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常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对非己抗原能够发生免疫应答,对自身抗原则是处于无应答或微弱应答状态,时刻处于"免疫激活-免疫耐受"的动态平衡状态。然而,如果正常的免疫耐受被打破,将"自己"识别成"非己",处于非正常免疫激活状态的T细胞就会持续迁延的对自身抗原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结果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ADS)的发生。因此,"无效"的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成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的主要致病机制。免疫共刺激分子(co-stimulatory molecule)作为连接抗原递呈细胞(APC)和免疫细胞(T细胞,B细胞)的重要纽带,有研究已经证实,正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高表达和负性免疫共刺激分子的低表达都会导致自身免疫耐受的缺陷,进而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依据中医药"纠偏","扶正"的治疗特色。本文通过对4种典型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则是以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代表;器官特异性则是以多发性硬化症(MS)和Ⅰ型糖尿病(T1DM)发病机制进行探讨,依赖于这4种疾病发病过程中免疫共刺激分子对免疫识别与免疫应答的重要影响,并且依托于中医药对自身免疫平衡调节的作用,结合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对免疫共刺激分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探寻不同的免疫共刺激分子在不同的自身免疫病中的共性,并初探中药以PD1-PDL1为药物靶点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蔡维艳  王璇 《临床荟萃》2003,18(2):108-109
肾外症状性肾炎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够典型 ,又缺乏敏感性较高的尿液改变 ,早期很容易误诊 ,现就我院近几年来 4例误诊病例 ,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男性 ,11岁 ,因胸闷气短 2天入院。发病前 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个月前曾行阑尾切除术 ,当时测血压正常。查体 :血压 15 0 / 10 5mmHg (1mmHg =0 .133kPa) ,双眼睑略水肿 ,双肺未闻及啰音 ,心率 98次 /min ,心音有力 ,无杂音 ,肝右肋下 3cm ,剑突下 2cm ,轻触痛 ,双肾区轻微叩痛 ,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 ,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血常规 :血红蛋白98g/L ,红细胞 3.72× 1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选取Wistar大鼠,日本大耳白兔,分别采用ih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采用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观察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选取KM小鼠,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及热板刺激观察小儿清瘟镇痛反应;ICR小鼠,SD大鼠通过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对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鼠后肢足跖炎症性肿胀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小儿清瘟解热颗粒3.92 g·kg-1及15.68 g·kg-1于给药3 h能显著降低家兔肛温差值(P0.05,P0.01),3.78~30.24 g·kg-1于给药4 h能显著降低大鼠肛温(P0.05,P0.01)。小儿清瘟颗粒43.68 g·kg-1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5),10.92,21.84 g·kg-1于给药2 h能显著提高小鼠痛阈值(P0.05)。小儿清瘟解热颗粒5.46~43.68 g·kg-1连续给药3 d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右耳肿胀度(P0.01),7.56 g·kg-1组于给药1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15.12 g·kg-1组于给药0.5,2,4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P0.01),30.24 g·kg-1组于给药0.5~4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P0.01),小儿清瘟解热颗粒43.68 g·kg-1组腹腔冲洗液吸光度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具有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较主流的多种青蒿素抗疟机制学说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可能存在多方面多途径的抗疟机制;另一方面,疟原虫在体内的发病机制相对明确,其中关于疟疾发病的"红细胞膜疟原虫诱生阴离子通道(PSAC)"研究揭示,红细胞感染疟原虫后,红细胞膜可以选择性增高对疟原虫生长增殖所需的红细胞外糖醇、嘌呤和氨基酸等阴离子营养物质的透膜运输,采用阴离子通道抑制剂可以抑制红内期疟原虫对胞外营养物质的摄取,阻断疟原虫的发育增殖。该文研究双氢青蒿素(DHA)体外对人源性HB3疟原虫感染人红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以提示青蒿素类药物是否可以通过抑制红细胞膜通透性,发挥阻止和杀灭疟原虫红内期生长增殖作用。实验采用5%山梨醇可以透过红细胞膜特异性杀灭红内期疟原虫的原理,观察体外HB3培养体系中施加DHA与否,山梨醇对红内期疟原虫的杀灭效果差异,考察DHA是否可以影响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结果显示,10 nmol·L-1的DHA(疟原虫体外培养体系终浓度)预刺激30 min后,可以显著减弱山梨醇对红内期HB3疟原虫的杀灭作用,DHA有可能是通过抑制疟原虫感染红细胞膜的通透性,阻碍了山梨醇透过红细胞膜,从而减弱了山梨醇对红内期疟原虫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对机体的调节杂泛性和机体处置中药的复杂差异性,仍是科学阐释中药作用机制和提高疗效的障碍,新近"多成分单靶点叠加作用"假说,认为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网络中局部靶点可存在相似多成分的药效叠加作用。该文作者进而认为,中药多成分只能在有限条件/浓度下起叠加作用,由于中药-机体系统杂泛性,在药效单靶点上更多显现的是多成分叠加与竞争/拮抗并存的复杂作用,此复杂作用可能是影响中药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关键,理论上,选择和创造单靶点叠加作用,可实现中药的科学配伍、疗效提高与毒性减弱。