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人参中提取分离人参多糖,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分析,观察人参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和Sevage法提取人参多糖,应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初步的鉴定分析;小鼠前列腺癌RM-1细胞株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株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50、100、200、300、400和500 mg/L)人参多糖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CT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人参多糖对肿瘤细胞的间接杀伤作用,即细胞毒性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结果:人参多糖的提取率为8.76%,经鉴定成分为多糖。MTT实验,不同浓度人参多糖处理RM-1和HeLa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人参多糖组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L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人参多糖组细胞毒性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5);随着人参多糖浓度的增加,细胞毒性LDH释放率先升高后降低,人参多糖浓度为100 mg/L时,细胞毒性LDH释放率最大。 结论:人参多糖可以通过激活T细胞来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配制含有多酸化合物的新型洗手液,并探讨其在人手部抗流感病毒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MDCK细胞
流感病毒模型研究2种多酸化合物K10Na[(VO)3(SbW9O33)2]?26H2O(PM-1001)和K15[Pr(BW11O39)2]?28H2O(Pr-B)
的体外抗病毒作用,选择3个适宜的多酸剂量配制成含高、中、低剂量多酸洗手液;依据美国标准方法进行洗手液抗病毒效果评价,含2种多酸化合物的洗手液各有5名志愿者参与实验,将每名志愿者的10个手指随机分成5组,在手指上涂0.02 mL组织培养半数感染剂量(TCID50)为107.5/0.1 mL的病毒悬液后,分别在加病毒后、病毒液晾干后和用不同洗手液处理后收集病毒,采用MDCK细胞培养法测定病毒滴度;检测流感病毒在手部晾干30和60 min后的浓度和活力变化;选择含高浓度PM-1001的
洗手液,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8版)利用昆明小鼠和白色家兔进行毒性评价。结果:PM-1001和Pr-B抗流感病毒的治疗指数(TI)分别为82.68和69.13;对照组的病毒浓度为104.33±0.66TCID50/0.1 mL,各洗手液处理组组织培养法均未检测到病毒,各洗手液处理组病毒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01),30和60 min收集的病毒浓度分别为103.98 ±0.42TCID50/0.1 mL和103.83±0.35TCID50/0.1 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高浓度PM-1001的洗手
液对昆明小鼠的经口毒性实验半数致死浓度(LD50)大于5 000 mg/kg-1(体质量),对家兔完整皮肤刺激指数为0.33,对3只家兔眼刺激的平均评分分别为0、0.67和0.33。结论:含多酸化合物的新型洗手液可有效抑制手部甲型流感病毒,属实际无毒级的物质,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眼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3.
多糖合剂的制备及体外间接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别从人参、松茸和香菇中提取分离人参多糖(GPS)、松茸多糖(PTM)和香菇多糖(PLE),对GPS、PTM和PLE进行分析鉴定并制备合剂,探讨3种多糖不同比例合剂体外间接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分离3种多糖,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水平,间羟基联苯法测定糖醛酸水平,国标法测定淀粉水平,应用光谱法和化学法对3种多糖进行分析鉴定。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3种多糖的最佳配比。通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实验,采用LDH释放法检测GPS、PTM和PLE组成的多糖合剂对CTL杀伤活性的影响及对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间接杀伤作用。结果:GPS、PTM和PLE的提取率分别为8.85%、9.40%和10.50%,总多糖水平分别为62.96%、59.13%和33.86%,糖醛酸水平分别为16.44%、9.37%和4.77%,
淀粉水平分别为7.26%、2.80%和3.77%。光谱法和化学法鉴定,提取到的物质为多糖。3种多糖质量配比为1∶1∶1、浓度为600 mg/L时,CTL杀伤活性最强。结论:获得3种多糖化合物,并进行了表征和鉴定,多糖合剂能够增强CTL杀伤活性,对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
细胞的增殖具有间接抑制作用。
  相似文献   
4.
