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2011-2013年我院收集的5株来源临床的玫瑰单胞菌进行分析,探讨玫瑰单胞菌的病原学特点。方法:采用生化鉴定、API 20NE、Vitek系统GN卡、RapID NF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该5株菌进行鉴定,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玫瑰单胞菌不在API 20NE和Vitek鉴定的数据库范围内;RapID NF数据库涵盖了玫瑰单胞菌,但仅2株正确鉴定为玫瑰单胞菌属。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5株菌分别鉴定为黏液玫瑰单胞菌(3株)、吉氏玫瑰单胞菌(1株)和河口玫瑰单胞菌(1株)。药敏结果显示,5株菌对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均敏感,对单环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类等抗菌药物呈现广泛耐药。结论:16S rRNA基因测序是玫瑰单胞菌最佳的临床鉴定方法,玫瑰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呈现耐药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0-23脱氧核酶(DRz)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VIM2的表达及其在逆转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计算机模拟的 VIM2 mRNA 的二级结构设计合成 5 条VIM2特异的10-23DRz(DRz1~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鉴定10-23DRz对VIM2 mRNA的切割活性后,将其导入铜绿假单胞菌,利用E-test法检测亚胺培南对处理前后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果 DRz3、DRz4和DRz5在无细胞反应体系中可对VIM2 mRNA进行有效切割,且其活性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对照相比,1O-23DRz可以降低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结论 实验中所设计的10-23DRz能在细胞外高效特异性的切割VIM2 mRNA;在细胞内能协同业胺培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广东省中医院7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7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72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对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可分成17基因型(A~Q),其中A型40株.结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浊度乳糜对浆膜腔积液仪器自动化检测细胞数量造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例浆膜腔积液标本作为实验组,每例标本分4份,分别加入200μL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轻、中、重度乳糜液(作为模拟乳糜标本),充分混匀后用血细胞分析仪体液检测模式分别测定,然后将乳糜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此外,分析比较D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广东省中医院4所分院临床分离的72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多药耐药性、主要耐药机制和亲缘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外膜通道蛋白基因oprD2,β-内酰胺酶GES、KPC、IMP-1、IMP-9 、VIM-1 、VIM-2、SIM、SPM、GIM、AIM、NDM、KHM、DHA、PDC、OXA-40、OXA-23等18种基因,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 7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IMP-9、PDC、oprD2、intⅠ1基因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0.8%、98.6%、86.1%、100.0%,KPC、IMP-1、VIM-2、DHA基因阳性率较低,分别为2.8%、9.7%、13.9%、18.1%,GES、VIM-1、SIM、SPM、GIM、AIM、NDM、KHM、OXA- 40、OXA- 23基因均为阴性;72株铜绿假单胞菌有52株产金属酶;多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2株铜绿假单胞菌可分3群,每群均存在克隆传播.结论 产生金属酶是7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的最主要原因;多基因聚类分析法对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自身淬灭探针技术建立敏感、特异、快速、价廉且能广泛应用的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32a(+)-16srRNA作为标准品,自行设计自身淬灭探针,建立、优化定量PCR体系。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及临床应用。结果所建立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2~109copies/μL,灵敏度为lcopy/μL,特异性为100%。高拷贝样品的天问CV为2.65%、批内CV为1.86%,低拷贝样品的天间CV为2.12%、批内CV为0.78%。该方法比培养方法更快速、灵敏。结论以自身淬灭探针技术为平台的结核分枝杆菌荧光定量PCR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对结核病的早期快速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 探讨 2 种品牌血细胞分析仪体液模式对脑脊液标本细胞计数与分类检测结果的重复性与可比性。 方法 收集新 鲜脑脊液标本 40 例,参照 CLSI EP9?A3 文件,分别用迈瑞 BC?6000Plus 和 Sysmex XN?1000 2 个品牌血细胞分析仪体液模式检 测,将体液总有核细胞计数(TC?BF)、体液白细胞计数(WBC?BF)、体液红细胞计数(RBC?BF)、单个核细胞计数(MN)及多个 核细胞计数(PMN)结果进行批内不精密度分析,通过 ESD 法进行离群值检验,根据偏差图的差值变化特征选用最佳回归模型 拟合回归方程,计算各参数的 95%置信区间(CI)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偏移,以科室设定的质量目标为可接受标准。 结果 BC?6000Plus 与 XN?1000 的体液模式结果重复性较好,符合科室质量目标范围要求;组内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两仪器的检 测结果一致性较好,TC?BF、WBC?BF、RBC?BF、MN、PMN 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 0.998、0.998、0.999、0.995、0.995(P 均 <0.001);通过 ESD 法确认离群值,排除离群值并补充相近浓度标本后未发现离群值点。 偏差图显示 TC?BF 与 WBC?BF 差值 具有恒定变异系数(CV) 变化,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回归分析;RBC?BF、MN 与 PMN 差值为混合变化,采用 Passing? Bablok 回归分析;将高、低水平浓度值代入回归方程,其偏移均小于可接受标准。 结论 迈瑞 BC?6000Plus 与 Sysmex XN?1000 的体液模式结果具有较好重复性,系统间结果具有可比性、一致性,能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检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广东某三甲医院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现状,为预防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0年6月住院患者分离的多重耐药菌株耐药性检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检出病原菌6 992株,其中多重耐药细菌2 458株,多重耐药率为35.15%。CRPA、CRABA、ESBLs、CRE、MRSA、VRE的检出率分别为44.5%(550/1 236)、70.5%(418/593)、33.9%(914/2 696)、3.4%(93/2 696)、61.7%(476/772)、1.2%(7/568)。ESBLs和VRE以中段尿标本检出为主,CRPA、CRABA、CRE和MRSA以痰标本检出为主。多重耐药细菌检出科室主要集中在ICU、神经外科、老年科、康复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60岁患者1 662例(占67.6%)。MRSA和MSSA、 VRE和VSE、 CRE和CSE、ESBLs+和ESBLs-、 CRPA和CSPA、CRABA和CSABA 对抗生素耐药率超过50%分别为58.8%(10/17)和5.9%(1/17)、84.6%(11/13)和30.8%(4/13)、 95.5%(21/22)和9.1%(2/22)、40.9%(9/22)和4.5%(1/22)、25.0%(3/12)和0%(0/12)、93.3%(14/15)和0%(0/15) (均 P<0.01)。结论 多重耐药细菌检出情况较严峻,为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应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ICU和老年患者居多的科室,应注意手卫生,减少医疗侵袭性操作,减少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从而减少患者和医院的负担。  相似文献   
9.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随着抗生素广泛应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临床已分离到大量多重耐药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十分复杂,该文就外膜通透性障碍、作用靶位改变、产生灭活酶、形成生物膜和主动外排泵系统等耐药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的72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E)整合子分布情况,并对其中一株vim2基因阳性菌株整合子结构及定位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药敏试验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以PCR扩增多药耐药PAE的vim2耐药基因和Ⅰ类整合子,电泳胶回收DNA片段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以Pubmed在线软件BLAST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 72株非重复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intI基因阳性率高达99.0%,在一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PAE vim2)中检测到双整合酶,两整合酶及其相连的不同基因盒均位于细菌染色体上.其中一个结构为int Ⅰ -sul1,位于Tn21样转座子中,另一个为Tn402样的Ⅰ类整合子,后者携带vim2等基因盒.结论 多药耐药PAE整合子的携带率高,且在一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双整合酶耐药结构,可能是引起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的遗传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