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庞大的康复服务供需缺口加剧了我国人口健康挑战,抑制了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效能.本文认为,除康复服务供给绝对总量不足的问题外,涵盖法律、保险、残疾报告、持续性健康管理等在内的保障机制建设不足是另一关键因素.本文围绕上述四个康复服务供需衔接保障机制开展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以期为提高我国康复服务的供需衔接效率提供保障机制建设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有关罕见病政策和服务的文献及文件,归纳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罕见病方面的立法及相关法规、管理制度、激励措施、保障政策等方面的政策设计和实践经验。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罕见病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政策和法规,罕见病药品的研发和医疗保障等在法律层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障。我国尚未形成针对罕见病的系统性的政策体系,结合中国实际,我国应从逐步建立系统的罕见病政策法规、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孤儿药研发,扩大新生儿筛查疾病的范围等方面着手,推动我国罕见病政策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性分析我国各省份和区域之间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差异和配置公平性,为政府优化配置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提供政策依据和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9年我国各省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从人口和地理面积两个角度计算不同省份和区域的资源集聚度,分析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公平性。结果: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整体仍存在较大缺口;人口可及性较好,但地理分布不合理、区域间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差距大且多年来没有得到改善;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的配置公平性存在分化差异。结论: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存在总量短缺、区域间配置不均等问题,政府应加大基层卫生人力资源投入,进一步扩充人才队伍规模,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合理规划卫生人力资源区域配置,重点加强西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统筹基层卫生人力资源规划布局,建立人才下沉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我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静脉溶栓是当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该治疗在3.0~6.0 h内有效。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迟入院的原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4家三级医院的47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情况、院前延迟情况及延迟入院的原因。结果 首诊医院级别:三级医院380例(80.51%)、二级医院62例(13.14%)、一级医院及以下30例(6.35%);首诊科室:急诊375例(79.45%)、门诊97例(20.55%);首诊转运途径中使用急救车(120或999)94例(19.92%)、私家车232例(49.15%)、公共交通工具97例(20.55%)、其他49例(10.38%)。院前时间0.3~138.2 h,中位数为4.4(四分位数间距为14.7) h|正常入院患者214例(45.34%),延迟入院患者258例(54.66%)。正常入院与延迟入院患者首诊医院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入院与延迟入院患者首诊科室、首诊转运途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延迟入院的常见原因依次为症状归因于其他疾病(22.09%,57/258)、症状不明显未识别(17.83%,46/258)、没人帮助或受他人影响(11.63%,30/258)。结论 患者及家属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认知因素与发病环境因素是患者延迟入院的主要原因。今后要加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知识的健康教育,发挥基层医院在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郭超  赵艺皓  杨斐斐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9,23(11):1404-1408,1414
生命早期的营养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经历对人一生的健康和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入手,对现有国内外研究中胎儿期地震、洪水、暴风雪、飓风、饥荒等多种自然灾难事件暴露对人口健康的长期影响进行回顾和梳理。结果表明,胎儿期经历灾难性事件,对儿童到成人的生命周期精神健康均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未来对生命早期灾难性事件对精神健康的长期影响研究,可从扩展研究对象、完善研究方法、延伸研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脑血管疾病致残人群基本特征与地区分布差异。方法 利用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选取致残主要原因为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描述其现患率和基本人口特征,分析残疾类型与残疾等级的地区分布差异。结果 我国残疾人脑血管疾病致残现患率为4.98‰(12 583/2 526 145),存在着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区域特点;不同残疾类型中脑血管疾病致残人群的基本人口特征分布相似;言语残疾人口比重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京津冀(22.14%)和东北地区(21.44%),东南地区相对较低(10.56%),肢体残疾则与之相反;分残疾等级看,言语残疾中西南地区重度残疾比例较高(71.04%),北部各省相对较低,肢体残疾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3.25%)和西南地区(53.78%)重度残疾人口的比例最高,青藏地区(33.33%)和京冀地区(34.58%)的比例较低。