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RM)诊断中磁共振(MRI)的应用及其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ARM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倒立位X线片检查与MRI检查。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诊断方法最终的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结果 MRI诊断的高位肛门闭锁型ARM 24例、中位肛门闭锁型ARM 33例,直肠盲端均位于PC线以上,其距肛门窝的距离均≥2.1cm。倒立位X线片诊断的高位肛门闭锁型ARM 20例、中位肛门闭锁型ARM 30例,直肠盲端均于PC线基本水平,其距肛门窝的距离约为1.8cm。MRI诊断的高位肛门闭锁型ARM、中位肛门闭锁型ARM例数多于倒立位X线片检查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M诊断中,MRI的诊断结果准确、可靠,适宜在临床上多加推广。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乙醇对丙泊酚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将30只小鼠分为5组(n=6):生理盐水+脂肪乳(A组);生理盐水+ 丙泊酚(B组);10%乙醇+ 丙泊酚(C组);20%乙醇+ 丙泊酚(D组);40%乙醇+ 丙泊酚(E组).用避暗实验测定各组给药后1、24 、48 h的潜伏期及错误次数.结果 用药后1 h,与B组、C组及D组分别相比,E组错误次数减少(P〈0.05),潜伏期延长(P〈0.05).但此时E组小鼠处于昏睡状态,说明此时乙醇对中枢高度抑制.与B组相比,C组、D组错误次数增多(P〈0.05),D组潜伏期缩短(P〈0.05).用药后24 h,与B组、C组分别相比,D组错误次数增多(P〈0.05).用药后48 h,与B组相比,D组错误次数增多(P〈0.05),潜伏期缩短(P〈0.05).结论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乙醇可以增强丙泊酚对小鼠学习记忆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MRI在小儿病毒性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可靠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疑似病毒性脑膜炎患儿208例,所有患儿均进行CT检查及MRI检查,并以临床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以及病毒性脑膜炎与非病毒性脑膜炎在MRI诊断分级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CT检查共检出病毒性脑膜炎151例(占72.6%);MRI检查共检查出病毒性脑膜炎160例(占76.9%),MRI在病毒性脑膜炎方面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准确率为86.5%,灵敏度为89.2%,特异度为78.4%;MRI检查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1.8%,灵敏度为95.5%,特异度为80.4%。MRI诊断效能显著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的MRI诊断分级显著低于非病毒性脑膜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脑膜炎患儿的诊断过程中,应用MRI诊断的效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对早产儿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动脉导管开放(hsPDA)的高危因素,为早产儿PDA的干预及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6年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心超确诊为PDA的早产儿1217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对hsPDA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hsPDA与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胎盘病变、羊水异常、导管直径1.5~3mm及生后3d内的液体入量相关,胎龄、出生体质量与hsPDA相关联(P<0.05);性别(男性)与hsPDA相关联,为hsPDA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73,95%CI2.677~4.894);出生方式及单胎/多胎情况与hsPDA无关联(P>0.05);母亲妊娠期高血压与hsPDA相关联(P<0.05),母亲孕期血糖代谢异常、产前感染及产前地塞米松应用与hsPDA无关联(P>0.05);胎膜早破、胎盘病变、羊水异常与hsPDA相关联(P<0.05)。宫内窘迫和脐带异常均与hsPDA无关联(P>0.05);PDA导管直径1.5~3mm与hsPDA相关联(P<0.05),导管直径>3mm与hsPDA无关联(P>0.05)。对hsPDA组及nhsPDA组的PDA生后3d的液体入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生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的液体入量均与hsPDA相关联(P<0.05)。结论hsPDA与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母亲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胎盘病变、羊水异常、导管直径1.5~3mm及生后3d内的液体入量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无痛胃镜静脉麻醉中麻黄碱预先给药对低体能老年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7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行无痛胃镜检查的低体能老年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丙泊酚组(对照组)和丙泊酚+麻黄碱组(麻黄碱组),每组35例。给药后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呼吸平稳后行胃镜检查。观察指标为两组丙泊酚麻醉诱导前(T_1)、麻醉诱导后1 min(T_2)、进镜时(T_3)、进镜后3 min(T_4)、退镜时(T_5)、退镜后5 min(T_6)、苏醒时(T_7)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记录两组患者丙泊酚用量、疼痛评分、麻醉效果(优良率)、离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或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T_2~T_7时间点的HR较T_1低(P0.05),麻黄碱组T_4、T_6较T_1低,麻黄碱组T_2、T_3时间点较对照组HR升高[(76.29±10.59)vs(69.46±8.49)次/min,(81.09±10.16)vs(74.97±8.16)次/min;P0.05]。两组T_2~T_7时间点的MAP较T_1低(P0.05),但麻黄碱组在T_2~T_6时间点的MAP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71±6.75)vs(77.29±9.82)mm Hg,(93.60±7.38)vs(86.97±10.79)mm Hg,(87.09±5.90)vs(81.51±9.92)mm Hg,(90.26±5.58)vs(86.34±11.81)mm Hg,(83.60±6.56)vs(75.66±10.36)mm Hg;P0.05]。两组T_6时间点Sp O2与T_1比较显著降低(P0.05),T_2、T_3、T_5较T_1显著升高,但两组各时间点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麻黄碱组疼痛比例及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0%)vs 14(40%),1(0,2)vs 0(0,1)分;P0.05]。麻黄碱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显著降低[3(9%)vs 20(57%),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低体能患者丙泊酚麻醉无痛胃镜检查时,麻黄碱预先给药可减轻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幅度,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并降低疼痛发生率和强度,较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儿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探讨。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小儿肺静脉畸形引流患儿22例,分别对其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多层螺旋CT检查,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检查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小儿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检出率为50.0%;多层螺旋CT检查对小儿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检出率为100.0%,多层螺旋CT检查在小儿肺静脉畸形引流诊断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心动图检查(P<0.05)。多层螺旋CT检查显示,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患儿中心上型发生率最高(22.7%),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患儿中心脏型发生率最高(36.4%);所有肺动脉畸形引流患儿均伴有其他畸形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具有较高的时间、空间及密度分辨率,结合三维重建,可准确显示小儿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位置、数目和狭窄情况,对肺静脉畸形引流的诊断有重要的补充价值,可以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阿糖腺苷对 EB病毒(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病儿 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5年 3月至 2018年 6月入住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 EBV?IM病儿 9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糖腺苷组(n=48)及对照组(n=48)阿糖腺苷组给予常规治疗 +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更昔洛韦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后 7、10 d EBV?DNA、EA?IgG及 VCA?IgM阴转情况,治疗前后 T细胞亚群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阿糖腺苷组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18.18±0.99)d比(21.57±2.31)d]均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 7d、10 d,阿糖腺苷组 EBV?DNA、EA?IgG及 VCA?IgM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阿糖腺苷组 CD3+、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CD3+CD8+、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阿糖腺苷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期内,阿糖腺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低于对照组(20.83%)(P<0.05)。结论阿糖腺苷应用于 EBV?IM病儿的临床治疗,可有效杀灭 EBV,纠正免疫紊乱,改善 T细胞亚群,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