该文根据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特点,及"叠加作用"假说等,提出方剂"主效应"研究思路--中药(复方)作用多样、复杂,如何更好地研究中药复方配伍机制和提高疗效?应该从中药复杂多样的作用中筛选与临床具体病证相关的某一或某几个"作用效应"作为方剂"主效应",方剂"主效应"是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宏观体现,方剂"主效应"研究至少可以包含2个方面,一是方剂"主效应"的药动学应用研究,二是方剂"主效应"的药效作用研究:在某一具体临床使用中,仅仅是应用方剂治疗某一临床病证的作用,那么这一作用可视为当下该方剂的主效应,此时,如能研究得出该"主效应"的药动学规律(如主效应时间曲线,主效应-剂量相关性等),可制定此方剂治疗该病证的临床优化用药方案;主效应的作用研究上,主要有2个要素,其一,机体的哪些药物靶点与"主效应"直接相关,也即找出"主效应"的靶点网络,其二,"主效应"靶点网络中单个靶点受哪些药物成分调控(正相关、负相关),调控的成分浓度或数量变化会引起单靶点药效的何种变化,进而会引起多靶点协同作用的何种变化。此两要素将是最终阐释中药作用机制和配伍机制的研究关键。通过对方剂"主效应"的研究,可以提高具体病证应用下方剂的临床疗效和阐释其配伍机制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探讨sICAM-1和TNF-α在化脓性脑膜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7例,对照组20例,同时收集脑脊液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sICAM-1和TNF-α的水平.结果: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sICAM-1和TNF-α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恢复期均恢复正常(P>0.05);伴并发症和后遗症较无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患儿急性期脑脊液sICAM-1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P<0.05或 P<0.01);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sICAM-1和TNF-α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3842,0.4218;P均>0.05).结论:sICAM-1和TNF-α参与了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过程,二者可作为化脓性脑膜炎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该实验于体外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复方银杏叶颗粒(80,160,320,640 mg·L-1)预孵育,合并使用H2O2(1 200μmol·L-1)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MTT法研究药物对HUVEC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LDH,MDA,NO含量及SOD活性,判断药物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Casepase-3活性检测以及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使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研究发现1 200μmol·L-1H2O2能够诱导内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损伤,使细胞存活率降低,且细胞增殖抑制程度与H2O2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而80,160,320,640 mg·L-1的复方银杏叶颗粒能够明显减轻该模型下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恢复细胞正常增殖水平,改善细胞状态,抑制细胞凋亡,同时能够上调Bcl-2的表达以及下调Bax的蛋白表达。该实验证明了复方银杏叶颗粒对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复方银杏叶颗粒抑制了内皮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戊己丸中10个活性成分单次给药和多次口服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比较其在正常大鼠和慢性内脏高敏感肠易激综合征(CVH-IBS)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差异.方法 采用乳鼠结肠球囊刺激法制备CVH-IBS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内脏敏感性评价.单次或多次灌胃给予戊己丸提取物后于不同时间点从颈静脉采血,采用超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内毒素(LPS)所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小鼠模型,研究青蒿素对SIRS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7周龄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模型组,青蒿素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1)组、布洛芬组(39 mg·kg-1),预防给药7 d后腹腔注射LPS(10 mg·kg-1)。根据SIRS临床诊断标准,检测小鼠的呼吸频率、肛温、白细胞分类、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肺指数、脾指数、糖脂代谢、脑组织炎症因子,以及肺组织炎症相关蛋白磷酸化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腹腔注射LPS可使小鼠的呼吸频率明显降低(P0. 05),体温显著下降(P0. 01),脾指数显著升高(P0. 0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 05),单核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P0. 01),血小板显著减少(P0. 01),血小板比积显著降低(P0. 01),血浆中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 01),血浆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 01),脑组织海马和皮层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泌显著增多(P0. 01),脑组织海马、皮层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显著增多(P0. 01),肺组织磷酸化蛋白STAT1表达显著升高(P0. 01),磷酸化蛋白c-Jun表达显著升高(P0. 01);与模型组比较,青蒿素给药后,可显著升高LPS所致小鼠的体温和呼吸频率的降低,减轻LPS诱导的各脏器病理改变,可显著升高LPS所致的小鼠低血糖,可显著降低海马和皮层中炎性因子的水平,降低肺组织中磷酸化蛋白STAT1和c-Jun的表达(P0. 05,P0. 01)。结论:青蒿素可降低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水平,对腹腔注射LPS致SIRS小鼠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