贵州从江侗族人群β-地中海贫血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β-地中海贫血在贵州从江侗族人群的发病情况,了解该病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应用抗碱血红蛋白(HbF)和血红蛋白A2(HbA2)定量测定对人群进行β-地中海贫血初筛,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b、HCT、MCV、MCH、MCHC、RDW等7项血液学指标分析。结果在497例从江侗族受检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的检出率为7.85% ,男女比例为1.17∶1 。结论该地区侗族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患病率较高,高于同地区其他民族,这可能与他们的婚俗习惯和自身民族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PLE)对辐射损伤小鼠免疫、抗氧化及造血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辐射对照组(IC)和PLE低、中、高剂量给药组,剂量分别为 800、1 600 和2 400 mg?kg-1,连续7 d灌胃给药,NC组和I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第8天除NC组外,均接受2.0 Gy X线照射,检测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照射24 h后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数。 结果:与IC组比较,PLE高剂量组脾指数、胸腺指数、小鼠肝脏SOD活性明显升高(P< 0.05),PLE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中MDA的含量明显升高(P< 0.05),PLE各剂量组小鼠白细胞数明显升高(P< 0.05),中、高剂量组小鼠骨髓PCE微核数明显降低(P< 0.05)。结论:PLE对电离辐射所致的小鼠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多酸化合物NCW-6的安全性,阐明NCW-6的毒性及潜在的危险。方法:依据新药临床前毒理学评价方法进行NCW-6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和致畸敏感期实验。急性毒性实验中,将健康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给药剂量最低为4 000.00 mg•kg-1、最高为6 000.00 mg•kg-1,组距为400.00 mg•kg-1;经口灌胃1次给药,观察给药后14 d小鼠的中毒表现,记录死亡数,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致畸敏感期实验中,孕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至少20只;给药组剂量分别为91.7、366.8和1 467.5 mg•kg-1;阴性对照组给予5 mL•kg-1蒸馏水,于受孕后第6~15天连续给药,每天灌胃1次;阳性对照组于妊娠第10天一次灌胃给予130 mg•kg-1的维甲酸;各组孕鼠于孕期第20天颈椎脱臼处死,检查受孕情况,记录黄体数、活胎数、死胎数和吸收胎数等,做胎鼠一般外观检查(体质量、身长、尾长和外观有无异常),取胎鼠雌雄各半行内脏形态检查和骨骼形态检查。结果:急性毒性实验,NCW-6的LD50为5 869.9 mg•kg-1,属于无毒化合物。致畸敏感期实验,3 个给药组孕鼠的体质量和增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给药组胎鼠的平均体质量、身长、尾长以及平均胎质量、窝质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给药组胎鼠外观、内脏畸形率、骨骼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NCW-6属于无毒化合物,且对大鼠无致畸作用,具有深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贵州从江县侗族人群B地中海贫血的发病状况、基因突变类蛩及特点。方法 抽取受检者静脉血,应用HbF和HbA2定量测定对人群进行β-地中海贫血初筛,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b)、红细胞比容测定(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7项血液学指标分析,然后用常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受检者DNA,经PCR-反向点杂交法对β珠蛋白基因进行突变分析。结果 从江县侗族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的检出率为7.85%,检出CD41-42(TCTT)移码突变(9例,23%)和CD17(A→t)无义突变(30例,77%)2种基因突变类蛩。结论 该地区侗族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患病率较高,β珠蛋白基因变异情况独特,可能与族内婚配、家族发病聚集性和通婚地理半径狭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β-地中海贫血在贵州从江侗族人群的发病情况,了解该病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抽取受检者静脉血,应用抗碱血红蛋白(HbF)和血红蛋白A2(HbA2)定量测定对人群进行β-地中海贫血初筛,同时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RBC、Hb、HCT、MCV、MCH、MCHC、RDW等7项血液学指标分析。结果:在497例从江侗族受检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的检出率为7.85%,男女比例为1.71:1。结论:该地区侗族人群中β-地中海贫血患病率较高,高于同地区其他民族,这可能与他们的婚俗习惯和自身民族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DNA序列测定技术检测贵州省三都地区水族β-地中海贫血的未知突变,了解β-珠蛋白基因在水族人群中的变异情况。方法通过测定红细胞脆性、血红蛋白A2(HbA2)、抗碱血红蛋白(HbF)进行β-地中海贫血血液学筛查;表型分析采用血红蛋白定量;反向点杂交技术用于检测中国人16种已知类型的β-地中海贫血突变;β珠蛋白基因全长DNA测序技术用于未检出突变的标本,确定样品的基因突变及其基因型。结果运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进行基因筛查,发现9例具有典型β-地中海贫血表型特征,但不属于已知的16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经DNA直接测序分析,发现均有CD2CAC→CAC/CAT、IVS-2nt16C/C→C/G、IVS-2nt74G/G→T/T、lVS-2nt666T/T→T/C4种β-珠蛋白基因多态位点及其组成的基因型,另有2例除了以上4种β-珠蛋白基因多态位点外,还分别发现IVS-1nt14T/T→T/A,第三外显子下游140bpT/T→T/G。结论贵州三都水族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多样性及其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