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5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系统评价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治疗相关疾病的安全性,以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 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采用R语言3.1.1版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项研究,合计2 069例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5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对有对照组的研究,维生素C治疗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2,95%CI(0.92,2.20),P=0.382];针对所有纳入研究,维生素C治疗组患者的腹痛发生率为9%[95%CI(0.05,0.14)]、口干发生率为30%[95%CI(0.14,0.54)]、头痛发生率为12%[95%CI(0.06,0.25)]、恶心发生率为25%[95%CI(0.13,0.44)]、腹泻发生率为14%[95%CI(0.07,0.26)]。结论:大剂量应用维生素C治疗相关疾病的安全性较好,但应注意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由于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资料,且随访时间较短,该结论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RCT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三种抗结核药在健康和结核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的浓度,评价几种单药和联合方案抗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活性;评价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方法 通过小鼠静脉感染H37Rv 建立结核性脑膜炎模型,健康和结核性脑膜炎小鼠分别连续给予利福平(RFP)、左氧氟沙星(Lfx)、莫西沙星(Mfx)5 d 后,于...  相似文献   
3.
氯法齐明抗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内外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氯法齐明(clofazimine,CLF)在体外及体内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微孔板指示剂法,测定氯法齐明对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及临床分离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30株)的MIC;建立小鼠静脉感染H37Rv的结核病模型(105 CFU/只),根据氯法齐明的不同剂量,分为3个治疗组:20 mg/kg,每周给药5次(CLF-1组);10 mg/kg,每周给约5次(CLF-2组);20 mg/kg,每周给药2次(CLF-3组);治疗30 d后进行肺、脾组织活菌计数,应用单冈素方差分析,比较氯法齐明在小鼠体内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结果 氯法齐明对结核分枝杆菌H37Rv的MIC为0.12~0.24 μg/ml;对3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MIC为0.12~1.92 μg/ml.在小鼠结核病治疗模型中,3个治疗组的小鼠肺活菌计数分别较空白对照组降低2.92、1.78和1.39 lg CF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74.09,P<0.01).结论 氯法齐明具有较好的体外及体内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结核分枝杆菌持留状态体内外模型的建立与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体内外结核分枝杆菌持留状态模型,检测在不同条件和化疗阶段中结核分枝杆菌持留菌,探讨其与化学治疗的关系。方法应用低氧培养、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结核分枝杆菌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小分子热休克蛋白(Acr)及85B蛋白的mRNA表达变化的方法检测体内外模型中结核分枝杆菌持留菌。结果体外及动物模型中均存在结核分枝杆菌低氧培养阳性,体外模型中结核分枝杆菌ICLmRNA和Acr蛋白mRNA在低氧条件下表达逐渐增加,4d时显著增加,其对数值分别为(5.3±0.9)和(6.4±1.6)拷贝/ml,而85BmRNA在有氧条件下明显增加,10d时的对数值为(6.1±0.9)拷贝/ml,在低氧条件下无明显变化。在小鼠感染与治疗模型中,ICLmRNA在感染的2周和4周均有表达,在治疗4周后下降;AermRNA在感染4周及治疗4周不表达或表达很少,治疗8和10周表达量增加,10周的对数值为(6.2±1.7)拷贝/ml,治疗12周直至停药后4周仍有表达,停药4周的对数值为(3.0±1.6)拷贝/ml;而85B蛋白mRNA则在治疗前高表达,对数值为(6.4±1.1)拷贝/ml,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12周时测定值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了结核分枝杆菌持留状态的体外及动物模型,ICLmRNA、Acr蛋白mRNA高表达可作为持留菌存在的标志,应用液体低氧培养并联合mRNA检测有可能检测到结核分枝杆菌持留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乌苏里藜芦Veratrum nigrum var.ussuriense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溶剂分配和反复硅胶柱色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并利用质谱和核磁共振(包括1D和2D)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羟基-7-甲氧基-2-(3′-羟基-2′,5′-二甲氧基苯基)苯骈呋喃(Ⅰ)、白藜芦醇(Ⅱ)、3,5,2′,4′-四羟基茋(Ⅲ)、β-谷甾醇(Ⅳ)。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藜芦呋喃素;化合物Ⅱ~Ⅳ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共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6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以及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活能力评定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7d及14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时联合应用前列地尔和丹红注射液可达到协同互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知母提取物对地塞米松致大小鼠胃肠机能紊乱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地塞米松诱发的大小鼠胃肠道机能紊乱动物模型,检测大鼠胃液量、胃液pH值、胃蛋白酶活力及胃壁结合黏液量和小鼠肠推进率及胃内色素残留率等指标考察知母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结果知母提取物能显著减轻地塞米松所致小鼠胃排空运动减缓,使给予地塞米松造模的大鼠胃液pH值显著增加,胃蛋白酶活力明显降低,胃壁结合黏液量也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知母提取物具有改善地塞米松致大小鼠胃肠机能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氯法齐明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用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氯法齐明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对MTB的抗菌活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微孔板指示剂法测定10种抗结核药物单独及与氯法齐明联合应用时MT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制浓度(FIC)并评价氯法齐明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将90只BALB/C小鼠尾静脉注射感染耐药MTB临床株成为耐药结核病动物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及13个治疗组,每组6只.单独应用氯法齐明、克拉霉素、莫西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PAS)、乙胺丁醇、阿米卡星和卷曲霉素,并将氯法齐明与上述药物联合治疗小鼠,给药30 d后解剖各组小鼠,计数肺、脾活菌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药物的抗结核活性.结果 氯法齐明与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时,MIC降至应用单药的1/2~1/8,氯法齐明分别与PAS、丙硫异烟胺、克拉霉素和卷曲霉素联合应用时,FIC分别为0.31、O.185、0.31和0.28,具有协同作用.各治疗组小鼠的肺、脾活菌数均较空白对照组低,单药组中氯法齐明的作用最为明显,分别较空白对照组降低了1.82和2.32 lg CFU,氯法齐明与克拉霉素联合应用的抗结核作用较单独应用氯法齐明更强,且较单用克拉霉素组的抗菌活性增加,活菌数分别降低1.30和1.91lg CFU,提示联合应用可增强药物的抗结核作用.结论 体外及小鼠体内的实验结果均提示,氯法齐明与克拉霉素联合应用有协同抗结核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乌菌里藜芦中Zhi类化合物的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乌苏里藜芦(Veratrum nigrumL.var.ussuriense Nakai)中分离出3种Zhi类化合物,应用二维核磁共振等光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白藜芦醇(Ⅰ)2,3′,4-5′-tetrahydroxy stilbene(Ⅱ)和命名为verussustilbene(Ⅲ)的新Zhi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