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BALB/c小鼠经人工感染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后的白细胞数值的变化。方法以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通过静脉和鼻腔接种小鼠,分别在接种0~7d和0 ̄11d取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对静脉接种方法进行0~8h的短时间监控。结果静脉接种途径在接种病毒后2h,小鼠的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就显著降低,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在接种第3天、粒细胞数在第2天恢复正常而后均显著升高;而鼻腔接种仅在1~3d淋巴细胞数有所降低,而后恢复正常;1~6d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数显著升高,而后恢复正常。结论人工接种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对小鼠的白细胞数值影响明显,静脉接种比鼻腔接种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禽流感H5N1病毒对小鼠体温体重的影响。方法小鼠鼻腔接种不同剂量的禽流感H5N1病毒,观察不同组雌雄小鼠体重和体温的变化。结果感染小鼠的体重体温出现明显的降低,各组小鼠随接毒剂量的不同,其体重和体温的降低程度分别是150μ1组>100μ1组>75μ1组>50μ1组。其中,雌性小鼠和雄性小鼠相比,体重和体温降低的持续时间长。结论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小鼠体温和体重明显降低,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禽流感病毒在小鼠体内致病的持续时间雌性长于雄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2003年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流行期间,曾经参加救治SARS病例的医护人员(高暴露人群)SARS冠状病毒(SARS-CoV)抗体产生情况,为防范SARS提供指导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同时检测95例SARS患者、313例高暴露人群和9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SARS病毒抗体,包括IgM和IgG。结果95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IgM抗体总阳性率为91.6%,IgG抗体总阳性率为97.9%,所有高暴露人群和正常对照组抗SARS-CoVIgM和抗SARS-CoVIgG均为阴性。结论对SARS流行期间不同人群SARS病毒血清抗体检测表明,313名医护人员和90名正常健康人中,未发现隐性感染者,SARS病毒抗体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预防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Balb/c小鼠通过尾静脉注射和鼻腔接种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造疾病模型,观察其血细胞变化。[方法]以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通过静脉和鼻腔接种Balb/c小鼠,分别在0~7天和0~11天取血进行血细胞计数和分类,同时对于静脉接种方法进行了0~8小时的短时间监控。[结果]静脉接种途径在接种病毒后2小时就能显著的降低小鼠的白细胞总数、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在第3天、粒细胞数在第2天就恢复正常而后均显著升高;而鼻腔接种仅在1~3天淋巴细胞有所降低,而后恢复正常;1~6天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数显著升高,而后恢复正常。[结论]从血细胞变化而言,静脉接种相比鼻腔接种方法要好。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H5N1亚型病毒感染BALB/c小鼠的免疫应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对宿主细胞免疫功能和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的影响,探讨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选用鹅源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BALB/c小鼠,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液和脾脏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采用ELISA检测血液中细胞岗子(IFN-γ、TNF-α、IL-4、IL-18、IL-10、IL-2)及禽流感H5N1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变化.结果 禽流感H5N1病毒感染可引起对宿主短暂的、可恢复的细胞免疫功能损伤:血液CD3+、CD4+、CD8+ T淋巴细胞数量于染毒后第2~4天下降(第4天为最低值),脾脏T淋巴细胞数最于染毒后第5~8天下降(第6天为最低值),然后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染毒后血液细胞因子变化表现为:血清IFN-γ、TNF-α水平下降,IL-4、IL-18、IL-10水平上升,IL-2水平无明显变化.从感染第7天开始检测H5N1禽流感特异性抗体为阳性,抗体水平逐渐升高至实验结束的感染第14天.结论 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其主要的免疫病理改变之一,细胞因子表达失平衡或过多的表达都可能对宿主产生免疫病理损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ell immunity and eytokines responses to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s in a BALB/c model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athogenesis of H5N1 avian influenza disease. Methods Two hundred and twenty BALB/c mice of the infected group were inoculated with 0.1 ml (10-4.875 TCID50) of A/Goose/Guangdong/NH/2003 ( H5N1 ) virus intra-nasally. Fifty control mice received noninfectious allantoic fluid and another fifty control mice received normal sodium. Blood and splee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live mice every 24 h during the 14 d post-infection. The changes of CD3 + T cells , CD4 + T cells, CD8 + T cells for cell immunity in blood circulation and spleen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cytokines and antibody responses in blood circulation were detected by ELISA. Necropsy was performed on mice that di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ose euthanized at end of study. Results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infections can make damages to the cell immune system transiently. The CD3 + T cells, CD4 + T cells, CDS + T cells declined at 24 days post infection in blood circulation and declined at 5-8 days in spleen, then recovered to the normal level gradually. The eytokines responses to the infections can be detected: the level of IFN-γ,TNF-α declined, IL-4, IL-18, IL-10 increased, and IL-2 changed little. The antibody increased rapidly from day 7 post infection until the end of the study (day 14 post infection). Conclusion Collectively,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can cause cell immunity deficiency and an imbalance in the level of eytokine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the unusual severity of disease caused by the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相似文献   
6.
