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5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高危型HPV(HR-HPV)感染状态下阴道微环境因子联合检测对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的诊断价值,并确定最优检测组合模式。方法 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社区队列中选取正常宫颈(NC)女性623人和CINⅠ患者303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方法检测阴道微环境因子,采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分型检测。采用SAS 9.2及SPSS 23.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在经主成分分析获得阴道清洁度、pH值、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为阴道微环境主要代表性因子的基础上,对以上4种因子基于logistic回归原理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项检测灵敏度以pH值最高(76.2%),特异度以唾液酸苷酶最高(90.9%),联合检测以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和pH值+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4种组合的ROC曲线下的面积较高,分别为0.714、0.719、0.713和0.709。进一步结合HR-HPV感染状况,通过逼近理想排序法对4种组合模式的诊断效果进行优化分析后显示,HR-HPV阳性组以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最佳(Ci=0.585),而HR-HPV阴性组则为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Ci=0.641)。结论 阴道微环境因子的联合检测可用于CIN Ⅰ的辅助诊断,pH值、唾液酸苷酶、白细胞酯酶联合检测对HR-HPV阳性女性CIN Ⅰ的诊断价值较大,而阴道清洁度、唾液酸苷酶和白细胞酯酶的联合检测对HR-HPV阴性的CIN Ⅰ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多状态Markov模型分析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1)的转归,估计其转移概率并探讨影响CIN1转归的因素。 方法 选取课题组在山西省建立的社区已婚妇女队列中经病理学确诊为CIN1的564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的随访观察。依据各个随访时点研究对象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将CIN1的转归分为逆转为NC(正常宫颈)、CIN1持续和进展为CIN2+(包括CIN2、CIN3及宫颈癌)三个状态,应用Markov模型对CIN1的转归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预测其转归概率。 结果 564例CIN1患者中共453人完成了24个月的随访, CIN1妇女发生逆转、持续和进展的概率分别为75.50%、12.80%和11.70%,利用Markov模型预测的24个月时CIN1逆转率、持续率和进展率分别为80.12%、8.62%和11.26%,拟合效果良好。本次特别发现由CIN1逆转为正常宫颈的妇女仍有再进展为CIN1(5.56%)及CIN2+(1.31%)的风险。应用Markov模型对CIN1的转归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可促进CIN1进展为CIN2+以及由CIN1逆转为NC后再进展为CIN1的风险,绝经和高洗阴频率(≥4次/周)均有利于CIN1逆转为NC。 结论 CIN1逆转为正常宫颈的概率较高,随着时间的延长,CIN1进展为高级别病变的概率逐渐增加,病变持续的概率呈下降趋势,由CIN1逆转为正常宫颈的妇女再进展为宫颈病变的现象不容忽视,HR-HPV感染可增加CIN1进展和由CIN1逆转为NC后再进展为CIN1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红细胞叶酸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 从课题组于2014年在山西省建立的已婚女性自然人群队列中,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患者564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基线收集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HPV感染相关因素的同时,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红细胞叶酸水平的测定,依此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水平暴露组并在第24个月对其进行随访。应用导流杂交技术对研究对象基线及随访结束时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感染状况检测,依据其变化情况判定HR-HPV持续感染、由阳转阴、由阴转阳和持续阴性4种不同结局,探讨红细胞叶酸对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483名女性完成了24个月的随访观察,随访率为85.64%(483/564),HR-HPV持续感染率为52.45%(75/143),由阳转阴率为47.55%(68/143),由阴转阳率为19.71%(67/340),持续阴性率为80.29%(273/340)。红细胞叶酸低水平组发生持续感染(aRR=2.50,95%CI:1.55~4.02)及由阴转阳(aRR=4.55,95%CI:2.52~8.23)的风险高于高水平组,特别是同型持续感染的发生风险(aRR=2.72,95%CI:1.51~4.90)较高。随着红细胞叶酸水平的降低,HR-HPV持续感染(趋势检验χ2=20.62,P<0.001)、由阴转阳(趋势检验χ2=31.76,P<0.001)和同型持续感染(趋势检验χ2=20.09,P<0.001)的发生风险呈升高趋势,在异型持续感染中未见类似结果。结论 红细胞叶酸低水平可增加HR-HPV持续感染和由阴转阳的风险,特别是HR-HPV感染女性,发生同型持续感染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细胞学异常妇女不同HPV16感染状态下阴道菌群的特征,并对菌群功能进行预测。  