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机制。方法:检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国天然产物化学成分库,BATMAN-TCM等数据库检索麻杏石甘汤相关中药化学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CTD、TTD、DrugBank数据库挖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作用靶点,两者取交集筛选,再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出麻杏石甘汤生物活性成分279个,预测出麻杏石甘汤相关的靶点1417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的作用靶点49个,通过韦恩图取交集得到麻杏石甘汤中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靶点24个,靶点质相互作用网络构建筛选出关键靶点24个。DAVID富集分析显示,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关键靶点主要参与美洲锥虫病通路、TNF信号通路、麻疹风疹通路、疟疾通路、乙型肝炎通路、炎症性肠病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甲型流感通路、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感染通路、哮喘通路、肺结核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重要通路。结论:麻杏石甘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参与抗病毒、抗炎、调节免疫、抗疟、抗肺损伤等多靶点、多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26周前发病的重度子痫患者的母儿结局及再孕管理。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7年10年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不足26周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53例,对其影响因素、结局及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周前发病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危重,发生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HELLP综合征(hemolysis,elevated liver enzymes,low plateltcoune syndrome)、胎死宫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活产率降低,慢性高血压病史孕前血压控制不满意、孕期未规律产检、发现血压及化验指标异常时未遵嘱及时住院治疗是孕中期并发子痫前期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经过系统管理,再次妊娠多数可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结论慢性高血压患者孕前需经过评估、控制血压满意并规律产检、发现血压及化验指标异常时及时住院治疗可降低孕中期的重度子痫前期及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品管圈降低老年患者拔针后血肿发生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2014年2月至2014年8月来门诊接受输液治疗的1 246例老年患者,根据对输液患者在拔针过程中所采取的护理方案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2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拔针过程中采用常规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在拔针过程中采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拔针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拔针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57%,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4%,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的管理方法,采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在护理老年患者拔针后可以有效降低血肿的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对品管圈的管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及预后。方法总结我院2005~2010年共收治的60例GCT病例资料。结果 60例GCT患者中男女比为1∶2.2,平均年龄41.7岁。肿瘤易从周围组织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瘤主要由单核细胞组成,伴数量不等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炎性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结论 GCT是发生在关节和滑囊内或沿腱鞘生长的良性肿瘤,以中年女性多见。手术切除是治疗GCT的主要方法,多中心生长和骨侵犯是其易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前,内斜视矫正术国内普遍采用一侧内直肌后徙、双侧内直肌后徙或同一眼内直肌后徙合并外直肌截腱术。内直肌后徙量一般不超过5毫米,以往认为大于5毫米后徙会影响其内转功能,我院自1988年2月~1990年2月,对17例共同性内斜视合并有内直肌功能过强病人行7~9毫米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材科和方法本组17例病人,男5例,女12例,年龄8~40岁。平均24岁,其中1例病人合并有D.V.D,17例病人均具备下列条件:①术前内斜度数≥35~△;②以前未作过水平直肌  相似文献   
7.
新头痛宁方治疗偏头痛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止痛类中药配伍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新头痛宁方(黄芪、当归、川芎、赤芍、细辛、白芷、天仙子等)治疗偏头痛120例。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9.2%。提示:本方具有益气、活血、止痛之功效,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剂之一。  相似文献   
8.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眼晶体和房水中存在着增殖性及抑制性两类生长因子,在白内障囊外摘出术时打破了两类生长因子间的平衡,引起残留的晶体上皮增殖,迁移和分化,导致后发生白内障形成。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内斜视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天性内斜视是较常见的斜视类型,一般在生后不久即发病,但很少在新生儿期就诊,故临床上很少见到先天性内斜视。我们对7例先天性内斜视进行回顾性研究,病人行双侧内直肌后徒术(6mm-7mm),内斜均在生后6个月前诊断,手术在1.5-3.0岁施行;术后5例正位(≤10^△),2例欠矫需再手术。还讨论了先天性内斜视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