江西萍乡地区2047例45~54岁围绝经期妇女的有关月经及婚育情况是:初潮平均年龄16.3岁,62.3%的妇女有过月经失调,绝经平均年龄47.6岁。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生活环境、精神创伤、婚育、避孕措施、初潮年龄等均可影响绝经年龄。在2047例妇女中无未婚者,结婚一次者96.5%,≤18岁初婚者42.5%;19~24岁初孕者77.1%,产次≥5者51.8%,有流产、引产史者63.4%;采用避孕措施者83.9%,其中绝育者53.6%,IUD者19.6%。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小鼠肝炎病毒(MHV)污染的设施内,ICR小鼠自然感染后MHV抗原抗体存在情况。方法选择50只ICR小鼠,通过更换"脏垫料"的方式进行饲养,分别在实验第2,4,8,14,21,28,35,42,56和84天各剖杀动物5只,采集血清、盲肠内容物、粪便、肝脏以及肺脏检测抗原抗体分布情况。结果实验开始第2天,肺脏中检出小鼠肝炎病毒,检出率为20%(1/5),第4天开始,肝脏、肺部、盲肠以及粪便中均可检出小鼠肝炎病毒;84天后,肺脏、盲肠、粪便和肝脏阳性检出率降为0。实验第8天,血清中抗体检出阳性,阳性率为100%(5/5),直至第84天实验结束,抗体阳性率仍维持在100%(5/5)。结论血清学方法可作为日常监督主要诊断方法,而抗原检测方法只能应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在独立通风笼盒(IVC)所处环境不同湿度条件下,IVC 不同换气次数时,大、小鼠 IVC 微环境湿度和氨浓度的变化。方法屏障环境内,以7 d 为换笼周期,分别设定室内环境低湿(40%)、中湿(50%)、高湿(60%),IVC 换气次数为40次/h、60次/h 时,对3个品牌大、小鼠 IVC 微环境进行测定,观察笼盒内湿度和氨浓度的变化。结果当室内环境为低湿条件,小鼠和大鼠 IVC 换气次数设置为40次/h 时;当室内环境为中湿条件,小鼠换气次数设置为40次/h、大鼠换气次数设置为60次/h 时;当室内环境为高湿条件,小鼠换气次数设置为60次/h 时,笼盒内微环境均基本能够满足 GB14925-2010对湿度和氨浓度的要求。而在高湿情况下,即使大鼠 IVC换气次数置为60次/h 也不能满足要求。结论室内环境湿度和 IVC 换气次数是影响 IVC 微环境的关键指标,只有依据室内环境条件合理设置 IVC 换气次数才能较好地维护 IVC 微环境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构建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非编码蛋白(UTR)片段标准品,用于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小鼠脑脊髓炎病毒.方法 RT-PCR 扩增TMEV UTR片段上80~1094 nt之间长度为1 014 bp的片段,将目的 片段连接至pMD18-T载体,转化至DH5a感受态细胞.分别经 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验证重组质粒.分光光度计测量重组质粒的吸光值,换算成拷贝数浓度后作10倍梯度稀释制得质粒标准品.然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绘制标准曲线.结果 TMEV UTR片段成功克隆至pMD18-T载体中,测序结果 表明重组质粒中插入的UTR序列正确,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0倍梯度系列稀释的质粒标准品所得到的标准曲线良好,统计学分析显示Ct值与标准品浓度的对数存在良好线性关系,回归系数在0.99以上.结论 成功构建了TMEV UTR 片段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为今后TMEV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来自广东地区感染小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小鼠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对病毒的衣壳蛋白(VP1)基因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绘制系统发生树,了解广东地区MNV的分子遗传特征和进化来源。方法 采用RAW264.7细胞对RT-PCR检测为阳性的小鼠样本进行病毒分离,通过细胞病变、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测序方法对病毒分离株进行鉴定。应用RT-PCR技术针对15株MNV分离株的VP1基因的162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基因扩增,将扩增产物连接在pMD18-T 载体后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进行克隆。通过氨苄青霉素平皿筛选,将鉴定为阳性的克隆菌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将这15 株MNV分离株与从GenBank获得的19株MNV参考株进行序列比较分析,基于VP1基因的1626核苷酸片段构建系统发生进化树,一起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从80个小鼠样本中分离到了15株MNV病毒,通过细胞病变试验、RT-PCR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测序分析鉴定确认分离到的病毒为MNV。序列分析结果显示MNV分离株的VP1蛋白基因全长均为1626个核苷酸,广东地区15株MNV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89.7~100%和94.8~100%之间, 15株MNV分离株与其他19株MNV参考毒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87.5~92.9%和92.4~98.2%之间。进化树分析表明来自设施A和设施D的13株病毒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同属一个进化分支。来自设施B 的ZD-1毒株和设施C的ZYY-163毒株与来自广东(K162)、日本(S7-P2、S7-PP3)、韩国(K4)和德国(Berlin/04/06/DE、 Berlin/05/06/DE)同属另一个进化分支。结论 成功分离到15株MNV病毒。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广东地区的MNV分离株来源并不相同,来自设施B和设施C的MNV分离株与国外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而来自设施A和设施D的13株MNV分离株可能是本地固有的毒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