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ABCB4基因突变合并巨细胞病毒(CMV)感染致婴儿胆汁淤积症(IC)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检测结果和诊治方案。 方法选择2019年8月3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就诊并确诊为ABCB4基因突变合并CMV感染致IC的1例婴儿(女性,生后9个月)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基因检测结果。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ABCB4基因突变所致IC患儿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本例IC患儿在本院诊治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系G2P2,足月顺产,外观无异常,否认新生儿黄疸病史,生后2个月龄时出现皮肤及巩膜呈暗绿色,伴反复呕奶,当地医院治疗并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和泌尿系统感染,抗病毒治疗2周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其血清总胆汁酸(sTBA)为152.8 μmol/L,CMV-DNA<4×102 copies/mL,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治疗后,皮肤暗绿色逐渐消退,大、小便正常。出院后定期监测肝功能,sTBA、γ-谷氨酰转肽酶(GGT)仍然较正常值增高。②实验室检查:血清CMV免疫球蛋白(Ig)G抗体呈阳性、CMV IgM抗体呈阴性,CMV-DNA<55×102 copies/mL。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及其父亲均携带ABCB4基因杂合变异。治疗结果:经口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0 mg/(kg·d)及谷胱甘肽片0.1 g/次× 3次/d治疗后,对患儿定期复查sTBA、GGT。随访到18个月龄时,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范围。③文献复习结果:共计检索到8篇国内外报道的因ABCB4基因突变引起IC相关文献,纳入14例IC患儿,均被诊断为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3型(PFIC3),伴肝大,sTBA、GGT水平升高等。14例IC患儿中,共检测到ABCB4基因突变位点20个。其中,9例IC患儿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7例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有所好转。 结论携带ABCB4基因突变,可引起IC。对于sTBA升高、肝酶异常的病因不明确、治疗效果不佳IC患儿,建议完善基因检测进一步排查ABCB4基因突变所致胆汁淤积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新生儿粪便肠道病毒(EV)类型及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8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诊断结果,将其分为EV感染组(n=9)、无EV感染组(n=76)。回顾性分析2组受试儿的临床病例资料。采集85例患儿的257份粪便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粪便中EV。对EV呈阳性的PCR产物,采用一代测序法,进行EV血清型检测。采用χ2检验,对不同条件下新生儿EV感染率,以及2组新生儿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 结果①本组NICU新生儿的EV感染率为10.6%(9/85),其中柯萨奇病毒(COX)A6感染率为8.2%(7/85),EV 71感染率为2.4%(2/85)。粪便标本EV检出率为5.1%(13/257),首次于粪便中检出EV的患儿高峰日龄为1~7 d(66.7%,6/9)。②合并胎儿宫内感染、新生儿住院期内使用抗菌药物,母亲产前感染病史、罹患妊娠期糖尿病(GDM)及发生胎膜早破(PROM)新生儿的EV感染率分别为21.1%、18.2%、100.0%、30.8%、37.5%,均高于无相应病史新生儿的2.1%、2.4%、6.2%、6.9%、7.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30,P<0.001,χ2=4.326、P=0.038,χ2=3.982、P=0.046)。新生儿性别为男或女,新生儿为早产儿或足月儿,出生体重<2.50 kg或≥2.50 kg,分娩方式为经阴道或剖宫产术,喂养方式为母乳或配方奶等,新生儿EV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EV感染新生儿消化道症状包括腹胀、消化道出血、呕吐、腹泻及肠穿孔等,其他症状还包括黄疸、发热、颅内感染、血小板减少等。EV感染组新生儿的黄疸、消化道症状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0%、77.8%、22.2%,均高于无EV感染组的59.2%、22.4%、1.3%,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52、P=0.042,χ2=9.612、P=0.002,P=0.029)。④9例EV感染新生儿经治疗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治疗2周症状消失后仍有3例(33.3%)粪便检测结果为EV阳性。 结论NICU新生儿粪便中可以检出EV。对于有宫内感染、住院期内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母亲有产前感染、GDM及PROM病史,并且伴不明原因感染症状的新生儿,应警惕新生儿EV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以及体格发育状况调查,了解早产儿出生早期和出院后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的特点以及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41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计算住院期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的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计算达到早产儿能量推荐摄入标准(RDIs)的时间,比较宫内发育迟缓(IUGR)与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按照出生胎龄≥34 周或<34 周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之间体重增长情况、EUGR 的发生率;对所有新生儿出院后3个月内进行门诊随诊,比较不同喂养组发生EUGR的情况。