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2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30篇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均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二者的发病原因至今仍不清楚且目前均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因此,了解COVID-19与SARS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病原学特征对其预防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从病原学、三间分布和病理学等方面对COVID-19与SARS两种疾病进行了探讨。结果 显示,两种传染病在临床特征上存在很多相同点,但在疾病进程、严重程度和影像学上存在一定差异,COVID-19的传染比SARS更强,但其病死率低于SARS,并且两者的病理改变也有所不同。本文还通过对比SARS流行时的经验与教训,梳理了此次COVID-19疫情期间疾病防控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以及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两种疾病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和观察组(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视频眼震图仪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的自发性眼震、扫视试验、平滑跟踪试验及位置试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检测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分别采集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水平;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眼震电图显示眼震峰速下降、潜伏期延长、精确度下降、欠冲及过冲发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平滑跟踪试验Ⅲ、Ⅳ型异常检出率和位置试验Ⅰ、Ⅱ及Ⅲ型检出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PDGF-BB和NOS水平低于对照组,但TCD各动脉血管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72.50%),差异有统计意义(χ2=5.41,P=0.02).结论 与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方法相比,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眼震异常状态、血清PDGF-BB和NOS水平、TCD指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用甲基麝香草酚蓝染料直接显色测定血清镁的方法。对EGTA 在碱性条件下掩蔽钙离子的用量作了实验探讨。作者认为以90mg/dl 为好,所测结果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相符,其相关系数r=0.9861,方法的批内CV=2.43%,批间CV=4.12%。除溶血标本对镁的测定有正干扰外,钙在5mmol/L、无机磷在3.23mmol/L、胆红素在342μmol/L 以内,对镁的测定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总体目标要求:到2005年,发现并督导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人累计达到200万,到2010年累计达到400万。积极发现和治愈传染性肺结核病人是控制结核病流行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结核病治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发现率仍然较低(70%)。全国结核病第四次流调结果显示,约10个疑似病人中就有一个是结核病人。  相似文献   
5.
唐琴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273-274
本文通过对某医院2008年1月~12月手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探讨心理护理对外科手术患者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外科手术是外科疾病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同时手术又必然给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新创伤,且有一定危险。对患者来说则是一个心理性应急与适应的过程,手术会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解决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手术的结果和预后,所以准确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手术室护理工作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唐琴 《中国卫生产业》2014,(18):147-148
目的:就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间苯三酚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0例进行分娩的产妇,选取自愿采取分娩镇痛的产妇202例为研究组,另外,再选取不采取分娩镇痛的产妇198例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不给予任何镇痛措施,实施自然阴道分娩。而研究组产妇采用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间苯三酚镇痛。结果研究组中剖宫产24例(11.88%),助产0例,自然分娩178例(88.12%);而对照组中剖宫产65例(32.83%),助产3例(1.51%),自然分娩130例(65.66%),二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明显要少于对照组,第一产程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芬太尼联合间苯三酚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功效及理化性质的影响效果。方法66例同一种疾病使用中药治疗患者,根据使用的药物是否进行了炮制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未进行炮制的中药,观察组患者采用进行了炮制的中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97(32/33),高于对照组的81.82%(2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为(5.48±1.36)d,短于对照组的(8.15±1.6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为3.03%(1/33),低于对照组的18.18%(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炮制对药物的药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药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药物使用时间。其对中药的理化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增加安全性。炮制是中药处理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只有进行了合理炮制的中药才能更好的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头孢克洛和头孢拉定对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和2013年2 907例在医院住院应用头孢克洛及头孢拉丁治疗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两年病原菌检出率,对比头孢克洛和头孢拉定两年病原菌敏感性及清除率变化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年病原菌分布中假单胞菌属、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3.59%、8.77%,高于2012年的13.68%、3.21%,检出率明显上升,2012年及2013年头孢拉定敏感率分别为86.0%、80.1%,低于同年头孢克洛敏感率的95.0%、93.0%(P<0.05);2012年及2013年头孢拉定清除率分别为73.9%、64.9%,低于同年头孢克洛清除率的82.2%、80.1%,头孢拉定2013年清除率低于2012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12年和2013年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克洛药物敏感性及病原菌清除率优于头孢拉定,头孢拉定病原菌清除率有所下降,根据患者病原菌药敏结果及抗菌药物应用史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是提高病原菌清除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包裹吲哚菁绿(ICG)及不同相变材料[全氟正戊烷(PFP)或全氟己烷(PFH)]的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比较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及体外相变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PFP或PFH的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分别称为IPNPs、IHNPs),比较两者的一般特性、稳定性及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声致相变和光声成像能力,采用MTT法检测光致相变所需能量的细胞毒性。结果IPNPs及IHNPs粒径分别为(490.53±36.96)nm及(512.23±38.52)nm,电位分别为(-14.40±1.40)mV及(-13.97±1.61)mV,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者形态、吸收光谱也均无明显差异,于37℃储存24h均较稳定;IPNPs热致相变、光致相变及声致相变所需能量均低于IHNPs,且IPNPs光声及超声成像增强能力高于IHNPs。经能使IPNPs及IHNPs发生相变的激光能量辐照后,MH7A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5.34±7.96)%,(54.92±6.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NPs是更适于诊疗一体化应用的多功能纳米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