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探讨HBV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疾病进展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共13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比较4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方差不齐采用Welch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GamesHowell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及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8^+T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9^+B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和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肝癌组CD16^+CD56^+NK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疾病进展与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6^+CD56^+NK细胞呈明显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4、-0.503、-0.269、-0.435、-0.402,P值均<0.01)。结论随着疾病的进展,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发生变化。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精准计数能够反应机体的免疫状态,可作为慢性HBV感染临床病情演变、治疗效果及疾病预后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PHBC患者572例,使用自拟《PHBC中医证候临床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的四诊信息采集,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PHBC的中医证素特点和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收集调查表的83个症状条目因子分析,KMO统计量为0.843,Bartlett球型检验P<0.001,共提取出16个公因子,筛选出具有意义的症状66项,主要涉及病位证素为肝、脾、肾,病性证素为血瘀、气虚、气滞、阴虚、阳虚、湿热、水湿、水停.根据病性、病位证素归纳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共7类中医证候.采用聚类分析探讨本病的证候分布,依次为瘀血阻络(26.92%)、湿热蕴结(16.96%)、水湿内阻(14.86%)、脾肾阳虚(12.41%)、肝肾阴虚(11.71%)、肝气郁结(10.66%)、脾气虚(6.47%).结论 PHBC的基本中医证候可分为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脾气虚、肝气郁结、水湿内阻,从证候分布规律和病机特点来看,瘀血阻络证是PHBC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MDCTA三维重建技术对穿支皮瓣血管可视化定位方法及设计的指导意义。方法:2011年6月至20i3年8月,对2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行穿支皮瓣修复术,术前在拟设计皮瓣区域采用MDCTA扫描及三维重建,根据重建的皮瓣穿支血管的位置及供血范围设计皮瓣,比较术前穿支血管定位与术中实际位置的差异。并根据三维重建后的3D图象观察穿支分布及彼此吻合情况,以此结果指导术中皮瓣设计,旋转方式等。结果:本组23例,其中胫后动脉穿支皮瓣9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4例,臀上动脉穿支皮瓣6,腓肠肌穿支皮瓣2例,背阔肌肌穿支皮瓣2例。所有皮瓣经MDCTA扫描,均能清楚分辨皮瓣穿支以及其二级血管的位置走向,三维重建能清楚分辨穿支血管与其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MDCTA术前定位与术中解剖相符率达100%。23个皮瓣除2例远端1/3发绀经处理后无好转,II期植皮修复外,其余均I期愈合。随访1~10个月,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两点感觉大于0.3cm。结论:MDCTA三维重建能三维直观精确定位穿支血管及显示皮瓣血流灌注范围,术前用于指导皮瓣设计,能明显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4.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世界约20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1]。HBV和宿主免疫系统是驱动疾病进展的两大因素,其中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2]。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键,免疫调节有望成为未来更重要的治疗手段[3]。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七氟醚短暂重复性麻醉脂多糖致热大鼠的体温变化,探讨七氟醚调节体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24只,体重210~230 g,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模型+七氟醚组(S组),每组8只。C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kg),M组腹腔注射脂多糖(LPS)20μg/kg制备大鼠发热模型,S组腹腔注射LPS(20μg/kg)后,每隔1 h置入1.5%七氟醚麻醉罐中麻醉,每次吸入30 s~1 min。造模后每隔30 min平行监测三组大鼠体温1次,共监测10 h。记录三组大鼠的生理情况、体温、体温升高时点、体温峰值、体温峰值时点。记录体温升高持续时间10 h和≥10 h发生情况。结果 M组和S组注射LPS后都出现体温升高,有寒颤、竖毛、蜷缩精神萎靡等表现,个别出现轻微腹泻。M组和S组均表现为三相热,S组体温升高时点明显晚于M组(P0.05),S组体温峰值明显高于M组(P0.05),体温峰值时点明显晚于M组(P0.05)。M组和S组体温峰值明显高于C组(P0.05),体温峰值时点均明显晚于C组(P0.05)。M组和S组体温升高持续时间(≥10 h)的比例分别为37.5%、8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醚短暂重复性麻醉脂多糖致热大鼠,可推迟大鼠体温升高和体温峰值时点且可升高体温峰值,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利用手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在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5例患者38指,其中合并骨折11例,指神经损伤12例,肌腱断裂8例,缺损面积最小2.5cm×2.0cm,最大5.0cm×3.0cm,所有病例均应用手背逆行筋膜皮瓣修复进行修复。其中7例吻合皮瓣的皮神经和手指断端的指神经,重建指腹感觉。结果:本组35例,皮瓣面积最大为4.0cm×1.8cm,最小为1.5cm×1.2cm,蒂宽1.0~1.5cm。除2例皮瓣远端缺血、坏死,经处理后二期愈合外,其余筋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年,外观满意,手指伸屈功能恢复良好,指腹两点辨别觉4.0~8.0mm。结论:本方法具有保留手指长度、手部外形良好、皮瓣成活率高,手术操作简便,不牺牲主要血管,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狂犬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探讨狂犬病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2—2018年天津市某院35例狂犬病患者一般资料、暴露情况、临床症状、血常规、生化指标数据。结果 35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40岁人群高发,15岁以下儿童占5.71%;35例狂犬病患者中,农村患者占65.71%,城市患者占34.29%。此外,伤口位于手部、3级暴露及未进行规范性的伤口处理、未行狂犬病疫苗或免疫球蛋白注射是狂犬病发病的常见因素。23例患者在感染后6个月内发病,从确诊到死亡中位生存期为3 d。患者以恐水怕风、烦躁兴奋为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WBC、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为主,AST、CK、CK-MB可出现升高,部分可以出现轻微的肾损害。结论 狂犬病仍以散发为主,呈季节性发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农村人群和>40岁人群是防治重点对象。应加强对农村狂犬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动物狂犬病疫苗接种覆盖率,保证人用狂犬病疫苗接种率,推动自主产权的狂犬病治疗药物的研发可能是狂犬病未来防治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