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胃肠道类癌的内镜下诊断、治疗、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2004年7月至2010年7月内镜下诊治,经病理确诊并随访的胃肠道类癌72例.总结其常规内镜诊断、内镜下超声诊断、病理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分析.结果 共确诊并成功随访上消化道类癌26例,下消化道类癌46例,单发65例,多发7例,肿瘤大多为偏黄色广基扁平、丘状或隆起质硬结节,活动度不明显.超声内镜多表现为位于黏膜下层不均匀的低回声结节.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成功治疗单发类癌51例,治愈率96.2%(51/53);EMR治愈多发类癌3例,治愈率3/7,术后随访肿瘤无复发.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类癌的重要手段,内镜下超声探查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来源及层次,并可为内镜下治疗提供依据.EMR及ESD为根治早期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发现有c-kit基因突变和蛋白质产物的表达,是GIST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除c-kit基因外,部分GIST中还存在PDGFRA基因突变,对GIST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作了重要的补充。其中,在存在c-kit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中,检测到突变几乎主要集中在第11、9、13、17号外显子;存在有PDGFRA基因突变的GIST患者中,突变主要集中在第18、12号外显子。研究表明,GIST的基因突变特征与预后有显著的相关性。从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判断预后、指导用药且右甭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mRNA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调控.方法 分别培养胃癌细胞株高分化MKN-28、中分化SGC-7901和AGS、低分化MKN- 45以及胃黏膜正常上皮细胞(GES-1).提取细胞RNA,采用RT-PCR法检测IGFBP7 mRNA在各细胞株中的表达.提取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后采用甲基特异性PCR(MSP)分析其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不同浓度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2'-脱氧胞嘧啶(5-aza-dc)处理细胞株后,经Real-time PCR定量药物处理前后各细胞株IGFBP7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各肿瘤细胞株中IGFBP7 mRNA表达较GES-1降低或消失.MSP检测IGFBP7 mRNA表达降低和消失的细胞株均有CpG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不同浓度5-aza-dc处理细胞后,IGFBP7 mRNA的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增高.结论 IGFBP7 mRNA在胃癌细胞株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其表达下调与其CpG岛甲基化有关.5-aza-dc可使IGFBP7 mRNA表达降低的胃癌细胞株重新表达IGFBP7 mRNA,提示IGFBP7基因CpG岛甲基化可能是IGFBP7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缺失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上消化道结石(胃石、肠石、食管结石)发病率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表现为类似慢性胃炎的症状,该病往往是在出现临床症状后行内镜检查才得以确诊。我院自2003年10月29日至2013年8月13日期间,行胃镜检查患者共87 792例,其中上消化道结石患者共103例,发病率约为0.12%。我科采用药物治疗及内镜机械碎石,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103例上消化道结石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治疗方法(附  相似文献   
5.
在各种胃炎的病因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尤为突出,除菌治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可引起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胃炎结节状改变存在两种类型,结节类型A(结节性胃炎)和结节类型B(萎缩性胃炎的结节状改变).虽然两者的起因都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在临床上诊断和预后差别可能也较大[1].本研究对以上两种胃炎治疗后5年长期随访,分析其预后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4年4月至2006年4月经内镜与病理相结合确诊并成功随访5年的结节性胃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男女比例1:1.8,患者平均年龄34.8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节状改变的患者65例,男34例,女31例,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患者平均年龄57.6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AF1基因及蛋白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s)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危险度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XAF1在10例原发性局灶性小肠GISTs的肿瘤及瘤旁新鲜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XAF1mRNA及其蛋白在小肠GISTs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瘤旁组织(P均<0.01)。中、高危小肠GISTs肿瘤组织中XAF1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相应的瘤旁组织(P<0.05),而低危小肠GISTs与其瘤旁组织间XAF1mRNA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瘤旁组织相比,XAF1基因的表达减少可能与小肠GISTs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7岁,2003年因大便性状改变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遂于我科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分别于2006年11月20日、2006年12月27日、2007年4月13日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这3次的病理结果分别为:(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上皮轻度异型增生;(降乙交界)大肠黏膜慢性炎症,部分腺瘤样增生;(盲肠)早期管状腺瘤。患者在多次检查过程中阑尾开口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mRNA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调控。方法 分别培养胃癌细胞株高分化MKN-28、中分化SGC-7901和AGS、低分化MKN-45以及胃黏膜正常上皮细胞(GES-1)。提取细胞RNA,采用RT-PCR法检测IGFBP7 mRNA在各细胞株中的表达。提取细胞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后采用甲基特异性PCR(MSP)分析其CpG岛甲基化状态。采用不同浓度去甲基化药物5'-杂氮-2'-脱氧胞嘧啶(5-aza-dc)处理细胞株后,经Real-time PCR定量药物处理前后各细胞株IGFBP7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各肿瘤细胞株中IGFBP7 mRNA表达较GES-1降低或消失。MSP检测IGFBP7 mRNA表达降低和消失的细胞株均有CpG岛不同程度的甲基化。不同浓度5-aza-dc处理细胞后,IGFBP7 mRNA的表达量呈剂量依赖性增高。结论 IGFBP7 mRNA在胃癌细胞株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其表达下调与其CpG岛甲基化有关。5-aza-dc可使IGFBP7 mRNA表达降低的胃癌细胞株重新表达IGFBP7 mRNA,提示IGFBP7基因CpG岛甲基化可能是IGFBP7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缺失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