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200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转化生长因子β1被应用于周围神经移植来抑制或减弱移植排斥反应,但在某些情况下,转化生长因子又表现出正向免疫调节作用。所以有必要进行量效关系研究获取可靠的数据佐证。 目的:从剂量学上观察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与免疫排斥反应的量效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6/2008-04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选用雄性Wistar大鼠20只为供体。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为受体,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自体神经移植组、空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低、中、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pAdTrack—CMV—TGF-β1质粒,pAdEasy—1—Bj51833细胞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传染病实验室曾令兰教授惠赠。 方法:于手术显微镜下,从犁状肌下孔0.5cm处整齐剪下长约1cm的坐骨神经,将供体神经桥接于神经缺损处,异体神经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注射剂量为10,20,40μg/只,空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注射空质粒。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6周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病理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和轴突计数检查。 结果: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轴突计数与自体神经移植组接近(P〉0.05),并优于低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P〈0.05)。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显示,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移植神经段效果接近于新鲜自体神经移植组(P〉0.05),并优于低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高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迟发性超敏反应优于低剂量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异体神经移植组(P〈0.05)。 结论: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减轻大鼠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在10~40μg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片剂对周围神经修复术后患者感觉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共收集急诊腕部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切割离断伤患者92例,经神经修复术后将其随机分为4组,联合组给予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片剂治疗;训练组给予单纯感觉再训练治疗;弥可保组则给予单纯口服弥可保片剂治疗;对照组未给予感觉再训练及口服弥可保片剂治疗。以术后第1年及第2年随访得到的感觉功能分级及动态两点辨别觉作为疗效评测指标。结果术后第1年及第2年时,联合组、训练组及弥可保组上述各检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第1年时,联合组疗效优于弥可保组与训练组(P〈0.05),且弥可保组与训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年时,联合组与训练组疗效均优于弥可保组(P〈0.05),且联合组与训练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再训练或口服弥可保片剂均能显著促进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感觉功能的恢复,如将两者早期联用则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神经营养因子-3质粒转染失神经肌肉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基因直接转染失神经肌肉的表达及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40只,制成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实验组术后胖肠肌内注射人NT-3质粒10μl(1μg/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μl/d,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蛋白的表达,并进行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运动终板检测。结果:实验组2d后肌细胞出现外源性NT-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7 d时达到高峰,14 d和 28 d时有所下降,但与 2 d相比,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阴性。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T-3基因直接转染可在肌细胞内表达蛋白,为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提高骨骼肌缺血耐受性,减轻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坏死范围,但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文献报道不多.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期间收缩功能的影响.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材料实验地点为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心实验室.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14只.方法采用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将1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持续缺血4 h,再灌注1 h;实验组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重复3次后,持续缺血4 h再灌注1 h.测定缺血再灌注期间腓肠肌收缩功能变化及再灌注1 h后,血清磷酸激酶(CK),丙二醛和腓肠肌99锝m亚甲基二磷酸钠(99TcmMDP)吸收量变化.主要观察指标缺血预处理对腓肠肌收缩力及对血清CK,丙二醛及99TcmMDP吸收量的影响.结果实验组腓肠肌收缩力在缺血4h时为(14.32±5.05)g,再灌注1 h时为(25.71±7.58)g,对照组分别为(0,4 73±2.05)g,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CK为(104.85±9.84)nkat/L,丙二醛为(3988.60±455.9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56.0±8.1)mBq/g·mir,对照组CK为(136.36±14.50)nkat/L,丙二醛为(6 542.90±536.72)nmol/L,99TcmMDP吸收量为(97.3±5.8)mBq/g·min,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期间骨骼肌的收缩力,减轻骨骼肌坏死程度.因此,缺血预处理对缺血骨骼肌的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缺损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和人工骨移植,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因此,如何更好的修复缺损的骨组织,成为外科领域关注的热点.目的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05/2003-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新西兰健康成年大白兔24只,6~14个月龄,体质量9~3.5kg,雌雄不限.方法①分离、扩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并以磷酸钙人工骨为载体制备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②24只兔(48侧)制作成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复合物组(24侧),24只兔一侧骨缺损植入细胞+载体复合物;人工骨组(12侧),12只兔对侧植入磷酸钙人工骨;空白对照组(12侧),12只兔对侧骨缺损不作任何处理.术后8,16,24周,每组每个时间点取4只动物进行放射性核素监测,并分别于麻醉状态下处死相应动物,进行X射线摄片、组织学染色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②X射线检查结果.