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评价槲皮素对小鼠脊髓损伤后轴突生长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2组,各12只。将2组小鼠T10节段施以完全性脊髓钳夹伤,治疗组分别于损伤前30 min、损伤后即刻、损伤后1-10 d每天1次腹腔注射槲皮素(50 mg/kg),对照组则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于损伤后14 d将BDA神经示踪剂注入小鼠皮层感觉运动区,示踪皮质脊髓束,组织切片复染GFAP标记损伤边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损伤区近段皮质脊髓束轴突退缩及再生情况。在术后当日及1、3、7、14、28 d,采用BMS(Basso mouse scale)量表评价小鼠后肢及躯干运动功能。结果 损伤后第28天,与对照组相比,槲皮素治疗组轴突出芽量化比值上升;神经轴缩球量化比值下降;传导束到损伤边缘距离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为学评估表明槲皮素显著提高小鼠BMS评分(P0.01),第28天治疗组BM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槲皮素可明显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出芽,减少回缩,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例1,患者女,47岁,因右侧面部不自主抽搐8年于2011-10-25入院,诊断:右面肌痉挛.行MR检查(图1),于2011-10-31在全麻下行右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刺激及侧方扩散情况.镜下见:小脑前下动脉在面神经根部形成血管袢(图2),在血管压迫明显处垫Teflon棉,电生理提示侧方扩散消失.术后面部抽搐消失,未见复发.例2,患者之姐,女,59岁,右面部不自主抽搐5年于同日人院,行MR检查诊断(图3):右面肌痉挛.2011-10-27行相同手术,术后其右面部抽搐略减轻,出院观察,8个月后复诊,右面部抽搐较出院时明显,遂于2012-06-28再次手术.镜下见:上次术中所垫Teflon棉部分移位,椎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对面神经形成重叠压迫(图4).手术减压后右面部抽搐减轻,1个月后随访面部抽搐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脑脓肿及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植物状态行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后发生脑脓肿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脑深部电刺激植入术后26 d确诊脑脓肿,根据伤口引流液培养结果选用敏感药物复方新诺明治疗,3个月后脓肿消失。结合文献报道,脑深部电刺激术后感染的预后与致病菌种类等因素有关。结论脑深部电刺激手术部位感染一经发现,应尽早取得病原学证据,部分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局部清创等措施可避免植入物移除。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急救体系诊疗技术和危重症检测技术进步,急诊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持续性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PVS).临床营养支持的传统概念多是补充热量和多种基本营养素,提供能量,恢复正氮平衡,侧重于组织结构的营养支持.随着对PVS患者机体代谢途径的认识加深,以及对各种营养底物代谢途径的了解,发现各种营养物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代谢途径及方式给予,对疾病预后有显著不同影响.本研究观察了对PVS患者采用不同营养供给方式的效果,比较了围手术期不同方式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能与层粘连蛋白牢固结合的含有层粘连蛋白(laminin)结合域的NT3(LBD-NT3),探讨其与损伤后增多的层粘连蛋白结合促进脑损伤的修复机理。 方法4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8只)、PBS组(10只)、NT3组(10只)、LBD-NT3组(10只),制作液压打击模型后注射对应的PBS或因子,利用水迷宫实验进行行为学评分,1个月后处死大鼠,通过大鼠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各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增减,用SPSS 19.0统计学做统计分析。 结果LBD-NT3组大鼠的水迷宫实验表现更好,和假手术组大鼠相比,P=0.845>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956>0.05;与PBS相比,P=0.006<0.05;与NT3组相比,P=0.089>0.05。笔者进一步得出,第17、18天,NT3组大鼠和LBD-NT3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元细胞较多,胶质细胞较少,LBD-NT3与PBS组、NT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未见统计学差异。 结论LBD-NT3和体内增多的laminin结合后,大鼠脑组织损伤相对较小,周围的神经元较多,胶质细胞较少,功能保留较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重症医学水平的提升,使一些诸如颅脑外伤及严重脑血管事件的患者得以生存下来。他们中有很多在脑部受损后到意识恢复这段时期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DOC)。近几年临床上开发了许多量表以有效评估意识水平,帮助确立正确的诊断和评估患者意识恢复情况。常用的有格拉斯哥量表(GCS)、FOUR量表、CRS-R量表、WHIM量表、SMART量表等。那么这些量表分别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又该如何选择,本文就这一问题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监测意识障碍(DOC)患者的脑电,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脑电背景活动及其特征性波形,比较不同意识水平以及不同预后患者在脑电成分上的差异,探寻DOC患者的脑电活动规律和睡眠期脑电活动的特征。 方法收集自2020年1月至4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例DOC患者,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评分,以及16 h以上的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分析DOC患者的脑电活动特征、睡眠脑电周期及成分。 结果不同意识水平的患者均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健侧为优势侧,睁眼时均未被抑制;但意识水平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枕区α节律,预后较好的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睡眠纺锤波。 结论DOC患者是否出现枕区α节律以及是否出现特征性的睡眠脑电成分对意识水平及预后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睡眠脑电活动的周期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DOC患者的临床治疗节律调节及睡眠意识相关性理解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颅骨修补手术的不同时间窗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7年12月行颅骨修补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223例。测评不同手术时间窗患者手术前后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revised coma recovery scale,CRS-R)评分、颅内压力、血红蛋白及血白蛋白含量,分析手术前后的变化;并对不同时间窗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2个月内颅骨修补(早期组)患者的意识水平评分CRS-R改善最多,为提高2. 3分。晚期修补组血白蛋白水平下降的最多,为(5. 98±3. 21) g/L;而中期修补组下降最少,为(4. 53±2. 66) g/L;表明3~6个月颅骨修补对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的血白蛋白水平影响最小。2个月内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多,为(4. 96±1. 54)g/L; 6个月以上修补组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最少,为(2. 51±5. 34) g/L。患者颅内压均在颅骨修补后有所提高,早期组提高了(22. 14±55. 51) mm H2O;中期组提高的最多,为(67. 13±45. 30) mm H2O;晚期组压力提高的最少。晚期修补组的手术并发症最多,早期修补组与中期修补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情稳定的持续性植物状态患者应在2个月左右尽早行颅骨修补治疗,可较早改善颅骨缺损处的皮层血流动力学,改善脑脊液循环压力的分布,有利于患者意识水平的恢复和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侧额叶背外侧区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颅脑外伤后微意识状态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5年12月—2016年9月收治的颅脑外伤后微意识状态患者32例,分为经颅磁刺激治疗组(磁刺激组)和对照组;磁刺激组患者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同样的时间段内接受假刺激。疗效评价指标为治疗前后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评分的变化(组间对比,基线与治疗终点对比)。结果磁刺激组患者意识改善率为64.7%,对照组意识改善率为13.3%。治疗终点与基线对比,磁刺激组CRS-R评分提升明显,对照组CRS-R评分无明显提升。所有患者在治疗全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左侧额叶背外侧区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微意识状态患者有较为明确的促醒调控作用,并且该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