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5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麻风病患者的麻风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强的松对麻风反应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2012年惠州市麻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确诊麻风病例均采用足量规则的抗麻风联合化疗,对出现麻风反应的患者选择强的松治疗,根据全身症状、皮肤症状和周围神经受累情况不同制定两种强的松治疗方案。结果 60例麻风病患者中,有28例发生33例次麻风反应,其中9例发生Ⅰ型麻风反应10例次,17例发生Ⅱ型麻风反应21例次,2例发生混合型麻风反应2例次;18.18%麻风反应发生在麻风病确诊之前,63.64%麻风反应出现在联合化疗后12个月内;麻风反应以皮肤损害和周围神经受累为主要表现;强的松治疗麻风反应治愈19例次,显效7例次,进步6例次,无效0例次,恶化1例次,有效率为78.79%。强的松治疗后9例患者出现胃部不适,1例出现下肢水肿,1例出现血压升高,10例出现满月脸,对症处理和解释后均能坚持治疗。结论联合化疗前发生的麻风反应容易造成临床医生误诊,麻风病患者联合化疗后12个月内麻风反应发生率高,强的松治疗麻风反应的疗效肯定,但治疗过程需要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早期梗死灶边缘区皮层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信号通路的活化情况.方法 制备Sprague-Dawley(SD)大鼠短暂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90 min后再灌注,随机分两组:6 h组(n=5)和3 d组(n=5),分别采用RT-PCR、Western-blot法测定梗死灶边缘区皮层TLR9、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干扰素调节因子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7,IRF7)、干扰素-β(interferon-beta,IFN-β)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6 h和3 d组TLR9、TNF-α、IRF7、IFN-β的mRNA表达量分别为(0.43±0.03)和(0.93±0.03)、(1.21 4±0.11)和(2.26±0.16)、(0.44±0.04)和(1.27±0.17)、(0.15±0.02)和(0.26±0.03),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75±0.04)和(1.35±0.04)、(0.93±0.04)和(1.05±0.02)、(0.54±0.03)和(0.73±0.02)、(0.82±0.02)和(0.93±0.03)(组间比较,均P<0.01).同组内TNF-α的表达明显高于IFN-β的表达(均P<0.01).结论 TLR9信号通路在脑梗死早期的炎症反应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鼠脑梗死后小胶质细胞内Toll样受体9选择性上调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Toll 样受体9(TLR9)表达量及其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方法:线栓法制备C57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90 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为对照。再灌注后6 h、3 d、7 d和14 d处死动物 (n=3),制备脑冠状位冰冻切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TLR9表达量及其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梗死灶边缘区TLR9的表达量随时间增加,始终高于对侧及假手术组。病变全程偶见神经元胞内小点状TLR9,TLR9阳性率无时间、组间差异。激活态小胶质细胞聚集于梗死灶边缘区,胞内TLR9由散在小点状变为团块状粗颗粒样。TLR9阳性率随时间先升后降,始终高于对侧及假手术组。星形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未见TLR9阳性染色。结论:脑梗死后,中枢定居细胞中神经元TLR9维持固有表达,仅小胶质细胞TLR9表达选择性上调,星形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无TLR9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Survivin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Livin和Survivin蛋白在56例CA组织和18例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46/56)、85.71%(48/56),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22.22%(4/18)、38.89%(7/18);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多为(++)~(+++),正常对照组多为(-)~(++)。两组Livin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Survivin表达呈负相关(r=-0.634,P0.01)。结论:尖锐湿疣组织中存在Livin和Survivin过表达,Livin和Survivin的过表达可能对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Survivin在尖锐湿疣(CA)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Livin和Survivin蛋白在56例CA组织和18例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14%(46/56)、85.71%(48/56),正常人对照组分别为22.22%(4/18)、38.89%(7/18);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多为(++)-(+++),正常对照组多为(-)-(++)。两组Livin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Survivin表达呈负相关(r=-0.634,P〈0.01)。结论:尖锐湿疣组织中存在Livin和Survivin过表达,Livin和Survivin的过表达可能对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PCNA在尖锐湿疣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Livin和PCNA蛋白在48例尖锐湿疣组织和10例正常上皮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25%、89.58%,对照组Livin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40.00%;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PCNA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多为(++)~(+++),对照组多在(-)~(++)。两组Livin和PCNA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锐湿疣组织中Livin和PCNA表达有相关性(r=0.37,P〈0.01)。结论:尖锐湿疣组织中存在Livin和PCNA高表达,Livin和PCNA的高表达可能对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麻风病人回归社会的影响因素,为麻风病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方法:对全市113个留院麻风病人逐一面对面进行现况调查。结果:经济困难以及社会、家庭歧视是影响麻风病人回归社会的主要因素。结论:社会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生活是麻风病人回归社会的前提,应开展麻风病健康教育,为麻风病人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邦力痤疮王是0.3%维胺酯乳膏的商品名,必麦森是5%过氧化苯甲酸与3%红霉素凝胶的商品名。我们于1998年8月至1999年7月对两药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惠州市近5年性病报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当前的性病防治策略. 方法 对2008~2012年惠州市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性病病例进行流行性学特征分析. 结果 5年来惠州市共报告性病16919例,报告最多的是梅毒7135例,占42.17%,其中隐性梅毒占梅毒报告病例的60.49%;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尖锐湿疣逐年增加;男女病例数之比为1.01∶1;性病报告数主要集中在20~40岁性活跃人群,60岁以上(8.36%)报告病例逐年增多;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家务及待业、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报告病例最多的是惠城区,共报告7929例,占总报告病例46.86%. 结论 目前惠州市性病报告病例数呈现逐年增长,梅毒的增加尤其明显,所以当前性病防治策略应当以控制梅毒作为切入点,依托性病门诊,加大对性病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白色萎缩的认识,探讨其诊断依据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以来我院住院的10例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发病以中年以上女性居多,皮损好发于下肢;6例患者血管腔内有透明血栓形成(占60%);达那唑、小剂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片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临床特点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本病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