③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④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结果24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动物骨缺损区大体观察及X射线检查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断端部分连结,新骨与材料之间的边界不清,未见到髓腔再通;单纯人工骨组植入材料与截骨断端融合,材料体积较植入初期变化不明显;空白对照组形成骨不连,髓腔封闭.②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24周时,复合物组骨缺损范围变小,骨缺损处相连;人工骨组新骨与材料结合紧密并部分长入;空白对照组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③放射性核素监测结果复合物组和人工骨组8~24周间肉眼可分辨出放射性浓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磷酸钙人工骨与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可再生新骨组织并完好地修复桡骨缺损,且修复能力明显优于单纯的磷酸钙人工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失神经过程中的肌源性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其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了解其生长规律并进行体内定位。 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1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完成。选取清洁级3周龄昆明种小鼠5只,切断小鼠双侧坐骨神经.造成失神经损伤模型。采用Ⅺ型胶原酶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获取小鼠肌源性干细胞,进行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通过生长曲线分析肌源性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对所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 结果:①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生长特性: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贴壁及生长较慢,1个月后才进行传代。传代培养3d后部分细胞呈梭形,成簇状生长。7-10d后大部分为梭形和多形状,细胞间相互出现成片融合,此后细胞生长速度放慢。②失神经骨骼肌肌源性干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细胞培养前3d细胞生长慢,3d后生长明显加快.7d后生长明显放慢,进入平台期。③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表型鉴定:细胞质CD34和Sca-1染色均呈阳性,细胞核大。④失神经骨骼肌内肌源性干细胞的体内定位:CD34和Sea-1阳性细胞位于肌细胞和基底膜之间,细胞小,细胞数量较少。 结论:采用差速贴壁法可从失神经骨骼肌内分离出肌源性干细胞,体外培养的肌源性干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适用于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7.
背景: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含有多种生长因子,可以克服外源性生长因子成分单一、来源有限、价格昂贵且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等不足.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对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区组设计,开放实验,于2004-0912005-02在同济医学院医学实验公共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新西兰大耳白兔.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及传代方法提取、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较纯和生长状态较好的第3代细胞.采用二次离心法提取兔富血小板血浆.在完全培养基加入体积分数为0.2,0.1.0.05富血小板血浆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未加入富血小板血浆的完全培养基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②以MTT比色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能力.结果:①加入富血小板血浆干预第2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较高的增殖活性,呈快速生长,曲线上升幅度大,细胞倍增时间最短,约30 h.以体积分数为0.2富血小板血浆组明显.对照组细胞从第3天起呈快速生长,细胞倍增时间最长,约46 h.②富血小板血浆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在培养第3天细胞牛长的剂量依赖不明显,培养第6天后较高剂量的富血小板血浆对细胞的增殖作用显著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富血小板血浆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并使细胞产生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1和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采用神经再生室研究白介素-1(IL-1)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IL-1、NGF和生理盐水3组,制作成坐骨神经再生室模型,术后7、14、30d取材作组织学检查。结果IL-1组和NGF组周围神经再生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IL-1组和NGF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IL-1和NGF具有相同的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利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合并前臂背侧皮神经损伤的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的患者9例,均为二期修复(2d~2周),术中切取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远近端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缺损.结果 8例患者随访6 ~ 30个月(平均18个月),6例患者主动伸手指掌指关节60°~80°(平均73°),肌力M3~M4,但仍存在掌指关节伸直受限10°~ 30°.其余2例肌力M0~M1,二期行肌腱转位手术重建伸指功能.结论 采用断裂的前臂背侧皮神经分支移植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的缺损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并且不增加新的神经供区缺陷,为临床修复前臂骨间背侧神经肌支断裂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背景: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损伤的神经可以通过端侧吻合再生并获得部分生理功能。FK506作为免疫抑制剂具有的促进神经生长及功能恢复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关注。 目的:观察FK506对神经端侧吻合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 材料:实验于2005-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实验室进行。取Wistar雌性大白鼠2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只。 方法:所有动物右侧腓总神经切断后,近端反转结扎,远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行端侧吻合,左侧作正常对照。于术后当天开始,实验组右小腿外侧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稀释的FK506[2mg/(kg&;#183;d)],连续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行双侧腓总神经、胫前肌电生理及组织学检查,测定腓总神经纤维数目、胫前肌肌纤维横切面积,同时测定胫前肌肌湿重。结果用右侧测得值与左侧的比值(即恢复率)来表示。 结果:2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神经纤维数目比和肌纤维截面积比均高于对照组(0.734&;#177;0.143,0.412&;#177;0.119;0.628&;#177;0,125,0.432&;#177;0.135;P〈0.01,0,05)。②电生理检测结果:实验组动作电位恢复率、肌肉单次收缩力恢复率、强直收缩力恢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肌湿重比也高于对照组(0.765&;#177;0.101,0.513&;#177;0.116,P〈0.05)。 结论:靶肌肉注射FK506能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侧支生长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