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比较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普通螺钉植入术与常规经皮穿刺空心螺钉植入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本医疗组收治并且手术方案采用经皮穿刺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60例,分为导航下经皮穿刺普通螺钉植入术组(导航组)37例和常规经皮穿刺空心螺钉植入术组(常规组)23例。比较2组VAS评分、JOA评分、功能残障指数评分(ODI)、术中术者辐射暴露量、置钉准确率、住院天数、医疗花费等指标。结果导航组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辐射暴露量、穿刺次数、住院天数、医疗花费以及置钉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技术和常规C臂引导下经皮穿刺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方面都能取得相当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且三维导航引导下经皮穿刺技术具有精准、安全、加速术后康复、降低医疗花费等优点,该技术将可能成为微创置钉的首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在脊柱肿瘤中,颈椎肿瘤属于疑难病、少见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在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时出现症状。肿瘤发生的节段、部位及病理类型等各有不同,诊断比较困难,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本文探讨影像学对颈椎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应用价值及临床指导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24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12例;年龄27-65岁,平均48.9岁。病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 PLIF 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收入我院患者34名行 PLIF 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8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6人。其中L1~2节段0个、L2~3节段4个、L3~4节段10个、L4~5节段33个、L5~S1节段26个、L5~6节段0个,共73个节段。所有患者分别于1、3、6、12个月进行术后随访,比较术前及术后测定的指标:采用腰椎 JOA 评分判定术后疗效;采用 Dabbs 方法测量腰椎侧位上椎间隙高;采用 SUK 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应用 SPSS 21.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均手术成功。所有患者术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1个月时失访1人,术后3个月时失访2人,术后6个月时失访4人,术后12个月时失访7人。JOA 术前评分:术前(17.12±3.57)分,n =34,术后1个月(18.6±3.31)分,n =33,术后3个月(22.25±2.5)分,n =32,术后6个月(23.7±2.5)分,n =30,术后12个月(25.9±1.15)分,n =27。术后6个月 JOA 改善率有效为20人,显效为10人;术后12个月 JOA 改善率有效为2人,显效为25人。椎间隙高度(mm):术前(6.16±1.36)分,n =73,术后1个月(13.31±1.67)分,n =72,术后3个月(12.4±1.68)分,n =71,术后6个月(11.77±1.62)分,n =66,术后12个月(11.04±1.6)分,n =60。术后12个月与术前椎间隙高度差行单样本 t 检验,P <0.01。术后融合率:术后1个月0/73,术后3个月42/72,术后6个月56/66,术后12个月59/60。结论:针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短期疗效观察中,6个月时复查 JOA 评分有效率高,12个月时复查 JOA 评分显效率高;术前与术后12个月相比,椎间隙高度得到较好的恢复,术后1个月与3个月相比,椎间隙高度有所丢失,而后3个月到术后12个月之间也有丢失,但丢失不大。术后12个月椎间融合率98.33%。PLIF 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K-ROD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例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K-ROD系统治疗,11例)和对照组(采用单节段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9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腰、腿部疼痛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和影像学指标(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34~53(44.55±6.52)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31~54(40.22±9.26)个月。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长(多)于对照组(P<0.05)。②临床疗效: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两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③影像学指标: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椎间隙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观察组退变椎间盘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1)均降低(P<0.05),退变椎间盘上位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OM 2)均增高(P<0.05),对照组ROM 1、ROM 2均增高(P<0.05),ROM 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出现邻椎退变观察组1例、对照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ROD系统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相邻节段退变临床疗效较好,可延缓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5.
腰椎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腰腿疼。有学者给腰椎退变性疾病下定义为:由于腰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的关节软骨及其周围韧带退行性改变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包括机械性疼痛和压力性疼痛)等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1]。翁习生等[2]曾将腰椎退变性疾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腰椎 k-rod 弹性内固定系统与刚性内固定系统体外应力遮挡效应,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基础。方法:选取12具12月龄雄性猪脊柱胸12-腰5标本随机分为 k-rod 弹性内固定组6个标本,刚性内固定组6个标本,对两组标本进行应变电测量,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标本在腰4、5椎体固定螺钉孔边缘外下方、腰4、5椎体两侧横突前方及腰4、5椎体前方正中作为测点,选择10个测点粘贴电阻应变片,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模拟人的生理功能在前屈状态下施加150Nf 载荷,通过静态电阻应变仪测试各组标本固定前的应变值。然后对各组标本腰椎后路(L4-5)分别以 k-rod 弹性内固定器及刚性内固定器进行固定,1-10号测点与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各组标本测点位置相同,为了测量内固定连接棒与椎弓根螺钉交界处的应变,在内固定棒与椎弓根螺钉交界处增加四个测点(11-14号测点),对以上测点粘贴电阻应变片,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模拟人的生理功能在前屈状态下施加150Nf 载荷,通过静态电阻应变仪测试标本固定后的应变值。结果:内固定后,在前屈载荷作用下1、2、5、6、9、10测点 k-rod 弹性内固定组标本的应力值小于刚性内固定组标本的应力值,差异显著(P<0.05);3、4、7、8测点 k-rod 弹性内固定组标本的应力值大于刚性内固定组标本各测点的应力值,差异显著(P<0.05)。k-rod 弹性内固定系统所产生的应力遮挡效应小于刚性内固定系统。结论:腰椎 k-rod 弹性内固定系统的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