结论 脑血管疾病致残人群存在地区分布差异,各省的防治目标应根据主要关注人群不同,实施不同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康复服务政策,其中西南地区(川渝、云贵)需要得到重点关注和扶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卒中相关知识水平,为开展脑卒中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2013年12月至2014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潞河教学医院4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卒中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相关知识情况及脑卒中知识获取途径.结果 共发放问卷488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72份,有效率为96.72%.在472名被调查对象中,患者344人(72.88%),家属128人(27.12%).脑卒中早期症状知晓率为25.00%~67.16%,危险因素知晓率为19.92% ~ 74.36%,发病后及时治疗知晓率为79.66%,溶栓治疗知晓率为32.20%,溶栓时间窗(静脉)知晓率为14.41%,预后知晓率为2.33%~66.74%.有脑卒中知识获取途径的患者及家属占72.25%,其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37.50%)和亲戚/朋友影响(37.08%)是脑卒中知识的主要来源.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的卒中相关知识结构尚不全面,且知识获取的渠道较为单一.今后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宣传脑卒中相关知识,开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背景 近年来,残疾人群服务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由于残疾人口规模庞大,导致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群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异逐渐加大。脑血管疾病是全球人口第二大常见死因,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在我国,仅脑卒中这一类脑血管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每年高达400亿元。目的 了解脑血管疾病致残人群的服务需求满足度现状及城乡差异,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选取脑血管疾病致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总量为12 583例,统计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民族、户人均家庭收入、残疾等级、居住地情况。服务包括13项,分为第Ⅰ类为健康服务、第Ⅱ类为基本生存服务、第Ⅲ类为自我提升及发展服务、第Ⅳ类为环境支持性服务,评价脑血管疾病致残人群不同服务的需求、利用、满足情况。结果 12 583例受试者中,乡村7 697例(61.2%),城镇4 886例(38.8%)。乡村第Ⅰ、Ⅱ、Ⅲ、Ⅳ类的需求率分别为94.6%、75.4%、1.6%、22.2%,利用率分别为52.5%、13.0%、0.4%、8.8%,满足度分别为44.7%、11.7%、0.1%、2.8%;城镇第Ⅰ、Ⅱ、Ⅲ、Ⅳ类服务的需求率分别为94.3%、46.7%、1.4%、31.5%,利用率分别为72.8%、7.9%、0.3%、14.8%,满足度分别为62.8%、6.3%、0.1%、6.2%。乡村第Ⅱ类服务需求率、利用率、满足度均高于城镇,第Ⅳ类服务需求率、第Ⅰ、Ⅳ类服务利用率和满足度均低于城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为城镇是第Ⅰ、Ⅳ类服务满足的有利因素〔OR=1.665,95%CI(1.527,1.816),P<0.001;OR=2.040,95%CI(1.646,2.528),P<0.001〕,居住地为城镇是第Ⅱ类服务满足的危险因素〔OR=0.769,95%CI(0.662,0.894),P=0.001〕。结论 城镇脑血管疾病致残人群健康服务、环境支持性服务方面需求、满足度均高于乡村,应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对乡村脑血管疾病残疾人群健康服务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背景 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适宜患者采取血管内治疗具有临床疗效,但这一治疗方法受时间窗限制。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流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产生院内延迟的原因,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某三甲医院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流程调查表》,对2014年11月-2015年4月在某三甲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进行跟踪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各环节时间及流程中影响院内总时间关键事件的记录。结果 32例患者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为(171.8±52.5)min,与90 min的国际标准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首先呼叫动脉溶栓组医师与首先呼叫静脉溶栓组医师患者到达急诊-获得动脉溶栓组医师会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1.7±6.8)、(66.9±53.2)min,到达急诊-开始股动脉穿刺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43.9±26.1)、(199.6±58.0)min;在CT之前进行心电图检查与在CT之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患者到达急诊-到达CT室的平均时间分别为(63.1±47.3)、(31.9±12.3)min。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迟现象严重,医院应完善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相关政策与制度,不断改进绿色通道质量控制机制,以缩短院内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中国残疾研究的发展历程,归纳发展的规律、特点和不足,对未来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议。方法 检索1986年至2018年CNKI中研究主题为“残疾”的文献,根据题目和摘要对文献进行筛选。运用描述性分析梳理我国残疾研究的发展情况,利用文献计量分析软件VOSviewer探究本领域研究者间的合作情况和研究热点。结果 共纳入有效文献2 267篇。我国残疾研究自1986年出现以来,在数据驱动下迅速发展,呈现出明显阶段性特征。目前已初步形成学术合作网络基础,呈现多主题综合发展的态势。但随着学科发展进入到新时期,研究基础条件后续支持力不足,以及研究理论创新和研究内容拓展缓慢等可能会成为阻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结论 未来应夯实研究基础,包括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加强残疾统计工作,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加强理论研究,包括规范研究方法,结合国情寻找内化的理论创新点。丰富研究内容,尤其是紧密结合当前残疾人需求变化,加强残疾人口的残疾防控、健康促进、社会融合、社会管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