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医务处医疗管理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一套"项目管理"模式,即将31项基础管理项目按其性质分配到医务处"项目负责人",每个科室设立"项目管理员";由"项目负责人"牵头对所负责的项目组织学习、培训、督查、考核和反馈;在此基础上,科室开展持续改进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医疗质量,促进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及缓激肽的降解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现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生物学功能、基因多态性及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骆××,女,34岁。1991年11月10日入院,住院号1643。患者于1991年5月,自觉胁痛纳呆,倦怠乏力,发热畏寒,经苏州市传染病院检查诊断为乙型肝炎。叠经中西药治疗未愈,病情反复。入院时患者自述胁肋隐痛,绵绵不休,口干纳呆,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形体消瘦。查体:肝肋下3厘米、质中,脾肋下未及。舌红少苔,脉细弦。检血:表面抗原阳  相似文献   
4.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内存在一个287bp的Alu序列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IgA肾病等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目的:分析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分布,并与已知的其他种族人群进行比较。设计:以健康汉族人为观察对象的观察性实验。单位: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检验系。对象:受检者为2005-12/2006-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241名,男152名,女89名,平均年龄(27±8)岁,均为无血缘关系的苏州地区汉族人,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认排除肝、肾、内分泌、心脑血管疾病。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241名汉族健康体检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并采用荧光标记末端终止法对基因型为D/D、I/I的PCR纯化产物进行DNA测序确认。主要观察指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以及与其他种族人群的比较。结果:241名受检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基因型表现为缺失纯合子(DD)、插入纯合子(II)以及缺失和插入杂合子(DI),等位基因D较等位基因Ⅰ缺失一段287bp的核苷酸,即Alu序列。②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41.5%,12.4%;等位基因I,D频率分别为66.8%,33.2%。③日本人与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分布相似,均以II型最常见,DD型最少;欧美人群以ID居多,II型较少。汉族人群与日本人及欧美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具有种族差异性。与其他各民族人群比较,汉族人群等位基因I显著高于上述各民族(χ2=105.55,P<0.01),等位基因D明显较低(χ2=87.54,P<0.01)。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了解不同种族人群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遗传特点,是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丹参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参丹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肝硬化门脉静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治疗组43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3个月后测定门静脉主干(PV)、脾静脉(SV)、肠系膜上静脉(SMV)的血管内径(D)、平均血流速度(V)、血流量(Q),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丹参治疗组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血管内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大、血流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丹参具有较好地改善门静脉高压作用,机制可能与肝脏微循环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基于JCI标准的PDCA循环对国际医疗部门诊预检分诊效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国际医疗部门诊就诊的3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模式下的预检分诊措施。观察组给予常规措施同时联合基于JCI标准的PDCA循环模式干预。比较两组门诊预检分诊效率、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误诊、漏诊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确诊率高于对照组,候诊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基于JCI标准的PDCA循环应用于国际医疗部门诊预检能明显提升分诊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高纯  顾国浩  夏正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188-190,F0003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第16内含子内存在一个287bp的 Alu序列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IgA肾病等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的分布,并与已知的其他种族人群进行比较。 设计:以健康汉族人为观察对象的观察性实验。 单位: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江苏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检验系。 对象:受检者为2005-12/2006-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241名,男152名,女89名,平均年龄(27&;#177;8)岁,均为无血缘关系的苏州地区汉族人,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认排除肝、肾、内分泌、心脑血管疾病. 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了241名汉族健康体检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等位基因的基因型,并采用荧光标记末端终止法对基因型为D/D、I/I的PCR纯化产物进行DNA测序确认。 主要观察指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以及与其他种族人群的比较。 结果:241名受检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基因型表现为缺失纯合子(DD)、插入纯合子(Ⅱ)以及缺失和插入杂合子(DI),等位基因D较等位基因I缺失一段287bp的核苷酸,即Alu序列。(2)Ⅱ,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6.1%,41.5%,12.4%;等位基因I,D频率分别为66.8%,33.2%。(3)日本人与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分布相似,均以Ⅱ型最常见,DD型最少;欧美人群以ID居多,Ⅱ型较少。汉族人群与日本人及欧美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频率的分布具有种族差异性。与其他各民族人群比较,汉族人群等位基因Ⅰ显著高于上述各民族(X^2=105.55,P〈0.01),等位基因D明显较低(X^2=87.54,P〈0.01). 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具有种族差异性。了解不同种族人群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的遗传特点,是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I/D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8.
夏正  孙建强 《江苏中医药》2014,46(11):32-33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口服小柴胡汤加味,每次300mL,分2次温服;对照组45例,口服胆舒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疗程均为6周。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4%。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肝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大量的脂肪在肝细胞内外淤积,可造成肝组织的局灶性炎症及单纯性坏死.致使病人出现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为做好三级医院评审的迎评工作,医院狠抓医疗质量管理,构建和完善质控体系。运用PDCA、品管圈、根因分析法、追踪方法学等管理工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活动。通过迎评工作,医院加强了制度建设,规范了医疗授权,充实了急诊工作,严格了手术安全管理,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血,推进了多学科联合诊疗和医疗不良事件的处置;践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医院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