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伟光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4):1515-1517
目的:观察6%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HES)术中输注对肺手术后微循环的影响。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6%羟乙基淀粉组(H组)和乳酸林格氏液组(L组)。H组按15mL/(kg·h)输入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HES200/0.5,6%,费森尤斯公司生产),L组按20mL/(kg·h)输入乳酸林格氏液。两组输液时间均为35min。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形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流态积分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与L组比较,H组手术后的形态积分、袢周积分、总积分较优。H组术后微循环改善更为显著。结论:手术中输注6%羟乙基淀粉有利于改善肺手术后微循环。  相似文献   
2.
韩伟光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509-2510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重度先兆子痫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重度先兆子痫剖宫产产妇24例,随机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每组12例。麻醉前预充6%贺氏500mL,CSE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布比卡因0.8~1.0mL,EA组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总量为10~18mL,麻醉平面上限控制在T6~。平卧位后保持左倾15~30°观察麻醉效果、低血压的发生率、术中麻黄素使用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8。果:CSEA组麻醉优良率100%,EA组镇痛优良率为83%(P<0.05),低血压的发生率、使用麻黄素例数、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SEA用于重度先兆子痫剖宫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吗啡和曲马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引起瘙痒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韩伟光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8):1242-1243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应用吗啡和曲马多硬膜外术后镇痛引起瘙痒的特点.方法:剖宫产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持续硬膜外吗啡镇痛组(A组,30例)和持续硬膜外曲马多镇痛组(B组.30例)。手术结柬后A组硬膜外持续吗啡术后镇痛,B组硬膜外持续等效剂量曲马多术后镇痛。分别于术后12、24、48h记录病人镇痛效果、瘙痒程度和瘙痒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镇痛效果、瘙痒程度和瘙痒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比曲马多好,引起的瘙痒比曲马多发生率高、严重。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的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可行走式分娩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产妇可行走式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寻找左旋布比卡因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60例ASAⅠ~Ⅱ级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Ⅰ组镇痛配方为0.075%左旋布比卡因加0.2μg/ml舒芬太尼;Ⅱ组为0.1%左旋布比卡因加0.2μg/ml舒芬太尼;Ⅲ组为0.15%左旋布比卡因加0.2μg/ml舒芬太尼。记录镇痛起效时间、PCA次数、VAS评分、运动神经阻滞评分、分娩时间和方式、产妇满意度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Ⅰ组起效时间、PCA次数、用药量显著高于Ⅱ组与Ⅲ组(P〈0.01);Ⅱ组与Ⅲ组镇痛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Ⅰ组,镇痛满意率也显著高于Ⅰ组(P〈0.01)。Ⅲ组与Ⅱ组相比,镇痛效果、分娩时间与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现轻度运动神经阻滞的比例Ⅲ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0.1%左旋布比卡因复合0.2μg/ml舒芬太尼既能提供良好的镇痛且对下肢运动神经影响轻微,是可行走式分娩镇痛较为理想的一种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双通道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全麻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不良反应.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心肺功能正常,随机分成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组(TCI组)和静吸复合全麻组(F组)各20例.记录基础值,插管后1 min,气腹前,气腹后5 min,气腹后10 min和拔管时的桡动脉有创动脉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拔管时间,清醒程度及术后24 h的恶心、呕吐情况.结果 术中TCI组血流动力学比F组平稳,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苏醒TCI组也优胜于F组(P<0.05).而且术后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明显较F组减少(P<0.05).结论 与常规静吸复合全麻下行LC手术比较,瑞芬太尼联合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更少.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与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妇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5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组(Ⅰ组)25例和腰硬联合麻醉组(Ⅱ组)25例。Ⅰ组: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维库溴胺静脉注射诱导及维持麻醉。Ⅱ组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记录血压、脉搏、SpO2以及术中牵拉反射、肌松效应及手术时间、术中液体入量及麻黄索的使用量。结果平均手术时间Ⅱ组(74.6±8.8)min显著长于Ⅰ组(61.3±5.7)min(P〈0.05)。Ⅱ组术中液体入量(1212.1±203.2)ml明显多于Ⅰ组(613.1±110.7)ml(P〈0.05)。Ⅱ组使用麻黄素的病例有18(72%),显著多于Ⅰ组(4例,16%)(P〈0.01)。Ⅰ组肌松及镇痛效应明显优于Ⅱ组,牵拉反应明显小于Ⅱ组。结论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全麻用腹腔镜妇科手术,具有起效快,苏醒快的特点,麻醉效果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优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双硫仑对胰腺癌细胞MIAPaCa-2、PANC-1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胰腺癌细胞MIAPaCa-2和PANC-1,以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2、4、8、12、16、20、24、32 μg/ml)双硫仑处理24 h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以双硫仑处理组为实验组,无药物组作为对照组,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双硫仑对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2、4、8、12、16、20、24、32 μg/ml)双硫仑处理组的胰腺癌细胞活力均低于 0 μg/ml双硫仑的对照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双硫仑处理组MIAPaCa-2、PANC-1细胞划痕面积改变率(S%)明显低于对应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 迁移实验结果显示:双硫仑处理组MIAPaCa-2、PANC-1穿膜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应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nswell 侵袭实验结果显示:双硫仑处理组MIAPaCa-2、PANC-1穿膜细胞数也明显少于对应的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硫仑可以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MIAPaCa-2和PANC-1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总结使用硬质胆囊镜(硬镜)进行保胆手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经验与体会,并制定胆囊结石分级分期治疗策略(唐都经验/标准)。方法对该科2009年12月~2012年12月441例行硬镜取石保胆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1例胆囊结石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失访,失访率为2.4%。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胆囊结石复发2例(0.47%),胆囊周围积液3例(0.7%),胆漏1例(0.23%),其余424例效果均满意。结论取石保胆术是一种尚有争议,但逐渐被认可的手术治疗方式,可以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笔者制定的"GUW"胆囊结石分级分期治疗策略(唐都经验/标准)有望成为这一治疗方式的评价体系标准。  相似文献   
9.
卫生服务调查对于揭示黑龙江省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同时找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和政策改革提供客观依据十分重要。国家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黑龙江省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居民进行入户问卷调查。两周患病率为275.9‰,随着年龄的增加两周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患病率为329.2‰,两周就诊率为156.53‰,两周未就诊率为61.22%。居民调查前一年内住院率为80.43‰。黑龙江省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量继续增大,卫生服务利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胆囊癌(GBC)的机制发生目前仍不清楚,基因组与转录组层面的数据为研究GBC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源。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GBC组织和胆囊正常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GBC关键蛋白调控分子,从而探讨GBC发生的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 方法:基于GEO数据库中两个GBC转录组数据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GO三种类型功能注释。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进行模块挖掘寻找关键蛋白调控基因。评估关键蛋白调控基因的表达及预测效能。 结果:共筛选到140个可重复GBC差异表达基因(上调基因20个,下调基因120个),主要与前脑发育和神经发生的正调控通路密切相关,参与突触后膜和横小管组成。同时发现SFRP1这一关键调控蛋白基因在预测GBC的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 结论:本研究获得的GBC转录谱表达的信息可为GBC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框架和脉络,关键蛋白调控基因SFRP1可能在GBC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关键生物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