结果 1)该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的中位时间为13.2 d,恢复至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中位数为16.7 g/(kg·d),达到RDIs的中位时间为10.6 d;2)出院时EUGR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时IUGR发生率(46.1% vs.17.7%,P<0.01),出院时胎龄<34 周组EUGR 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4 周组(P<0.05);3)141名早产儿出院3个月时EUGR 的发生率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出院后母乳+母乳强化剂喂养以及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喂养的早产儿在出院3个月时EUGR发生率低于纯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纯母乳、纯足月儿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P<0.05),胎龄<34 周与胎龄≥34 周早产儿在出院3个月时EUGR 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5)。结论 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容易出现EUGR,且不能在短期内改善,胎龄越小EUGR发生率越高,出院后以母乳加母乳强化剂或母乳加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者EUGR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新生儿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及其预防策略。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NICU住院新生儿中病原体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检出MDRO的新生儿为MDRO组(25例),检出非MDRO的新生儿为非MDRO组(45例),回顾性分析MDRO构成比、菌种、检出部位及耐药情况,并分析两组新生儿的疾病及转归,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714份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细菌70株,其中MDRO 25株(35.7%)。MDRO中革兰阳性球菌15株(60.0%),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4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12.0%);革兰阴性杆菌10株(40.0%),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6株(24.0%)。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新生儿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16(64.0%)vs.17(37.7%):χ^(2)=4.435、P=0.035]、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10(40.0%)vs.8(17.7%):χ^(2)=4.155、P=0.042]、肠外营养时间超过2周[15(60.0%)vs.15(33.3%):χ^(2)=4.667、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绒毛膜羊膜炎为NICU新生儿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99、95%CI:1.007~8.350、χ^(2)=3.889、P=0.049)。MDRO组患儿主要感染疾病为新生儿败血症[6例(24.0%)]和新生儿肺炎[6例(24.0%)];非MDRO组患儿主要感染疾病为化脓性脑膜炎[2例(4.4%)]和新生儿肺炎[2例(4.4%)]。MDRO组患儿感染率高于非MDRO组[14(56.0%)vs.5(11.1%):χ^(2)=16.376、P<0.001],两组患儿住院转归[24(96.0%)vs.43(95.5%):χ^(2)=0.000、P=1.000]、住院时间[21.0(7.5,37.0)d vs.8.0(4.0,35.5)d:Z=-1.793、P=0.073]以及住院费用[3.588(1.0395,8.7050)万元vs.1.3713(0.7287,7.6127)万元:Z=-1.189、P=0.23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ICU患儿MDRO感染率较非MDRO高,绒毛膜羊膜炎为NICU新生儿MDRO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应从积极处理母亲羊膜炎、围产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加强感染控制等方面进行NICU新生儿MDRO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rader-Willi综合征(PWS)患儿的诊治及婴幼儿期营养管理策略。 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4日,因"生长发育迟缓"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儿科门诊就诊,之后确诊为PWS的1例女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婴幼儿期营养管理要点等。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PWS患儿婴儿期营养管理研究相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一般临床资料:患儿为女性,G1P1,出生胎龄为38+4周,经剖宫产术娩出,出生体重为2.6 kg(同胎龄新生儿第7百分位数)。②临床诊断及基因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包括生后肌张力低下、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有特征性面容,被疑诊为PWS患儿。根据甲基化特异性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法(MS-MLPA)基因检测结果为父源性15q11-13区域基因杂合缺失,被进一步确诊为PWS患儿。③采取精细化营养管理策略干预后,患儿体重、身长保持在同年龄段儿童第25~75百分位数,但是头围偏小(同年龄段儿童第3百分位数),运动、智力发育落后,2个月龄后对其开始康复治疗。④文献检索结果:共计检索到9篇涉及191例PWS婴儿的营养管理研究文献报道,提示早诊断,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策略,可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预防生长发育迟缓及改善幼儿期肥胖结局。 结论肌张力低下及喂养困难是PWS患儿在婴儿期主要表现。早诊断,制定针对性营养管理策略及康复治疗方案,可改善该病患儿在婴幼儿期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