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1篇
特种医学   12篇
预防医学   1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放射工作人员的白细胞水平与一般人群的差异,并探索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五个省(市)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数据,与一般人群白细胞计数正常值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因素对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确认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共7314人,其中男性5595人(76.50%),女性1719人(23.50%),平均年龄为(37.71±10.14)岁,白细胞计数均值为(6.29±1.60)×109/L,一般人群白细胞计数为(6.50±1.53)×109/L,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计数较一般人群低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的白细胞计数低于男性,且在年龄小于50岁的人群中,白细胞计数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省市体检机构的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计数也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和地区因素后,不同职业照射类别人员的白细胞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计数在正常医学参考值范围内,但低于一般人群,可能与性别、年龄和不同地区体检机构之间的差异有关,尚不能认为与职业照射类别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肺癌已取代肝癌成为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氡及其子体是仅次于吸烟的诱发肺癌的第2位致癌因素,氡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主要天然辐射源,它所致公众的照射占全部天然辐射(2.4mSv)的54%。据世界各国的统计资料,人类肺癌的10%左右可归因于氡及其子体的照射,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  相似文献   
3.
2013-2017年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分布变化,了解和掌握我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风险。方法 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2013-2017年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例报告,对病例的地区、病种、职业和照射类型等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我国目前共有54家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覆盖了除西藏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外全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2013-2017年,共上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06例,以放射性肿瘤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3.40%,其次是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和放射性白内障,分别占16.98%和16.04%。全部病例中,从事医学应用的占70.75%,从事工业应用的占13.21%。以照射类型分类,慢性照射最多,占80.19%,而急性照射占5.66%,还有14.15%填报时未注明照射类型。结论 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情况总体呈下降趋势,重点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应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4.
个旧市郊室内氡、钍射气浓度和地面γ辐射水平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个旧地区居室内氡(^222Rn)、钍射气(^220Rn)及其子体水平,明确钍射气的剂量贡献。方法考虑住宅类型和地理分布因素,从个旧市郊某村选取建筑结构有代表性的50户住宅的主卧室,采用氡-钍射气鉴别探测器测量氡、钍射气浓度,用沉积率装置测量钍射气子体浓度。其中14间居室采用连续性氡测量探测器和α谱氡、钍射气鉴别探测器测量氡、钍射气浓度,空气采样滤膜结合CR-39探测器测量钍射气衰变产物浓度,碘化钠闪烁计数器测量地表γ剂量率。结果50间居室的氡浓度为32~498Bq/m^3,平均136Bq/m^3;钍射气浓度为39~7908Bq/m^3,平均3297Bq/m^3;钍射气子体浓度为2.0~23.9Bq/m^3,平均10.2Bq/m^3。钍射气子体衰变产物致居民年平均有效剂量大于氡子体衰变产物的平均年有效剂量(2.9mSv vs 1.6mSv)。结论个旧市郊部分居室室内钍射气及其子体浓度高,钍射气子体的剂量贡献要高于氡子体的剂量贡献。在个旧开展氡致肺癌危险评价研究应当考虑钍射气子体的剂量贡献。  相似文献   
5.
6.
