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为评价AVEMicroⅡ型冠状动脉内支架在冠心病(CHD)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7月至1997年4月,82例CHD患者使用了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在100个病变中,49个为B型病变,51个为C型。结果:本组共用125个支架,成功置人117个(93.6%)。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血管造影成功率为93/98(94.9%)。5个支架(6.1%)置入失败。其中1例出现支架从球囊上脱落但无并发症。并发症为1例出现亚急性闭塞,和1例非致命性AMI。无死亡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在对74/75(987%)成功病例进行的平均6.6±2.5月的随访表明,58例(78.4%)病例为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0至1级,16例2至3级病人15例为多支血管病变。6例(81%)有再狭窄,其中4柳成功行经皮经腔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2例行CABG。结论:本组资料显示,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适合于复杂病变的支架置入术,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和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支架扩张不充分以及与操作相关的异常病变形态是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目的:观察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置入能否获得更大的支架内管腔面积,能否发现更多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1/2005-02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进行。对象:选择50例患者的52处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行支架置入的病变进行分析。入选患者均为自体冠状动脉非弥漫性病变,血管直径≥2.5mm,严重的左主干病变除外。方法:50例患者的52处病变在支架置入前后分别用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根据血管内超声标准决定支架的直径以及置入的终点。主要观察指标:分析血管造影和血管内超声对支架置入终点判断的差异和最终获得的管腔面积大小的差别。结果:①血管内超声判断的平均支架直径大于血管造影(P=0.011),支架囊的最终峰值压力明显增大(P〈0.001),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得的支架面积狭窄百分比减小(P=0.044)。②首次高压扩张后支架满意率血管造影达96.2%,而血管内超声只有37.7%。③血管内超声指导后最终的球囊压力更高(P〈0.001),获得的管腔直径更大(P〈0.001),管腔面积也更大(P〈0.001),面积狭窄百分比更小(P〈0.001)。④所有患者支架的近段和远段血管造影均未发现明显的狭窄。而血管内超声却发现支架近段血管有39例(75.0%),远段血管有23例(44.2%)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支架置入后非脂质斑块较脂质斑块获得的管腔面积更大(P〈0.001),其中脂质斑块血管面积增大较非脂质斑块小1.30mm^2,斑块压缩程度却增加0.48mm^2。结论:血管内超声能更好地指导支架选择,获得更大的管腔面积,也能更精确地发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64排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10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排CT已成为临床上筛查冠心病常用方法之一,16排CT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度一般为82%和98%。与16排CT相比,64排CT的扫描厚度降低,扫描时间缩短,图像清晰度增加。本文旨在探讨64排CT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5.
6.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假性动脉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自 1998年 1月~ 2 0 0 1年 3月我院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假性动脉瘤的诊治情况。1 资料与方法   1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 ,男、女各 6例 ,病程 1~ 3 0天 ,年龄 3 8~ 70(60 3± 9 5 )岁。临床表现 :搏动性肿块 12例 ,其中伴杂音 10例 ,超声 :最大瘤体 6 1cm× 3 9cm ,最小 2 0cm×0 7cm。造影术后发生 6例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后 6例。诊断 :超声检查发现穿刺部位血管外假腔与股动脉相通 ,Doppler示来回血流信号。超声引导压迫法 :超声探头指引下压迫假腔与股动脉相通处 ,使血流信号消失 ,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只是粗略地反映了血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无法反映血管壁病变的具体情况。本试验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左主干来阐述上述两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129例冠心病患者被入选,分为单支病变组49例,多支病变组8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然后在每间隔1 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再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以及整个左主干,各检测数据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粥样斑块的定量血管内超声方面:无论在最小内腔面积(MLA)部位还是在整个左主干(除斑块面积、血管外腔外),单支病变组的血管外腔面积、血管内腔面积均显著大于多支病变组,斑块负荷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在MLA横断面上,单支病变组的斑块偏心指数显著高于多支病变组(0.46±0.18对0.33±0.22,P=0.001),即前者斑块的偏心程度显著低于后者。在粥样斑块的钙化方面:单支病变组钙化阳性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次,对钙化角度的定量分析显示,单支病变组患者MLA部位的钙化度数、左主干总钙化度数、最大钙化度数以及平均钙化度数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和多支病变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结构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多支病变的患者斑块负荷更重,钙化几率和钙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时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发生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出血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15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时应用替罗非班,平均年龄57.8±9.6(35~78)岁,男性116例。分析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住院期间出血事件是否达到TIMI出血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TIMI出血组(n=10)和非TIMI出血组(n=140),分析两组的相关临床和介入治疗情况,以及出血事件对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TIMI出血组中,达到轻、重度出血标准的患者分别占总病例的4.7%和2.0%。住院期间随访发现,发生TIMI轻重度出血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再梗联合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TIMI出血组(分别为40%和3.6%,P<0.01),住院时间延长(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患者中,女性比率,补救性应用替罗非班比率和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较高(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术后即刻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急诊PCI治疗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P=0.013,OR=1.458)。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存在一定的出血发生率,发生TIMI轻重度出血的患者近期预后不良。较高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是应用替罗非班发生TIMI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发生率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选的患者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症状发作在24h内(大多数为12h内),并行急诊PCI,共计668例。将其分为房颤/房扑组(入院时或住院期间心电图检查存在房颤/房扑者)和无房颤/房扑组,除心电图外同时收集患者住院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心肌梗死史、脑血管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killip分级等。结果入选的668例患者中,有房颤/房扑心电图记录者67例(约占10%),与无房颤/房扑组比较分析发现,存在房颤/房扑的患者具有以下几个临床特点:高龄;多数有既往心肌梗死或脑血管病史及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多为多支血管病变;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低。年龄、心功能Killip分级为Ⅳ级、多支血管病变等是房颤/房扑发生的独立预示因子。房颤/房扑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房颤/房扑组(9.0%vs3.1%,P<0.05),房颤/房扑组心源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房颤/房扑组(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房颤/房扑是住院死亡率的独立预示因子(RR值1.36,95%CI1.01~2.08)。结论房颤/房扑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群中常见的合并症与并发症,房颤/房扑的存在与住院死亡率密切相关,并受到包括年龄、性别、心功能状态(Killip分级)、血管病变支数、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或许这些因素与房颤/房扑的发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并将直接影响房颤/房扑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