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39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9篇
肿瘤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G蛋白信号传导通路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外周血.且将10例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分离其血液单核细胞,另外收集6例手术切除的颅内动脉瘤组织标本和3例正常成人的脑动脉血管.提取总RNA,分别与含22 215个人类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脱、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数据.荧光定量RT-PCR法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 在检测的22 215个基因中,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液中共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25个,颅内动脉瘤组织中差异表达水平均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571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多个G蛋白信号传导通路的相关基因存在上调或下调表达.其中3个基因在动脉瘤组织和血液中均有差异表达,即上调表达的RAB31和下调表达的ARHGAP8和CENTG2.结论 G蛋白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发病机制,RAB31、ARHGAP8和CENTG2与颅内动脉瘤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Matrix可脱弹簧圈(Matrix)是覆盖生物可吸收聚合物(BPM)并保留电解可脱弹簧圈(GDC)物理性质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弹簧圈[1]。本研究旨在评价Matrix栓塞犬颈动脉瘤的造影和组织学特征。一、材料和方法1.动脉瘤模型的建立:6条成年杂种犬,以3%戊巴比妥钠1ml/kg体重腹腔内注射麻醉。用显微手术静脉囊移植法[2]在双侧颈总动脉建立12个侧壁型囊状动脉瘤,动脉瘤囊长8~10mm,颈宽5mm,两侧大小相等。2.犬颈动脉瘤的栓塞:模型建立2周后,6条犬共12个实验性动脉瘤,随机选择一侧用Matrix栓塞,对侧未栓塞的6个动脉瘤作为对照。犬麻醉后用Seldinger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栓塞治疗操作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经验。方法1998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科用GDC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41例,动脉瘤大小3.6~25mm;位于Willis环前循环39例,后循环2例。结果术后造影100%栓塞33例,90%~99%栓塞5例,90%以下栓塞3例。产生与栓塞技术相关的并发症6例,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的并发症5例。平均住院时间12 d;术后随访12~48个月,无再出血,恢复良好36例,中度致残,生活能自理4例,死亡1例。结论GDC栓塞治疗急性期的破裂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正确处理术中并发症,提高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在脑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对87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成功栓塞脑动静脉畸形87例恢复良好82例,5例中度致残,生活自理。87例病人共行105次栓塞,单个病例栓塞次数1-7次。平均1.2次。100%栓塞19例,90%-者栓塞19例,80%-者栓塞10例,70%-者栓塞12例,60%-者栓塞10例,60%以下栓塞17例。共栓塞325支供血动脉。栓塞后42例行手术治疗,15例行γ-刀治疗。术中出血4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可靠,是脑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自膨式支架Neuroform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12例病人的14个宽颈动脉瘤.瘤颈宽度介于2.0~10.6mm.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均小于2.0。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药物。结果14个Neuroform支架均成功释放。动脉瘤完全栓塞10个,次全栓塞1个,不全栓塞3个。临床随访2~10个月,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疾2例。2例病人分别在栓塞后4个月及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支架移位。结论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新技术.需进一步扩大病例和长期随访以客观评价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术作为一种微创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现将全部应用Orbit三维型水解弹簧圈栓塞30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实验性硬脑膜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实验性自体筋膜硬脑膜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 SD大鼠 35只,分成 5组.其中 A组 3只,直接将背部筋膜覆盖在硬膜外, B组 5只,采用自体筋膜硬脑膜重建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这两组大鼠自体筋膜硬脑膜移植的愈合过程及细胞因子 bFGF在其中的表达; C组、 D组、 E组各 9只,分别进行自体筋膜硬脑膜重建, D组加用外源性 bFGF, E组仅用明胶海绵,通过脑脊液漏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外源性 bFGF对自体筋膜重建硬脑膜愈合过程的影响并用 RT- PCR方法研究内源性 bF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自体筋膜移植硬脑膜部位 bFGF表达明显; C、 D、 E组大鼠重建硬脑膜抵抗脑脊液漏压力值( mmH2O)分别为 311± 75, 497± 153, 338± 88,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值分别为 4.9± 0.8, 10.9± 1.6, 5.3± 0.9, D组均好于对照组( P< 0.05);内源性 bFGF 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在自体筋膜移植硬脑膜的愈合过程中 bFGF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外源性 bFGF处理的大鼠其移植筋膜愈合要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钨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3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自制钨丝微弹簧圈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 36 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果 所有病例全部一次栓塞成功,临床治愈率为 100% ,患侧颈内动脉通畅率为 88.9% ,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 3 个月~3年,未见瘘口复发。结论 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钨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钨丝做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行性。方法:1992年12月至1996年6月,采用自制钨丝微弹簧圈经动脉途径栓塞治疗36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结果:所有病例全部一次栓塞成功,临床治愈率100%,患侧颈内动脉通畅率88.9%,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3月~3年,未见瘘口复发。结论:钨丝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