绍肝胆外科领域中肝癌微创治疗的特点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DBC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从而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2例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的癌旁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方法检测DBC2 m RNA表达水平,并利用MS-PCR方法检测DBC2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同时分析胃癌组织中DBC2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DBC2的表达水平降低,同时伴随其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其甲基化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分化程度的降低以及TNM分期的提高,胃癌组织中DBC2启动子区具有更明显的甲基化水平。结论胃癌中DBC2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导致其表达水平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R-155的下调通过直接靶向TWIST2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行为及机制。方法 qPCR检测miR-155在胃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iR-155表达和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miR-155和Twist2之间的关系并分析miR-155对胃癌细胞株成瘤能力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中miR-155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62±0.39)vs(1.62±0.16),P0.05];不同胃癌细胞株中,MGC-803细胞株中miR-15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细胞株[(5.83±0.49)vs(1.62±0.16)vs(1.26±0.21)vs(2.03±0.18)vs(2.21±0.19),P0.05];分期越高,miR-155在胃癌组织中表达越高,而在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miR-155的表达也相对较高;抑制miR-155表达后,野生型Twist2的荧光素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而对突变型Twist2的荧光素酶活性影响不大,同时抑制miR-155表达后,Twist2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抑制miR-155后胃癌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减弱;同时成瘤后肿瘤总体体积相应减小,质量相应降低[体积(3.64±0.51)cm~3vs(1.29±0.24)cm~3;质量(3.82±0.49)g vs(1.09±0.21)g]。结论 miR-155的下调通过直接靶向TWIST2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行为。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讨体外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产生的方法及其机制,利用人HLA-G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K562细胞并与DC共培养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CD80、CD86、ILT3和ILT4分子表达情况,同时采用氚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检测DC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膜表达的HLA-G1分子与树突状细胞作用后,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下调,而抑制性分子ILT3、ILT4表达上调。HLA-G1作用后DC异基因抗原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活性明显下降。结论:HLA-G1分子可以在体外条件下,下调DC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水平,促进ILT3、ILT4表达,诱导免疫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发病时间>72 h的GRADE Ⅱ急性胆囊炎患者,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后LC的疗效对比,及行LC的最佳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辽宁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C前是否行PTGD治疗分为PTGD组(n=36)和非PTGD组(n=87);根据发病距离手术的时间将非PTGD组再分为3组:A组(n=41)发病距手术时间>72 h,≤1周;B组(n=29)发病距手术时间>1周,≤2周;C组(n=17)发病距手术时间>2周.比较行LC术后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手术及住院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PTGD组与非PTGD组在腹痛消失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手术时长、出血量、带管时长、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胆囊壁厚度、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GD组与非PTGD组在总体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C组与A、B两组实验室指标WBC、ALT、ALP恢复正常的时间,腹痛消失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在CRP及TBIL恢复正常的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经口进食时间,胆囊壁厚度,手术时长,出血量,带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PTGD组平均治疗效果A组优于B组优于C组.结论 PTGD组与非PTGD组在单纯行LC的疗效上无明显差异.对于发病时间>72 h的GRADE Ⅱ急性胆囊炎患者,若能耐受手术,推荐尽早行一期LC治疗.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Foxp3基因表达与CD4^+T细胞免疫活性的关系,用逆转录病毒转染Foxp3基因,在幼稚CD4^+CD25^-T细胞内强制性表达FOXP3蛋白,进而研究转染后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并通过Transwell试验研究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是否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结果表明: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成功建立了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模型,转染后1周Foxp3阳性表达的T细胞比例为38%。强制性表达Foxp3的CD4^+CD25^-T细胞可以在体外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以诱导树突状细胞表面免疫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的下调。体外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Foxp3转染小鼠CD4^+CD25^-T细胞可以抑制树突状细胞对异基因淋巴细胞的活化。结论:转染Foxp3的CD4^+CD25^-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发挥的作用依赖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胃上部癌与胃下部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2月手术切除的胃上部癌(U组)73例,胃下部癌(L组)36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U组男性多于女性(P〈0.01);肿块直径大于5cm者U组明显多于L组(P〈0.05);团块性生长L组明显多于U组(P〈0.05),而弥漫性生长者U组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中早期胃癌病例数明显少于L组(P〈0.01);U组中T1期明显少于L组(P〈0.01),而T3和T4期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中N2+N3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明显多于L组(P〈0.05);U组以低、未分化型癌为主,且明显多于L组(P〈0.05);U组的手术根治度多以B级和C级为主,A级明显少于L组(P〈0.05);U组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L组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U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L组(P〈0.01),两组生存曲线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与胃下部癌比较,胃上部癌男性多于女性,肿块大、病期晚,以弥漫型生长,分级程度低为主要病理生物学特点;手术方式以相对根治和姑息切除为多,绝对根治者少,生存率低。因此,对胃上部癌治疗应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9.
度洛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及安全性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疾病,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躯体功能障碍和认知缺损,从而严重响影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度洛西汀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NRI),能有效治疗抑郁症,而且不良反应及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少。为观察度洛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4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采用度洛西汀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再普乐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36例)和再普乐组(32例),疗程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分别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SESE)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喹硫平与再普乐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均有明显疗效,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及其他副反应极少,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喹硫平与再普乐治疗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