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从细胞水平探讨白藜芦醇抗心肌损伤保护作用机制,明确其与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的关系。方法以pFLAG质粒为载体,构建VDAC1真核表达载体pFLAG-VDAC1。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A/R)组、白藜芦醇组、pFLAG-VDAC1-白藜芦醇组和pFLAG-白藜芦醇组。Western blot法测定VDAC1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LDH、CPK活性,线粒体肿胀实验检测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mPTP)的开放。结果 A/R处理后,VDAC1表达上调,细胞存活率下降,LDH和CPK活性增高,mPTP开放;而白藜芦醇则能抑制VDAC1的上调,并降低mPTP开放程度,对抗A/R损伤;但VDAC1高表达的pFLAG-VDAC1-白藜芦醇组则可取消白藜芦醇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白藜芦醇抗A/R损伤作用与VDAC1密切相关,其可通过下调VDAC1从而防止mPTP的开放,保护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半胱氨酸浓度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病例组和治疗组,各30例,病例组采取常规住院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叶酸治疗,10 mg/次,3次/d。另选择同期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3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叶酸、维生素B12浓度水平以及MTHFR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AMI病例组血浆Hcy浓度(18.74±3.71)μmol/L水平明显高于其余2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维生素B12(321.41±87.4)μg/mL以及叶酸水平(4.87±3.16)ng/mL明显低于其余2组(P<0.05);叶酸以及维生素B12与Hcy浓度水平之间呈负相关性;AMI 2组患者的MTHFR基因TT纯合子组的血浆Hcy水平与CT杂合子和CC纯合子相比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I 2组TT纯合子的分布频率明显增高;并且AMI 2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Hcy在血浆中的浓度水平与AMI的发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叶酸的使用可以降低血浆中Hcy的浓度,进而降低AMI的风险;HTHFR基因的多态性与AMI易感性密切相关,HTHFR基因的T等位基因可能是导致AMI的风险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3.
高速气流雾化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章志玲 《职业与健康》2003,19(3):148-148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使易感染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可引起气道缩窄,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症状加重,不能缓解。我院从2000-2002年使用硫酸特布他林(Terbutalinesulphate)雾化液经高速气流雾化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肺部疾病11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探讨右冠状动脉(RCA)病变及判断RCA是否为优势血管对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84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RCA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RCA近段病变的62例,RCA远段病变的22例。RCA近段病变患者中,STV4R抬高≥1 mm为56例,阳性率为90.3%,STV1-V2抬高≥2 mm的为52例,阳性率为83.9%。RCA远段病变的22例患者中,出现STV4R抬高≥1 mm的为0例,出现STV1-V2抬高≥2 mm的为1例,阳性率为4.5%。RCA优势型为56例,非RCA优势型为28例,RCA优势型的56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50例,阳性率为89.3%。非RCA优势型的28例患者中,STV5-V6抬高≥1 mm为0例。结论对于RCA病变所致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STV4R抬高≥1 mm、STV1-V2抬高≥2 mm对RCA近段闭塞的识别有较大的价值,如同时合并有STV5-V6抬高≥1 mm,常提示患者为RCA优势型,其诊断的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腹主动脉部分缩窄大鼠心肌组织miR-350在心肌肥厚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5只、假手术组5只和模型组10只,采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术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采用Trizol法提取心肌组织RNA,芯片技术检测miRNA表达。构建过表达miR-350质粒载体,转染大鼠的胚胎心肌细胞H9c2;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心肌细胞中ANP、BNP、β-myosin及α-actin的表达。结果 miR-350在模型组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过表达miR-350的细胞中ANP mRNA及BNP mRNA升高(P<0.05或<0.01)。结论在腹主动脉部分缩窄大鼠的心肌组织中miR-350表达升高,且介导心肌细胞肥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线粒体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在H9c2心肌细胞缺氧/复氧(A/R)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pSUPER质粒为载体,构建shRNA VDAC1质粒。H9c2细胞随机分为5组:control组、缺氧/复氧(A/R)组、缺氧预处理(APC)组、pSUPER-VDAC1-A/R组和pSUPER-A/R组。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VDAC1的蛋白表达,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CPK)活性,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A/R处理后,VDAC1表达上调,细胞存活率下降,LDH和CPK活性增高,线粒体膜电位崩溃;而APC则能抑制VDAC1的上调,并对抗A/R损伤;与APC相似,通过RNA干扰下调VDAC1后,亦能有效保护心肌细胞,维持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存活率。结论: 下调VDAC1可有效对抗A/R损伤引起的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维持线粒体膜电位,保护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7.
CPAP呼吸机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片(SAS)是具有潜在危险的常见病,人群患病率高达2%~4%,由于夜间睡眠时反复发作呼吸暂停或低通气,可导致夜间低氧血症,从而引起全身各系统的缺氧表现。1997~1998年,我院采用多导睡眠图诊断,并配合CPAP呼吸机对46例中、重度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及MTHFR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AMI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6.3±10.4岁。选取同期我院行健康体检的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8.7±11.1岁。分别测定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叶酸浓度水平以及MTHFR基因的多态性。分析两组之间MTHFR基因 C677T 多态性的分布及 Hcy 水平。 结果:AMI组血浆Hcy浓度水平(18.74±3.71u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0.74±5.11umol/L),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患者的叶酸浓度水平(4.87±3.16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9.71±2.97ng/ml)(P<0.05);叶酸与Hcy浓度水平之间呈负相关性;AMI组患者的MTHFR基因TT纯合子组的血浆Hcy水平(19.74±3.16umol/L)与CT杂合子(13.68±3.94umol/L)和CC纯合子(12.41±1.54umol/L)相比明显增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MI组TT纯合子的分布频率(AMI组36.67%,对照组16.67%)明显增高(P<0.05);并且AMI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AMI组58.33%,对照组38.33%)明显增高(P<0.05)。结论:Hcy在血浆中的浓度水平与AMI的发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MTHFR基因的多态性与AMI易感性密切相关,MTHFR基因T等位基因可能是导致AMI的风险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9.
10.
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及心率震荡)对心脏性猝死(SCD)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江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猝死高危患者(猝死高危组)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同时选择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史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24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分析心率变异性的24h正常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时域指标(SDNN)、窦性心率震荡的心率起始(TO)和心率斜率(TS)指标的变化,3个月随访1次,持续2年。猝死高危组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恶性心律失常组(12例)及非恶性心律失常组(38例)。以SCD或室颤作为终点事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猝死高危组中12例患者发生SCD(冠心病6例,扩张性心脏病5例,长QT综合征1例)。猝死高危组SDNN、T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O高于对照组(均P〈0.05)。恶性心律失常组的TS明显低于非恶性心律失常组(P〈0.05);2组SDNN及TO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猝死高危患者TS低于对照组,且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TS可能是SCD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