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四基-苯基-四氢吡啶(MPTP)诱发猴偏侧帕金森病(PD)模型。取人胚胎(胎龄11~12周)黑质及尾核,制成黑质及黑质+尾核细胞悬液,采用立体定向技术,植人猴PD模型的尾核头部或黑质部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等,系统观察18周,病理症状较移植前有所改善。阿朴吗啡(APO)诱发旋转次数明显减少,经免疫组化ABC法酪氨酸羟化酶(TH)染色,在宿主尾核内可见TH阳性细胞存活、生长,同时发出细胞突起。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针麻原理的研究,我们以与足三里和上巨虚等常用穴位有关的胫前肌作研究材料,用 Barker 氏染色法和传统的氯化金染色法等对胫前肌内的感受器进行了观察。为了比较,还观察了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结果发现,在这些肌肉中有四种感受器:即肌梭、腱器官、环层小体和游离神经末梢。但在胫前肌内未看到环层小体。实验结果提示,肌梭和游离神经末梢可能与针感有关。  相似文献   
3.
用HRP逆标方法和荧光染料碘化丙啶(PI)逆行标记与单胺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发现,大多数被HRP标记的长下行脊髓固有束(LDPT)神经元出现于颈膨大Ⅶ和Ⅷ层,少数在Ⅰ、Ⅴ和Ⅹ层。同侧的神经元多半分布于Ⅶ层,小部分在Ⅷ层,少数在Ⅰ和Ⅴ层内,对侧的此神经元,绝大多数在Ⅷ层内,少数在Ⅶ层内,少数几个位于Ⅹ层。此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同侧和对侧LDPT神经元在颈膨大内各有特有的分布。在朡髓(T_(8-11))的Ⅹ区,也观察到少数HRP标记的下行脊髓同有束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胞体在水平切片上面积很大(50—60μm)。此外,在LDPT神经元和下行的单胺能末梢之间联系的观察中,一些呈绿荧光的NA能末梢与LDPT神经元树突和胞体有紧密接触。表明下行的NA能末梢可能和LDPT神经元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茜草科乌檀属植物胆木Nauclea officinali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胆木8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二氢猕猴桃内酯(1)、黑燕麦内酯(2)、3,4,5-三甲氧基苯酚(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5)、对甲氧基桂皮酸(6)、咖啡酸甲酯(7)、咖啡酸乙酯(8)、异阿魏酸甲酯(9)、阿魏酸乙酯(10)、断氧化马钱子苷(11)、裂环马钱苷(12)、3-醛基吲哚(13)、1,2,3,4-tetrahydronorharman-1-one(14)、vinmajine I(15)、19-O-methyl-3,14-dihydroangustoline(16)、乌檀碱(17)和异长春花苷内酰胺(18)。其中化合物1、2为倍半萜类化合物,3~10为酚酸类化合物,11、12为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化合物13~18为生物碱类化合物。结论化合物1~15为首次从茜草科乌檀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Falch—Hillarp 的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是用甲醛与单胺类物质发生缩合反应,而产生具有强荧光化合物的方法。该技术的建立为神经形态学增添了新的篇章。它揭示了一个庞大的单胺类神经元系统在脑内的存在。荧光组织化学技术不仅用于形态学  相似文献   
6.
根据已有资料,DLF与下行抑制有关。本实验在切断DLF后,在切口上方的DLF内产生强烈的5-HT和NA的荧光堆积。两种荧光堆积物在分布上是相互交错的,但5-HT的荧光堆积主要分布在交感外侧柱,背外侧索的外侧及其边缘;NA的荧光堆积主要分布在背外侧素的中央区。切口下方无任何荧光堆积。切断背外侧索后,中缝大核内(特别是靠中线区)5-HT细胞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中缝苍白核和暗核的5-HT细胞荧光无明显变化。A1的CA细胞荧光在切断DLF后也有所增强;但A2、A3和A6的CA细胞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玫瑰树属植物古城玫瑰树Ochrosia elliptica枝叶中的非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系统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古城玫瑰树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鉴定了15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edyotisol A(1)、(-)-(7R,7′R,7″S,8S,8′S,8″S)-4′,4″-dihydroxy-3,3′,3″,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2)、8-羟基松脂素(3)、lyoniresinol(4)、蛇菰脂醛素(5)、刺芒柄花素(6)、vestisol(7)、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异黄烷(8)、(3R)-violanone(9)、6-羟基-2-(2-苯乙基)色酮(10)、6-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11)、对羟基苯乙酮(1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黑麦草内酯(14)和4,5-dihydroblumenol A(15)。其中化合物1~5为木脂素类化合物,化合物6~9为异黄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0和11为色原酮类化合物,化合物12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13~15为倍半萜类化合物。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玫瑰树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评价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单侧黑质制备的偏侧帕金森病动物模型。应用6-羟多巴胺损毁SD大鼠单侧黑质制备偏侧PD鼠模型。3周后根据药物诱发试验,TH免疫组化证实模型制作成功。进一步用脑微透析技术结合HPLC-ECD在体检测PD鼠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含量。结果:82只大鼠中有36只阿朴吗啡(APO)诱发的旋转次数>7转/min。6-OHDA注射侧黑质DA神经末稍已绝大多数被损毁。6-OHDA损毁侧纹状体多巴胺及代谢产物明显低于健侧(P<0.05,P<0.01)。应用6-OHDA制备的偏侧PD鼠模型是PD研究的理想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一类直接可观测的双线性系统用沃尔什函数方法进行辨识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把原来的沃尔什函数辨识方法改进为一种迭代算法,从而较好地提高了系统辨识的精确度。通过数字仿真,讨论了函数用沃尔什级数近似的项数以及采用不同的输入信号对辨识精确度的影响,验证了这种辨识方法在有噪声存在时的有效程度。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用于实际系统的可能性,对一个实际的热交换器进行了辨识,结果表明,对于那些近似于双线性的实际过程,沃尔什函数迭代算法是一种有效的辨识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逆行轴突传递物快兰(FB)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分别注射到大白鼠虹膜和颌下腺后在同侧颈上神经节(SCG)内可观察到被FB和被HRP标记的胞体。被FB标记的胞体主要集中在SCG喙端三分之一,中间较少,尾端几乎没有。被HRP标记的胞体,主要分布在SCG的尾端和中间,喙端几乎没有。这结果证实了支配大白鼠虹膜和颌下腺的交感神经元在SCG内的定位与虹膜和颌下腺的前后位置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