我国7省158家医院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我国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管理水平和现状.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从全国南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共抽取7个省158家医院的2 756名放射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院放射工作人员中男性占68.3%;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52.8%;透视检查和X射线摄影检查放射工作人员中分别有14.7%、7.3%采取非隔室操作;64.2%放射工作人员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43.2%的放射工作人员经常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省级医院CT检查、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和核医学诊疗科目的工作量较大;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及在岗期间放射防护知识与法律法规培训率分别为65.9%和75.1%,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总体持有率为76.3%,西部地区的培训率与持证率均低于南部和东北部地区(P<0.001);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为62.8%,西部地区和镇级医院的个人剂量监测率最低(P <0.001);上岗前与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为63.4%、75.7%,西部地区和镇级医院的最低(P <0.001);41.1%的放射工作人员依据法规享受2~4周保健休假.结论 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水平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和镇级医院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典型非铀矿山工人氡危险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非铀矿山工人对氡所致健康危害的认知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当面填写调查表或询问方式调查了9个省区24个矿山的2836名矿工。结果 13.3%的矿工知晓氡,其中,29.0%的人知道氡的来源,8.5%的矿工对氡危害有一定认识,仅有1.8%的矿工对氡致健康危害有正确认知。在影响非铀矿山工人对氡致健康危害正确认知水平的因素中,受教育程度与氡认知水平正相关;正式职工对氡的认知水平优于临时雇用工人;性别、年龄、从事现工作的工龄等因素对氡认知水平没有明显影响;不同省区及矿山的氡认知水平不同。结论 我国非铀矿山矿工对氡危险认知水平较低,应进一步落实并规范《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危害告知义务。  相似文献   
8.
国家标准《稀土生产场所放射防护要求》(GBZ 139—2019)已经发布,并于2020年4月1日起实施,替代《稀土生产场所中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39—2002)。本文就标准修订的背景、主要修订的内容和依据等进行说明。新标准对于稀土生产场所的放射防护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对保护我国从事稀土矿山开采、选矿和冶炼等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铀矿山氡致肺癌危险相关参数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非铀矿山从业人员职业氡暴露致肺癌危险估计所需参数。方法 对选自9省区13类24座矿山的2836名矿工,采用当面填写调查表或询问方式,调查了职业氡暴露致肺癌危险估计所需要的基本参数,包括平均工龄、开始暴露年龄、吸烟情况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非铀矿山在职职工年龄为17~72岁,平均年龄为(36.9±8.0)岁。非铀矿工受教育程度低,3%为文盲,58%接受了小学或初中教育,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仅7%。非铀矿工中75%为农民工,少数民族矿工的比例为16%。临时工开始职业氡暴露的年龄为(29.6±8.0)岁。到调查时,在矿山工作的工龄为(6.7±6.8)年,工龄中位数为4.1年,工龄≥5 年工人占46.7%。3.4%的在职职工在18岁以前开始矿山工作。有17.5%的工人报告每日工作时间大于8 h。被调查者中,58.0%(43.0%~83.0%)男性矿工为当前吸烟者,平均从20岁开始吸烟,吸烟量中位数为16支。 当前吸烟率与年龄有关,15~19岁矿工的吸烟率最高,达69.2%。煤矿工当前吸烟率为49.0%,非煤矿山工人为62.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1,P<0.01)。不同省区男性矿工吸烟率明显不同(χ2=1200,P<0.01)。煤矿工报告使用机械通风情况明显优于非煤矿山矿工(χ2=80.7,P<0.01)。结论 非铀矿山一线工人中75%为农民工。矿工约在30岁开始井下职业高氡暴露,但有3%的矿工在18岁以前开始从业,接近一半矿山工人工龄为5年及以上,男性矿工当前吸烟率无异于一般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的剂量、职业类别和异常原因分布情况,为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和改善医疗机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通过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的"放射诊疗机构职业健康系统"收集2020年度全国医疗机构单个监测周期个人剂量监测值超过1.25 mSv的个案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共监测到剂量异常数据1 113人次,异常率为2.48‰;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分别占68.01%和18.78%;剂量异常数据主要分布在1.25~5 mSv区间;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不规范佩戴或使用个人剂量计,占63.88%;由于工作量增加导致的剂量监测数据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占全部异常人员的12.32%,平均年个人剂量为5.14 mSv,不同职业类别放射工作人员的年个人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放射工作人员辐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制定具体可行的放射防护管理和奖惩制度,减少不规范佩戴个人剂量计的情况发生;重点关注诊断放射学和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采取轮岗等措施降低个人剂量水平;建议制定个人剂量监测异常数据标准核查程序,提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