方法  选取2018年1―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科门诊经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liquid-based thinprep cytologic test, TCT)宫颈细胞学异常的132例妇女为研究对象,利用导流杂交法进行HPV感染及分型检测,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16S rDNA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描述阴道菌群特征,并结合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对阴道菌群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  HPV16阳性妇女(59例)Simpson指数低于阴性妇女(73例)(P=0.047),而Shannon指数高于阴性妇女(P=0.036),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显示两组Beta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9)。宫颈细胞学异常妇女以及不同HPV16感染状态下均以乳酸杆菌为优势菌,但在HPV16阳性组乳酸杆菌占比降低(57.50%vs.60.69%),加德纳菌属(14.29%vs.13.66%)、嗜胨菌属(4.28%vs.2.99%)等厌氧菌属的构成比增加。在HPV16阴性组中乳酸杆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等丰度均高于阳性组,而HPV16阳性组中加德纳菌属、解脲脲原体、嗜胨菌属、普雷沃菌属等厌氧菌的丰度则均高于阴性组。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软件分析显示解脲脲原体、嗜胨菌属为HPV16阳性组的特征菌。功能分析显示阴道菌群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代谢层面,在HPV16阳性组以破坏阴道微环境和促进恶性肿瘤发生为主,HPV16阴性组以抑癌作用和糖脂代谢为主。  结论  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比例结构改变与HPV16感染密切相关,解脲脲原体、嗜胨菌属可作为HPV16感染的潜在生物标志,HPV16感染状态下阴道菌群可能具有引发阴道微环境紊乱和促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环芳烃(PAHs)暴露对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转归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课题组于2014年在山西省建立的自然队列人群中经病理学确诊的564名低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人口学特征、HPV感染相关因素等基线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液中的1-羟基芘浓度以界定PAHs的暴露水平。于基线和24个月随访时应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分型检测,并以此确定HR-HPV的转归情况(持续感染、阳转阴、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结果 564名研究对象中共有483名完成了随访,随访率为85.6%(483/564),其中,持续感染率为52.4%(75/143)、同型持续感染率为35.1%(51/143)、阳转阴率为47.6%(68/143)、阴转阳率为19.7%(67/340)、持续阴性率为80.3%(273/340)。PAHs高暴露组HR-HPV持续感染率(aRR=3.22,95%CI:1.85~5.62)和阴转阳率(aRR=2.84,95%CI:1.64~4.94)均高于低暴露组,而HR-HPV持续阴性率则低于低暴露组(aRR=0.55,95%CI:0.43~0.70)。经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PAHs暴露对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影响呈上升型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而对阴转阳和持续阴性的影响分别呈上升和下降型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1)。结论 PAHs高暴露可促进HR-HPV持续感染和同型持续感染的发生,积极预防和控制PAHs的暴露对于阻止HR-HPV感染的发生和持续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宫颈病变女性阴道菌群的特征变化及菌群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6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经病理学确诊宫颈病变的女性, 其中正常宫颈(NC)41例, 低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 1)39例, 高度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 2/3)37例, 宫颈鳞状细胞癌(SCC)15例。应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阴道分泌物中的阴道菌群进行检测, 采用共生网络分析菌群间的Spearman相关关系。结果 NC、CIN 1和CIN 2/3患者优势菌均为乳酸杆菌属[构成比分别为79.4%(1 869 598/2 354 098)、63.6%(1 536 466/2 415 100)和58.3%(1 342 896/2 301 536)], 嗜胨菌属[20.4%(246 072/1 205 154)]为SCC患者的优势菌。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 阴道菌群多样性呈升高趋势(Shannon指数F=6.39, P=0.001;Simpson指数F=3.95, P=0.012), 乳酸杆菌属构成比逐渐降低, 嗜胨菌属、纤毛菌属、普雷沃菌属等厌氧菌构成比逐渐增加, 特征菌(LDA分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