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钉长度对全螺纹松质骨螺钉轴向最大拔出强度(Axial maximum pullout strength)的影响。方法分三种螺钉长度组,每组八个螺钉,总共24个全螺纹松质骨螺钉。三具福尔马林液防腐固定尸体脊柱段标本(T10-L5),并行X-线(X-rays)检查和应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36型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s absorptiometry bone(DEXA)densitometer]测试椎体骨密度(BMD)。根据骨密度值选出12个椎体,并根据骨密度分成四个骨密度段。在每个骨密度段内,每个椎体中随机植入2个不同长度的螺钉固定在材料实验机(Material testing system machine)上分别进行轴向拔出强度的测试。结果A组(18mm)和B(20mm)组的拔出强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407),B组(20mm)和C组(24mm)的拔出强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92),A组(18mm)和C组(24mm)的拔出强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数据分析24mm长的全螺纹松质骨螺钉比18mm长的螺钉具有更强的握持力(Holding power)。螺钉轴向最大拔出强度与螺钉长度明显相关,在临床中,为提高螺钉的最大拔出强度尽可能应用长的螺钉。  相似文献   
2.
目的:监测临床用药医嘱,评价用药合理性。方法:利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单机版——《药学服务支持系统》(PASS-PC),对我院2009-2010年疑难病历及典型处方用药医嘱进行监测,对不合理用药医嘱及时分析并与临床医师沟通,结合患者病情共同商讨合理化给药方案。结果:共监测用药医嘱4777条,其中警示医嘱2541条,占53.19%,显示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较多,以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禁忌证、特殊人群用药等问题较突出。结论:药师利用PASS-PC能更好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封闭伤口负压引流技术治疗骨外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伤口封闭负压引流的技术运用于骨外露的治疗。方法利用武汉VSD公司的产品治疗骨外露患者20例。结果所有骨外露都被肉芽覆盖,肉芽新鲜,质量高。结论VSD封闭创面负压治疗骨外露效果好,目前病房里常规使用的中心负压吸引的压力(60kPa)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封闭负压引流是骨外露的一条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背景:CT在诊断下胫腓联合方面优于X射线平片,但是判断下胫腓联合旋转失匹配的CT诊断标准目前还缺乏研究。目前国内外下胫腓关节三维失匹配还缺乏系统研究,特别是对旋转关系的测量。目的:用CT测量正常人群的下胫腓联合的腓骨相对胫骨的旋转角度。方法:在符合条件的志愿者中随机抽取21名男性及21名女性进行测试,用CT随机扫描单侧踝关节。轴位CT测量包括胫腓前间隙、胫腓后间隙、腓骨旋转角、胫腓前关节面切线角、胫腓后关节面切线角。为了确保可靠性,2个研究者在3个不同的场合独立鉴定、评价每个CT数据。结果与结论:42例踝关节纳入到数据分析。下胫腓联合胫骨面形状大致分为深弧形、浅弧形、浅坡形及平直形,其中以深弧形对称型多见。腓骨形状可大致分为三角形、圆形、椭圆形,以三角形最多见。各测量指标95%置信区间:胫腓前间隙2.10-2.25mm、胫腓后间隙4.14—4.29mm、腓骨旋转角103.97°-106.30°、胫腓前关节面切线角21.88°-26.64°、胫腓后关节面切线角33.03°-36.63°。其中腓骨旋转角测量变异系数最小,相对波动小,更具有代表性。下胫腓联合CT测量的众多指标中腓骨旋转角是一个更为稳定的指标。这些数据为下胫腓联合的精确复位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5.
背景:作者的前期实验发现肱骨远端髓腔内存在骨性突起,但对其具体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还不清楚.目的:观察肱骨远端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设计、时间及地点:CT扫描测量与实体标本观察对比,于2007-06/12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T室和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80根干燥成人肱骨,均由南昌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左49根,右31根,排除肱骨无骨折及病损.方法:应用16层CT对80根肱骨远段1/3进行扫描,三维重建成像后,从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截面观察并描述鹰嘴窝上髓腔内骨性突起的形态特点,然后将20根肱骨远段1/3在冠状面上从中线纵行剖开,对髓腔内骨嵴行直观观察.主要观察指标:骨嵴丰要存在于内侧还是外侧,骨嵴基底部范围,骨嵴排列特点.结果:鹰嘴窝上髓腔内1.9~3.2 cm内(平均2.6 cm)存在骨性突起,骨质与皮质骨相近.基底部位于后方,内、外侧分别旱倒八字形排列.骨嵴以一侧为主,其中59根以内侧为主,21根以外侧为主,呈二三行平行排列:另一侧骨嵴则较紊乱.结论:描述了以前未有记载的肱骨远端髓腔内骨嵴的形态,对肱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和肘关节人工关节置换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门诊西药房发生调剂差错的因素,并制定防范对策。方法门诊西药房《差错事故记录本》中的处方共74张,调查其差错原因,并提出一些防范对策。结果74张处方中,药师问题是造成差错的首要原因,所占比重是67.6%,其中药物数目差错项占28.4%;其次是医师问题,占18.9%,其中用法用量出错项占13.5%;其他原因(患者、环境方面)相对较少,各占10.8%和2.7%。结论调剂差错与多种因素有关,门诊西药房需全面、加强处方管理,确保合理用药,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实施围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标准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方法:按《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性应用评价标准》,对我院2008年6月-2009年8月住院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将合理用药的患者列为A组,不合理用药的患者列为B组,对2组患者手术后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切口部位炎症反应率等均有明显差异,B组(16.05d、8432.38元、21.38%)明显高于A组(12.54d、7522.80元、10.81%)。结论:临床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标准是合理的、必要的,临床医师应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下肢关节内骨折术中三维成像(Axcadis orbit 3D)的图像质量.方法 2009年3月至12月对20例下肢关节内骨折患者(髋臼骨折8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及踝关节骨折4例)行术中三维成像.由5位医生按照设计的评分系统对这些图像进行评分,并与螺旋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Arcadis orbic 3D术中成像满意,对皮质骨的显示及临床诊断意义方面平均得分为1.8分和1.6分,与CT得分相同.Arcadis orbic 3D对松质骨骨小梁显示比较模糊,得分3.2分,难以显示骨内病灶以及周嗣的软组织;金属伪影也比较大,平均得分为3.0分;三维重建效果也不理想,无论是表面重建技术,还是容积重建技术生成的立体三维图像都无法与螺旋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下肢关节内骨折手术中使用Arcadis orbic 3D临床十扰小,获得的术中三维断层图像质量能满足创伤骨科的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和推广经小切口技术钢板内固定取出的手术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09年5月我科应用小切口技术进行钢板内固定取出的患者28例,摄片示骨折愈合后将内固定取出,平均1年。结果:平均住院3~7d;术后随访1~2个月。切口于8~12d临床愈合,未发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小切口行钢板内固定物取出术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和愈合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4种中药注射液过滤前后对输液微粒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临床常用的几种中药注射液过滤前、后加入不同输液中微粒变化情况及配伍后外观和pH值的变化。方法:将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参麦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过滤前后,分别加入常用的大输液中混合,室温放置0.5h,观察外观变化,利用pH计和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pH值和微粒数。结果:配伍后0.5h内没有明显的外观变化,过滤前后的配伍液pH值一致,但未经过滤的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不同粒径的微粒数均显著增加,部分注射液相加后微粒数不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标准。经过滤的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后微粒数虽然也有所增加。与过滤前的配伍液相比明显减少,并全部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结论:为减少微粒对人体造成危害,临床应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时。应考虑微粒的相加问题,减少中药注射液及输液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