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2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牙胚釉原蛋白成熟肽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克隆人釉原蛋白成熟肽编码区基因片断,并构建含有该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方法:从引产胎儿牙胚组织中抽提总RNA,以Oligo(dt)为引物,逆转录合成牙胚cDNA利用PCR,从cDNA中扩增出人釉原蛋白成熟肽编码序列(约540bp),所得目的基因片断插入表达载体质粒PQE30,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后挑选阳性克隆,抽提重组质粒DNA,通过PCR、酶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阳性克隆。结果:样品质粒测序证实,质粒PQE30中插入的基因片段与人釉原蛋白成熟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结论:从人胚胎的牙胚组织中克隆到釉原蛋白成熟肽编码序列,成功构建含有人釉原蛋白成熟肽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2.
结核杆菌的后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核病仍然是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1998年结核杆菌全基因组序列公布以来 ,结核病研究领域十分活跃。进展最快的是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特别是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 ,以及细胞壁合成机制 ,因为它与抗结核药物作用机制有关。总之 ,结核杆菌全基因组序列为抗结核新药开发、耐多药结核病的诊断试剂和抗结核疫苗的研制提供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3.
脑为奇恒之腑,跷脉为奇经八脉,二者在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上存在一定相似性。故治疗脑病时,在综合辨证论治指导思想下,抓住二者"奇"的特点与联系,正确总结临床经验,使之为临床服务,才能突出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人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相关信号传导元件在结核分枝杆菌入侵前后的转录水平和变化幅度。方法 利用含有12800个基因和19200个基因全长序列或部分序列的基因芯片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无毒株和有毒株入侵导致的人巨噬细胞U937全基因组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谱变化的基础上,然后,在:Northern验证的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TNFR相关信号传导元件的表达。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无毒株入侵导致的人巨噬细胞U937中与TNFR有关的表达变化不如有毒株的明显,TNFR被抑制,与TNFR相关的下游基因的表达没有检测到。有毒株导致的变化比较明显,MAP激酶,NF-kappa B,caspase,p53途径等下游元件的表达分别提高2~3倍,内源TNF表达上升2~4倍,TNF的转换酶disintegrin金属蛋白酶表达上升2倍。结论 TNFR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元件参与了宿主对细菌的免疫反应,这些基因在转录水平被调控。结核分枝杆菌有毒株比无毒株激发的基因表达变化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1984~1988年我院对10例断指伤者(12指)行断指再植手术。从受伤至手术时间1~5小时,断指为拇指2个,食指4个,中指3个,环指2个,小指1个。电锯伤5例,绞脱伤2例,砸压伤2例,撕脱伤1例。断指平面:近指间关节者6指,中指节者4指,末指节者2指。手术后成活11指,失败1指。随访1年以上,手外形及运动、感觉功能基本恢复。我们的体会是: 一、彻底、有效地清创,无张力的良好的血管吻合,严密的观察,预防及恰当的处理血循环危  相似文献   
6.
肝癌影像组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东辉  季倩  王洪海  郑虹 《天津医药》2019,47(7):777-780
影像组学通过从标准医疗图像中高通量挖掘影像特征,在临床决策系统中提取和应用临床数据,以提高诊断、预后预测的准确性,这在癌症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影像组学利用计算机复杂的图像分析能力以及海量的医学成像数据,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本文简要介绍影像组学的概念及其在肝癌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目的:观察清肝益气降压方对原发性高血压模型大鼠(SHR)血压、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该方的降压机制。方法:30只雄性SH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牛黄降压丸)  相似文献   
8.
残肝迅速再生并满足供体代谢需求是成功活体肝移植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临床上多种因素包括供体年龄、性别、术中失血量、残肝体积或移植物体积、肝脏脂肪变性、肝中静脉解剖因素、门静脉血流和脾脏大小以及激素、药物等均会影响肝切除后的肝再生.我们就以上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肝中静脉的切取对活体右半肝移植供者残肝淤血和再生的影响.方法 本中心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实施的活体右半肝移植供者28例,其中不带肝中静脉右半肝切取的供体11例(A组),带肝中静脉右半肝切取的供体17例(B组).术后2周行CT检查测量残肝的体积.比较两组供者Ⅳ段肝静脉与不同分型的术后早期残肝淤血和再生情况.结果 本组供体有10例发现Ⅳ段淤血,均为残肝不含肝中静脉者(B组),其中7例为完全或大部分淤血,A组供者无1例出现肝脏淤血;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6).B组供者中Ⅳ段肝静脉分型为Ⅰ型者共有6例,Ⅳ段全部出现淤血且为完全淤血;而Ⅱ型中共有4例患者发生淤血,其中完全淤血1例,两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两周B组Ⅳ段体积为(186±72) ml,A组Ⅳ段体积为(302±85) ml,B组显著小于A组(P =0.005).B组Ⅳ段再生比例显著小于A组(P =0.007);Ⅰ~Ⅲ段的再生比例B组显著大于A组(P =0.008);而A、B组残肝再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结论 带肝中静脉右半肝切除没有明显损害供体早期肝功能.残肝Ⅳ段有淤血发生,导致再生受到不利影响,但可通过Ⅱ、Ⅲ段再生代偿,整体残肝再生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术中胆道数字成像技术在活体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肝内胆道解剖分型和胆道切面确定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 66例LDLT供者,通过术中胆道数字减影了解胆道分型及变异,结合金属标志物准确选择胆道离断位置,与手术结果比较,分析其在LDLT供者术中胆道解剖描述及切面确定中的作用.结果 所有供者均采用胆道数字成像技术对肝内胆道解剖进行分型,Ⅰ型(经典型)45例(68.2%),Ⅱ型(三叉型,胆总管由右前肝管、右后肝管、左肝管汇合而成)7例(10.6%),Ⅲ型(无右肝管主干,右后肝管汇入肝总管)13例(19.7%),Ⅳ型(无右肝管主干,右后肝管汇入左肝管)1例(1.5%),Ⅴ型(复杂分型)0例(0%).Ⅰ型所有供者均形成单一吻合口;Ⅱ型7例供者中4例形成2个吻合口,3例经成形或非成形后形成1个吻合口;Ⅲ型13例供者中9例形成2个吻合口,4例经成形后形成1个吻合口;Ⅳ型1例供者,2个胆道吻合口.所有供者都完成活体右半肝切取术.结论 术中胆道数字减影结合金属标志物可以精确显示肝内胆道解剖及变异并准确定位肝管切面,减少胆道吻合口数目,有助于供肝的安全获取和移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biliary 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determining the type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natomy and the transection plane of the duct in right lobe 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 Methods Mobile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to show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natomy of 66 liver transplant donor candidates. Combined with metal markers, the bile duct transection plane was defined. Comparing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the effect of 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y in determining the intrahepatic anatomical variations and transection plane of the duct in LDLT was evaluated. Results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natomical variations were showed in all donors by using digital imaging technology. type Ⅰ (classical type) was identified in45 cases (68.2%), type Ⅱ (with triple confluence, the simultaneous emptying of the right anterior segmental duct, right posterior segmental duct and left hepatic duct into the common hepatic duct) in 7 cases ( 10.6% ), type Ⅲ (no right hepatic duct stem, right posterior segmental duct draining into common hepatic duct) in 13 cases ( 19. 7% ), type Ⅳ (no right hepatic duct stem, right posterior segmental duct draining into left hepatic duct) in 1 case (1.5%), and type Ⅴ (complex variation ) in no case (0%). As a result, cases of type Ⅰ form a single anastomosis. In type Ⅱ, four cases formed double anastomoses, three cases formed single anastomosis with or without ductoplasty. In type Ⅲ, two anastomoses were formed in 9 cases, single anastomosis in 4 cases with ductoplasty. The case of type Ⅳ had double anastomoses. In all cases right lobe liver were harvested.Conclusions Biliary digital subtraction image combined with metal markers accurately defines intrahepatic bile duct anatomy and the transection plane, helping to reduce number of bile duct anastomosis, and contributes to safe graft harve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